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高考)高考地理总复习能力特训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新人教版.doc
8页把握高考把握高考】2013】2013 高中地理人教版总复习高中地理人教版总复习 能力特训能力特训 2323 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练习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练习 “ “一、选择题(4 分×15=60 分)下图是上海市不同年份的用地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 1~3 题1.图示变化能直接体现出的是( )A.上海市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B.上海市的人口越来越多C.上海市的农业用地比重减少D.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合理解析: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答案:A读我国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 4~5 题4.按照时间顺序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丙—丁—甲—乙D.乙—甲—丙—丁解析:根据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和交通线的发展,可以推断出正确的排列顺序为乙—丁—丙—甲答案:B5.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特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覆盖率增多B.地下水位上升C.耕地面积减少D.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解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势必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会降低,地下水位下降。
耕地和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生产规模缩小答案:C(2012 菏泽模拟)下图中的 M 市为某区域的核心城市读图,回答 6~7 题6.该城市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M 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减小B.M 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缩小C.所在区域城市数目在增多D.所在区域城市化水平在提高解析:图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M 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可能日益缩小答案:B7.图示信息说明,该城市( )A.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过程停止B.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C.交通拥挤,人民生活水平较差D.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外迁现象解析:图中曲线的变化说明该城市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答案:B(2012 海淀模拟)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 9 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 8~9 题8.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 40%以上B.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 20%以下D.总的说来,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较高解析:认真读图,便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D9.有关各省区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C.江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D.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边境贸易发展带动城市建设解析: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外资企业发展的结果;江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人口密度低的结果答案:B(2012 绵阳模拟)读某城市的成长模式图,回答 10~11 题10.下列有关图中城市内部结构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弊病增多B.政府在大城市周边地带修建了大量的廉价住宅C.经济衰退使人们移往城市的周边地区D.为避免工业通勤路线太长,企业部门移往周边地区解析: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可知,B 项明显错误;城市化后期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本题城市化正处于发展期,所以 C 项错误;企业部门移往周边地区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是为避免工业通勤路线太长,D 项错误答案:A11.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中心便会衰退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一些国家为了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实行了城市复兴计划——再城市化。
下列措施符合再城市化的是( )A.采取行政手段,将人口迁入大城市B.发展纺织、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C.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D.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发展城市旅游业(2012 济南质检)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城市 50 米高度大气中 NO2浓度等值线图(单位:毫克/立方米),回答 13~15 题13.下列关于该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及其发生的季节说法正确的是( )A.水污染和工业污染——春季B.噪声污染和光化学污染——夏季C.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海洋污染——秋季D.化学农药污染和粉尘污染——冬季解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多常常造成汽车噪声污染,城市内的NO2是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它能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 NO2浓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降低,且沿交通干道延伸,由于受夏季东南风的影响,NO2浓度等值线向西北延伸时偏离交通干线答案:B14.目前,该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根本原因是( )①城市人口增多,超过城市合理人口容量 ②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 使生物物种数量减少 ③工业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④城市化过程中车辆剧增,排放的有害气体物质增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近年来,我国中、西部人口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该沿海城市人口剧增,超过城市合理人口容量;工业无限膨胀产生了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城市车辆剧增,排放的有害气体物质增多,致使我国许多沿海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答案:C15.针对该城市出现的这一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限制城市汽车数量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C.改善居民居住条件D.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解析:针对该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应控制城市车辆数量;发展卫星城市和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答案:C二、综合题(40 分)16.(2012 青岛模拟)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现象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甲乙(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______双选)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一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化的质的提高第(3)、(4)题,材料二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较,人均 GDP 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 GDP 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2)BC(3)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4)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 70%以上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17.(2012 广州调研)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材料一 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材料二 南疆地区五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关系图1)根据材料一,五城市都位于______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3)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____________;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与和谐度的制约因子是________4)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的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等地区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向河流上游迁移第(2)题,读图可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下降后上升第(3)题,干旱是新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因此制约该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第(4)题,从人口、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分析答案:(1)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 向河流上游(源头、山麓、盆地边缘)迁移(2)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3)干旱 水资源(水源) (4)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草;保护水源;整治河道;统筹流域开发,合理 规划用水;节约用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