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芣苢+插秧歌(教师版)-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10页第6课紫苜 插秧歌S目标导航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 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2 .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3 .体会诗歌表达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4 .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1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 技巧2 .体会诗歌表达出来的劳动 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 动精神的内涵飙知识精讲.作家作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分为 巫、雅_、颂 三大类《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一赋、比、兴.《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 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对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 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插秧歌》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发动插秧的情景全 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表达了诚斋体的风格1 .文学常识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
2 .生字注音米莒(fUyi) 掇(du 捋(lu IS (jie) 襁(xi6) 兜装(m6u) 肩胛(谈) 前未匝(shi ・• • ・ ・ • • ・ • ■za)3 .解释词语1)米莒:野生植物名,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了•都可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 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2)采采:茂盛的样子3)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4)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5)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6)秸:一手提着衣襟兜着7)褥:把衣襟扎在衣带I.,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参差”意思是远望由膝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14.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占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占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 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 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 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 自己恍假设隔世之人。
无限悲哀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 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消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 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 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 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 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8)兜整: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9)前未匝:秧苗未栽插完毕魏:重点研读1.古代人民劳动的热烈场面,表达了劳动的崇高和美丽,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茶甘》《插秧歌》这两首 诗中的场景1)《米营》:清代方玉泗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野风和 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假设远假设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怡而神之何以旷”。
我们读《耒莒》, 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每到春天,就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 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茶莒”的歌儿她们不停地采,手捋满了,用衣襟兜着,用裙角裹着, 满满的收获,满心的欢心,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2)《插秧歌》:农忙时节,全家老少一齐出动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 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可是,偏又遇到阴雨连绵,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 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农妇喊农夫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 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怎么能“歇半霎”呢? 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 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2 .以《茉苜》为例,说说《诗经》重章叠唱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登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耒莒》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 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第 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义重复 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耒莒,采到了。
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 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祐、 拗”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 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 程诗中完全没有写来紫莒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 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适合许多人在一起唱,重章叠唱的形式很好地把 这欢快表达出来3 .《茶莒》和《插秧歌》描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管是采米莒,还是插快,都不是轻松愉快的玩耍,但是作者不去突出劳动的艰辛,也不浓墨重彩刻 画人的疲倦乏累,两首诗都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正如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 妇女采茉莒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歌颂劳动, 歌颂劳动人民,反映作者的民本思想,也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知识拓展田园诗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已指出,宋代是中 国古典诗歌开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开展,到宋代 呈现出繁荣兴盛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 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 貌,构成田园诗开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那么是田园诗开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开展与繁荣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 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 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 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 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开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羔分层提分题组爰基础过关练1.以下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果采米苔(茂盛的样子)淳言采之(轻微,少)B.笠是邓攀蓑是甲(占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薄言官之(取得,获得)C.唤耍朝餐歇半霎(他,代词) 薄言般之(拾取,摘取)D.秧根未牢蔚未匝(布满、普及)薄言秸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答案】A【详解】此题考杳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轻微,少”错误,“薄言采之”中 的“薄”在句中是助词,无实义.句意:我们赶紧来采呀2 .以下有关《紫苜》的表达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8 .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C. “薄言秸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秸、撷不能调换位 置答案】C【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C项,“'言'是'说’的意思”错误,“薄”和“言”都是 都是助词,无实意3.以下《紫莒》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采采紫苜(茂盛的样子)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 • •C.薄言革之(提起衣襟兜东西)I).薄言罩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答案】B【详解】此题考查的是识记文言词语的能力。
B项,“薄言,赶快,迅速地”解释错误,“薄”“言”都是 助词,无实义4.以下对《米甘》《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米莒》的结构比拟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 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B.《米苜》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签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签”和“甲”, 实属“游离诗外”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 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答案】C【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游离诗外”不正确,此句在结构上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看似“游离诗外”,实那么堪称“神来之笔”5.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尊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摄之(选取)③雨从头上湿到平(肩胛)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⑥秧根未牢前未匝(捆扎)• • • •A.①③⑤B.②④⑥C. ®®®D.②⑤⑥【答案】B【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 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 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此题”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 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② 本句意为“摘下(车前草的叶子)”,掇,拾取,摘取④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来吃早饭并休息一会儿”, 朝餐,名词作动词,吃早饭⑥本句意为“稻秧的根还没栽稳,稻田还没插满”,匝,布满、普及应选B.6 .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诗经•米莒》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到"",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至IJ“”,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2)杨万里《插秧歌》中“,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 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答案】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祜之 薄言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