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评总纲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稿逐条对比.pdf
16页总纲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稿逐条对比2015-12-27 无功 环保之家点击标题下 “ 环保之家 ” ,就可关注我哦因总纲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稿变化较大,且篇幅较长,为方便小伙伴们学习,本号邀请行业资深专家对两者进行了逐条对比感谢!内容较多,超过文案字数上限,下表仅包括总纲正文新旧逐条对比,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完整版(包括总纲正文和附录即环评章节内容新旧对比)不当之处,还请海涵,并望点击阅读原文回帖告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征求意见稿)》与原“总纲”的对比分析序号对比项目2011 版总纲2015版总纲(征求意见稿)对比分析1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仅适用于建设项目,规划有专门的总纲2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 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标准适用于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均只适用于建设项目明确了只适用于建设项目编制报告书、报告表的项目;删除了适用的区域范围——适用于环保法规定的所有环境范围32 术语和定义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构成由总纲、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总纲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由总纲、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环境要素技术导则和专题技术导则等构成总纲对其他导则和指南起指导作用,其他导则的制定应遵循总纲要求源强核算技术指南规范源强核算的技术方法,包括源强准则和电力、石油、天然气、石化、化工等行业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环境要素导则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专题技术导则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调整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构成,增加了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删除了行业技术导则,意思是行业技术导则要作废?价 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机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2 环境要素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也叫环境基质,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通常是指水、 大气、声与振动、生物、土壤、岩石、日照、 放射性、 电磁辐射、 人群健康等。
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也叫环境基质,通常是指水、大气、声与振动、生态、土壤、放射性、电磁辐射、人群健康等环境要素中将生物调整成生态,删除岩石、日照两项2.3 环境敏感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没变,包括的内容也未变2.4 累积影响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果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果未变2.5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本标准中所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不包括环境影响登记表合并到适用范围中,不再单独列一条43 总则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 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具体流程见图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制定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具体流程见下图流程图中增加“是否符合规划环评文件及审查意见、污染物源强核算、给出污染物排放清单”等环节;明确建设单位为公众参与责任主体3.2 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遵循以下原则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a) 依法评价原则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a) 依法评价原则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项目建设须符合相关政策及规划,但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 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策,确保建设项目符合环境保护政策、相关环境保护规划报告书不需要专门分析项目与资源能源利用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相关规划及主体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依法由发改委、工信部等其它主管部门管理的内容,不再纳入环评内容b) 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原则按环境保护相关规定要求需要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联动的建设项目,可根据规划环评要求简化相应环评内容新增原则,规划环评包含的项目可适当简化相关内容b) 早期介入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c) 早期介入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尽早介入项目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项目选址选线和工艺路线的环境可行性基本一致,表述略有调整c) 完整性原则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 影响时段、 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环境影响评价重点d) 完整性原则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综合分析和评价全部工程内容、所有影响时段的环境影响及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全过程影响,并突出重点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细化,明确要对全部工程、所有时段及全过程进行评价d) 广泛参与原则删除,与流程图中建设单位为公众参与的责任主体的思路保持一致e) 信息化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预测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视化新增,与正在推行互联网 +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吻合3.3 资源利用及环境合理性分析删除相关内容,部分内容归并到评价原则中3.3.1 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3.3.2 环境合理性分析调查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环境合理性挪到4.1 中划和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分析建设项目选址、 选线、设计参数及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境保护要求。
3.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编制总体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包括建设项目概况、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以及环评结论等内容根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要求,可选择但不限于以上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评价环境影响报告表应采用国家规定格式,并根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有针对性设置专题开展评价新增,明确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 删除了原报告中公众参与、清洁生产、社会环境概况调查、总量控制、环境风险等章节内容,但“ 6.3.6 ”又规定了环境风险预测的内容, 意思是需要环境风险预测,但不需要设专章进行环境风险评价?3.4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3.4.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 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影响识别应明确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 生产运行、 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 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
对建设项目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 应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明确建设项目在建设阶段、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分析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对建设项目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基本一致,“定性分析”改为 “分析”,更准确3.4.2 评价因子筛选依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和排污特征。
依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果,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环境保护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应当能够反映建设项目特点、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生态影响方式和结果增加评价因子筛选应反映生态影响方式和结果,而不仅仅是排污特征3.5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的确定3.5.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 详细、 深入评价, 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 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3.5.2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建设项目特点、 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其他专项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3.5.3 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 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评价工作等级由要素或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具体规定评价工作等级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简化相关描述,总纲不规定要素的评价等级,等级定级、工作内容及善妒等由要素或专题导则确定3.6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按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 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根据环境要素和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评价范围;未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取消评价区外围有环境敏感区应适当外延评价范围的规定,以免出现本身项目影响很小,而外围敏感区很大,造成评价范围大、增加工作量的问题——特别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目标3.7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