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课件.ppt
15页第十一章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 第一节 资产阶级教育体制的确立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专门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对各级学校的教育宗旨、入学资格、年龄、课程和修业年限也都做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 第一,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分初等和高等小学两级,初等小学的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和体操;高等小学的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和体操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 第二,中学教育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以省立为原则,经费由省款支付;主要科目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法制等14种;校长由各级行政长官任命并报上级行政长官备查 第三,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和工科;设预科和本科,并设大学院;设校长1人,管理大学全部事务,各科设学长1人,主持该科事务;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教授互选若干人为委员,校长为议长;各科设教授会 第四,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种类有法政、医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等;它统一由教育部管辖,设预科和研究科,修业年限为4年。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 第五,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分预科和本科,预科的科目为修身、读经、国文、外国语、数学等9种;本科的科目为数学、物理、化学、国文等18种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分预科(1年)和本科(3年),本科分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物理化学、博物等6部 第六,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的知识技能为目的;分为甲种和乙种;前者施行完全的普通实业教育,后者实施简易普通实业教育甲种实业学校以省立为原则,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修业4年;乙种实业学校以县立为原则,也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种,修业3年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 第二节 各种新教育思潮的实验 一、黄炎培倡导的农村教育改进实验区191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了农村教育研究会,开始重视教育问题黄炎培指出:“如何可使男女学童一律就学;如何可使年长失学者,得补习知能之机会;如何养成人人有职业之知能,而并使之得业;凡此种种,先设一中心教育机关,就其固有之自治组织,用其当地人才,量其财力,定设施之次第这个计划成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改进农村实验区的指导思想 1926年夏,中华职业教育社选定江苏省昆山县徐公桥为农村改进实验区。
实验区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无旷土,无游民,村民生活状况日趋改善,知识日进,地方生产日益合格”实验区的面积40平方里,有735户,3597人经过6年的试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果该社还受江苏省农矿厅委托,于1928年在镇江 黄墟设立乡村改进试验区;在吴县善人桥和沪郊农村举行乡村改进试验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二、晏阳初主持的农村平民教育实验定县的实验,概括起来为“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和“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教育方式四大教育是针对农民“愚、贫、弱、私”四大病症;三大教育方式是用来推行四大教育的具体措施 1、所谓文艺教育,包括文字、文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开发民智以治愚 2、 生机教育是使人们具备生产技能,造成能自立的国民其目标是“要训练农民生计上的现代知识,以增加其生产;要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要养成国民经济意识与控制经济环境的能力 3、卫生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各种宣传的方式实施卫生教育;二是在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适合农民需要的保健制度 4、公民教育是为了养成农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团结生活。
主要是选择历史上志士仁人杀身成仁的事迹编成图说,对农民进行教育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1、学校式教育主要是指平民学校,这是四大教育的总枢纽平民学校分为几级,县设实验平民学校,在各乡村中心,设立表演平民学校,村办平民学校由村教育建设委员会负责平民学校施行导生制,通过导生传习的方式进行教育;其教材依据学员程度分别采用平民识字课本或平民高级文艺课本2、社会式教育由实验区特设的“社会式教育委员会”主持,其基本力量是平民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各村成立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除了自己学习文化知识外,主要是协助平教会的各项工作,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进行自卫军事训练3、家庭式教育是联合各个家庭中的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一方面要使家庭社会化;一方面要使家庭中的男女老少都得到相当的教育召开家庭会是为了解决家庭的实际问题及改良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法主要形式有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闺女会和幼童会5种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三、陶行知领导的乡村师范教育和山海工学团 他认为,乡村教育的出路在于实行“教学合一”的“活教育”提出:“要从乡村实际产生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中心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1927年,他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一起,以中华教育改进会的名义,在南京北郊的晓庄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专门培养乡村学校的教师陶行知在创办该校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著名主张,并将这些理论在晓庄师范进行实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 他提出工学团以“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为宗旨,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训练 后又在上海市建立了亦工亦学的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乡村幼儿园、浦东女工读书班,并成立了“山海小先生联合会”和“中国普及教育促进会”等团体 在教学中,陶行知创造了“小先生”制,即把失学的儿童组装起来,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办法,人数多的三四十人,少的五六人,普及文化知识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四、梁漱溟进行的乡农学校实验 认为社学是乡村教育机关,保甲是乡村自治自卫组织,社仓是乡村经济机关,三者相互依托;通过建立乡村学校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精神陶冶、自卫训练和生产知识教育,以推动社会,组织乡村。
从1930年起,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菏泽、济宁等10余县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乡村建设研究院分三个部:乡村建设研究院、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和实施乡村建设的试验县区把从前的区公所、乡镇公所等机关取消,而代之以村学和乡学村学和乡学不仅是个机关,而且是个团体,包括校长、校董、理事、教员及一村中或一乡中众多乡民,当地的全部乡民都是学生 乡农学校的课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各乡农学校相同的课程,有识字、音乐和精神讲话;二是各乡农学校入学的因地制宜而设置的课程,即包括职业教育、自卫教育及风俗教育等乡农学校按入学的地域范围划分,有村学和乡学两级村学是乡学的基础,乡学是村学的上层按学业程度分有普通部和高等部按学生年龄分有儿童部、少年部、成人部等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教育一、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教育(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提倡“党化教育”政府解释:“我们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方针要建筑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上国民党的根本政策是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和决议案。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根据这种材料而定,这是党化教育的具体意义 (二)国民政府初期的学校教育初等教育是国民政府发展教育的重点国民政府的小学实行国民义务教育,修业期6年,前4年为初级小学,后2年为高级小学其课程为:公民训练、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体育、音乐和常识等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 中等教育分普通、师范、农、工、商、家事等科从1931年起,各普通中学添设或附设职业课,各县立中学逐步改为职业学校或乡村师范学校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中学,修业期各位3年师范教育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并给以一定的经济待遇职业学校以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技能为目的;分为初级(修业期13年)和高级职业学校(35年) 高等教育方面,政府规定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八学院;具备三院以上者才能称大学;除医学院修业5年外,其余均为4年;大学及独立学院设研究院和研究所;专科学校分工、农、商、医、艺术、音乐、体育等类,修业期为23年高等学校采取学分制,大学学生应修学分的最低标准为4年132学分,除党义、国文、体育、军事训练及第一、第二外国语为公共必修课外,其他科目由各校自定。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三)国民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一,实行严密的训育制度1929年7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省市、遵照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规定的中小学训育主任办法,设置训育人员,开始在中小学推行训育制度,后又在大学推广在小学教育阶段,最初开设党义课作为训育的主要内容,1932年后改为公民训练在大学阶段,同样规定严格的训导制度:学生除必修党义课、军训教育外,还须接受国民党的训育教育,校务会议要经常审查学生的训育事项 第二,采取严厉的组织措施,限制学生的思想行为1930年蒋介石以行政院长兼教育部长的名义发布整顿学风令,责令学生应致力于学习,不得干涉行政,如有违令,便严厉制裁,宣布一切罢课集会行动皆为非法他还签署告诫全国学生书,要求队员“破坏法纪之学潮,自与反革命无异,政府自当严厉制止,如法惩处”第三,实行毕业会考制度1932年5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为整齐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普通科学生毕业及增进教育效率起见,对于所属中小学应届毕业举行会考毕业学生必须参加两次会考:第一次是学校举行的毕业考试,及格后才有毕业会考的考试;第二次是参加毕业会考,及格后才取得毕业资格;要升学的学生还有进行升学考试。
这种会考制度,使学生的课程增加,无暇过问政治、关心时事,成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障碍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二、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一次,1937年到1939年,华北及东南沿海各高校除了燕京、辅仁等教会学校保持中立未动外,其余都迁往西南、西北,或就近迁入山区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到湖南长沙,然后又迁往云南昆明,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与北平师范大学迁到陕西,合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等31所高校迁到四川各地;中山大学迁到云南;浙江大学先迁到浙西天目山,后迁江西、广西,最后迁到贵州遵义 第二次,1940年下半年到1943年春,原迁入上海及原在平、沪的教会学校,因英、美与日本关系恶化并爆发太平洋战争,被迫内迁上海之江大学与沪江大学从上海租界迁往重庆;燕京大学从北平迁到成都;原迁往滇南的中山大学迁往粤北坪石;迁到昆明的上海医学院、北平艺专再迁往四川 第三次,1944年夏到1945年初,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原迁豫西的河南大学迁到陕西;原迁广西、云南和贵州的一些高校如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侨工商学院等再次内迁到四川。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 第五节 教会教育 新教教会创办的有: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上海浸会大学(后改名为沪江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大学(后改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华西协和大学、之江大学(后改为之江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后改为金陵女子学院)、岭南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和华中大学等天主教教会创办的有:震旦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工商大学(先后改为工商学院和津沽大学)等 1925年9月,广东国民政府着手接管教会学校北京临时执政府也在1925年颁布规定:凡外人捐资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