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
42页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语言内省是指语言使用者对认知中凸现的语言的某些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注意认知语言学在开创之初,为了构建该学派的理论框架,主要都采用的是内省法的思辨性研究,即研究者通过观察、内省、分析、推理手段等对语言现象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内省研究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是纯粹的心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先天具有认知世界的能力,可用内省法进行逻辑推理,采用演绎法认识世界,并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但是,内省法研究语言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首先,主要参照既有的研究文献或语料进行研究,虽然该方法在逻辑上具有演绎的性质,但主观性太强;其次,不同实验主体用内省法得出的实验结果仅适用于解释特定的实验,缺乏普遍的解释力;最后,人类的某些认知功能无法被感觉经验所感知,等等 2语料库法 语料库法是用来记录自然发生的言语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对书写文本中的片段进行记录因此,语料库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给研究人员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从本质上看,语料库是研究者对于某一语言现象内省的验证它能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和检索迅速的优势近年来,该方法在认知隐喻理论、构式理论及词义理论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为认知语言学的众多理论假设提供了实际的语料支撑,从使用频率上对语言现象的集中趋势进行验证。
语料库法的优点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料库法可以通过频率反映某一个语言现象的特征,从而揭示该语言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无意识性这种无意识性往往很难通过有意识的内省法揭示出来 其次,可从语料分析上观察某一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过程 另外,语料的频率统计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词语的共现特征而在这一点上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内省法很难做到 语料库法还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与某一语词(表述)意义相近的表述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关某情境的表达式集合,如同义词词典而内省法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说明人的认知能力不具备这样的信息提取能力 语料库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受研究者个人主观判断影响首先,研究者对检索关键词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检索的结果,并影响研究结论;其次,语料库自身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最终的结论因为语料库中未出现的语言现象有时并非语言实际使用中没有,有可能是语料库不健全所致再次,语料库并不能直接反映许多抽象的、标准化的语言结构原因在于语料库所收录的语句可能是说话人省略了某些成分后的简化表达,从结构上看不符合标准的句法或语法要求,但实际使用中是完全可以进行交流的最后,语料库并不能给研究人员提供直接的结论,对检索结果的分析依然取决于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
3多模态分析法 多模态分析主要用于手语和体势语的认知研究它同样也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通过对手语或体势语的研究来探索人类的认知过程,以期从新的视角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与语料库法不同的是,多模态分析可以记录言语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言者的语调、音调等学者们普遍认为,手语和口语一样,是一个系统的谱系结构,都具有认知上的共性对手语的研究可以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认知理据和语料来源例如,研究人员发现,美国手语(ASL)中也有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以“IDEASAREOBJECTS”为例在ASL中,表达思想需要斟酌时,手势传达的是从许多可能的选择中小心慎重地挑出一个物体的意思 同样,手势也具有隐喻性研究人员发现,受试在表达好的事物或行为时,往往用向上的手势,而在表达坏的事物或行为时,通常使用向下的手势,这和语言表达式中蕴含的概念隐喻GOODISUP;BADISDOWN相一致此外,受试者在表达抽象概念时用右上手势,而在表达具体概念时用左下手势,这和语言表达式中蕴含的概念隐喻ABSTRACTISUP;CONCRETEISDOWN吻合 多模态分析法的优点首先在于可以灵活地分析那些言语过程中被认为是中度或低度可及性的次级信息系统,如,声音动态性、姿势、体势等。
其次,记录也可以捕获一些不易被直接提取的信息,研究人员可随后基于录像判断一个言语是否合乎语法等再者,它可以分析言语过程中的一些综合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会促成说话人表述的形成,这也是内省法难以办到的 多模态法的主要弊端在于其自身并不能决定哪个模态及其成分是研究人员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要点这往往需要研究人员采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补充和探索 4心理实验法 心理实验法也被称为“行为研究法”(BehavioralResearch),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给予被试某种刺激或任务,然后观察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或完成任务的情况,借此推断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机制或过程近年来,心理实验法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用例如,研究人员将该方法应用于隐喻理解过程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隐喻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对其理解则并不需要通过字面意义的过渡但如果是不熟悉的隐喻,则需要字面义作为中介,以触发隐喻义此外,心理实验法还可应用于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所涉及的不同的认知机制的研究等等 心理实验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观察到一些非常微妙的认知过程,如对认知加工时间的测量可以精确到毫秒另外,可以人为地控制一些变量,从而观察在受控变量下人们对语言反应的认知机制。
5脑神经实验法 脑神经实验法主要通过一些仪器设备,观察与某一语言机制相关的脑神经或脑区的活动目前主要应用于语言神经认知研究的方法有ERP,fMRI,PET,MEG等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已帮助语言学家发现了与语言有关的脑区在语言的认知加工时的一些重要的神经机制,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借助脑神经实验法,语言学家们从以往的仅仅通过内省式的推断,发展到现在能获得实证的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支持,这不但有助于检验一个理论假设是否具有心理实在性,还能检验其是否具有神经实在性例如,研究人员通过ERPs电生理实验发现,认知语言学家所提出的框架语义理论是一个在神经层面客观存在的认知现象通过比较实验中不同的电生理指标,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中理解一个语篇所激活的N400比未提供框架下所诱发的幅度要高,这就证实了框架知识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隐喻理解所涉及的神经机制也得到了相关脑神经研究法的验证 因此,神经法使得语言学家们所提出的“心理—神经—语言”三个层面在认知系统上更加完善、可靠可以说,在语言的人工智能领域,神经法是未来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一、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与以往研究流派不同,认知语言学并非单一、密切铰接的理论,而是具有不同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的事业(Evans2012:129)。
[1]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正是认知语言学活力之所在,这使其成为当代语言学各种发展趋向的集大成者Geeraerts&Cuyckens2007:15) 1.理论层面 将认知语言学众多理论和研究方法整合于一体的是其两大承诺:认知承诺和普遍性承诺Lakoff&Johnson1999)除两大承诺外,认知语言学坚持以下五大理论假设1.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人们运用身体五官体验和认知世界,语言与人的具身体验过程及认知结果密不可分,应当从人的角度解释语言2.语义百科观(encyclopedicsemantics):词汇意义无法与所指事物的一般知识截然分开,即语言意义的表征并非仅是对语言系统意义的表征,还涉及对相关百科知识的通达,词汇形式在心智计算过程中可视为抽象符号,其功能是为激活词汇概念意义并为心智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提供认知参照点(孙崇飞、钟守满2013:42)3.意义就是概念化(meaningisconceptualization):概念化的世界是“人化”的世界,识解在概念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概念化和识解是语言理解的“后台认知”(backstagecognition)(Evans2012)过程。
4.象征性(symbolic)假设:语法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形-义配对体(form-meaningpairing),词、词汇短语和句子形成一个由象征系统构成的词汇-语法连续统(lexicon-grammarcontinuum)(Langacker2008),意义在该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不考虑语言意义的纯形式研究是没有意义的5.“基于使用”(usage-based)假设:心智语法是对情景化语言使用实例抽象后所得的象征单位,知识来源于使用,所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知识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即语言知识就是如何使用语言 新近,“社会转向”(Kristansen&Dirven2008;Geeraertsetal2010)的出现表明认知语言学在关注个体认知和心理的基础上已开始转向兼顾考察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而形成语言-文化-认知三位一体的语言研究模式语言是文化历时发展的结果,即使是那些基于最基本的身体体验产生的范畴或意向图式也受到文化实践及其产品的塑造和打磨,即各种文化制度和制品在语言发展和传承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认知语言学认为精神生理和物质肉体的一致性使文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具体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使文化又呈现出一定的特异性(Lakoff&Kövecses1987;Dirven,Wolf&Polzenhagen2007:1212)。
无论从其两大承诺、五大理论假设还是新近出现的“社会转向”,都不难看出认知语言学极其重视人这一认知主体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强调语言是在人与客观外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遵循“现实-认知(社会文化)-语言”的语言观首先,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核心属性:自然属性——符号系统;社会属性——交际工具;心理属性——思维工具(参见Taylor,2002)它们共同决定了语言研究必须综合考虑语言的符号认知参照点特性、社会和文化语境特性及其认知心理过程特性三方面协同合作,缺一不可其次,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就是概念化,即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它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模式和内容正如Gärdenfors(1999)所言,意义是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化:意义在人的大脑中再次,语义范畴涉及符号、人脑和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说话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听到的(如声音符号等)或看到的(如文字、图像、肢体语言甚至一切使得交际成功进行的非语言符号),都被人脑处理为一种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符号系统,即语言结构本质上是符号的,并使概念内容符号化文旭2001:31)这种符号系统所指代的事物或真理(意义)与外部世界并不存在客观、真值般的镜射关系,而是一种经过人脑或心智加工、计算后具有特定实用意义(或意图)的主观映射关系。
正如Albertazzi(2000)所言:意义并不与外部世界“直接相联”,大部分情况下,它是主观的、情景化的、动态的 2.研究方法 综观认知语言学近四十年的成长历史,不难发现,“开山鼻祖”在本“事业”建立之初多运用“内省法”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初探和创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正如Gonzalez-Marquez等人(2007:XXII)所言:尽管认知语言学家承诺其理论建构在心理学事实基础之上,但其多数工作仍建立在理论学家的语言直觉之上这种建立在语言直觉之上的内省法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个人偏见的危险(Gibbs2007:4-5),它使得认知语言学早期的许多理论成果存在概念模糊、论证过程自相矛盾和循环推理的可能性(Haser2005)Gibbs(2007:7)指出许多“门外汉”对认知语言学的抱怨之一便是无法证明其理论的虚实,[2]这使其释义的充分性和可信性大打折扣,影响其研究的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进而危及其科学性我们认为,尽管内省法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但其在语言学研究中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正如Talmy(2007:XII)所言,内省法仍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