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城区邓庄中学校园基本建设发展规划.doc
20页素质教育示范校档案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乡中学A11 校园文化与后勤管理B54 校园规划东城区邓庄中学 校园基本建设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发展步伐,创建特色学校, 根据市、 区教育局文件精神, 为切实加快学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建设和谐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特拟定此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到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模式科学、教育实绩明显,发展前景宽广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性、效益性、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质量,积极实施课程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学校的快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二、学校概况邓庄中学位于许昌市东城区, 益民路以北、 桂花路以东、松苑路以西、英才街以南占地面积24012 平方米, 2013年 4 月,东城区党工委、东城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了整体设计 规划,筹集资金四千多万元,建成了邓庄乡中学教学楼两栋,地上四层,建筑面积约 6907 平方米;办公综合楼一栋,地上五层,建筑面积约 5483 平方米;宿舍楼一栋,地上五层,建筑面积约 7025 平方米;食堂一栋,地上二层,建筑面积约 1357 平方米。
邓庄中学现有三级 19 个教学班, 1167 名学生, 78 名教职工,其中本科学历 36 人,大专学历 37 人现在的邓庄中学校园布局合理,分区科学,互不干扰,整洁美观 校园内花草遍地, 绿树成荫 校园景色新颖别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校园绿化率达到 95% 以上,道路绿化率达到 100% 校园内四季有绿草,三季有鲜花,卫生无死角,地面无纸屑,墙面无污迹,教室窗明几净,办公室布置整洁美观,校园环境清新宜人教学设施的改善,教学环境的提高,为我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强大动力几年来,我校全体师生以“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为校训,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创新为魂”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套“合格加特长”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德、智、体诸多方面多次在省、市、县、乡获奖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跨入了全区先进行列,连续几年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其中在 2012 年还被评为市级规范化标准学校三、发展思路在“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文化兴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树立“让学生个个成功,让家长人人满意”的办学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将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使每位学生走向成功, 让每位教师创造价值。
四、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举“以人为本”之旗,走“立德兴校”之路,将学校建设成队伍精良、质量较优、管理优化、特色明显、设施先进、校园优美的好学校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成功、家长满意、 领导放心、 社会认可的现代化教育特色校,为形成县品牌校奠定全面基础五、具体措施:(一)、做好教学设施配备、校舍扩建及校园美化二)追求现代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文化兴校以人为本,追求管理的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教育科研的业务能力教师要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新理念学校管理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识因此,要开发全员的主体性,充分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内在积极性,创建规范、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促使学校能够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规划如下:(一)学校校园基本建设发展的回顾1、主要成绩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东城区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在服务地方现代服务事业中求发展,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本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许昌市教育“三年攻坚”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占地面积和校舍增长邓庄中学占地面积 24012 平方米, 2013 年 4 月,东城区党工委、东城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了整体设计、规划,筹集资金四千多万元,建成了邓庄乡中学教学楼两栋,地上四层,建筑面积约 6907 平方米; 办公综合楼一栋, 地上五层,建筑面积约 5483 平方米;宿舍楼一栋,地上五层,建筑面积约 7025 平方米; 食堂一栋, 地上二层, 建筑面积约 1357平方米3、教学设备设施质与量今非昔比,办学条件全面优化学校现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 400 多万元 ,藏纸质图书 3万多册, 多媒体教室 50 间,教学办公计算机 80 多台,学校总资产达五千多万元4、校园网络发挥优势,今年学校又申请安装百兆光纤一条,现在学校拥有百兆光纤两条线路,办公基本数字化,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扩大了师生视野5、校园已实现校园全绿化建设,建筑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绿化面积达 36% 以上6、水电设备设施布局合理,专变电高进高出,高进低配箱变一处,耗用水电相当一部分实现智能管理六、基本做法学校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学校基本建设发展史上最长足发展的五年,五年的奋斗积累许多经验。
一)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谋求学校科学发展学校领导班子面对办学基础薄弱、基础教育竞争激烈的严峻态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在事关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始终紧扣发展主题学校领导班子在重视办学软条件发展建设的同时,注重校舍、配套设施硬件方面的同步发展建设为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二) 校园基本建设必须获得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事实证明,学校在过去五年的基本建设中,没有上级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政府的财政投资,就没有学校今天占地面积和校舍成数倍增长,办学条件的全面优化三)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蓝图必须具有前瞻性,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是学院今后若干年事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七、问题与不足尽管学校“十二五”时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基础教育发展新形势对我们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办学物质基础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办学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学校的校舍的多少,但优越的物质条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所以,要尽可能地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办学条件二)现在校园扩大了, 校舍和设备设施也基本配套了,但离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办学条件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改革改善教学手段,在物质条件方面还需添置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投入更多的资金充实学生操作实训设备,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部分: “十三五”时期校园基本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给基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经济基础,也提供了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市场,基础教育办学不愁没有发展空间二)由于有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可能纳入财政投资的力度加大省市区各部门关于人员编制、经费等政策的出台等等,这些都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我校改革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三)办学条件的全面优化为我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新校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从校园面积的扩大、教学用房的优先保障、人文景观与环境的绿化美化到硬件设施投入、各项功能的配套和完善、数字校园的建设等各项办学条件的全面优化为学校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面临挑战(一)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主管部门对各学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设置素质教育示范性学校,强力推动了各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的优化,争先恐后谋发展,面临落后就要被淘汰出局的态势。
二)学校虽搬迁到了新校区,但新校区各项配套设施优化建设任务还很艰巨,资源整合、精细管理、综合服务等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面临新的考验第三部分:“十二五”期间校园基本建设总体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以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动力,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努力争取财政支持,尽可能地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加强自身精细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将新校区各项配套设施全面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提高后勤综合服务能力和质量二、工作方针(一)把改革创新作为校园基本建设的强大动力着力解决体制机制约束、发展资金不够等制约发展建设的突出问题,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二)以校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发挥内部整合挖掘教育资源潜力的作用,使基础教育向高层次发展,筹措资金弥补不足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培养素质教育型人才为目标,完善新校区建设配套设施和二期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综合能力,把学校建设成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特色鲜明、区内率先、市内一流、 省内知名、 人民满意的素质教育示范性学校二)具体目标1.以创建许昌市素质教育示范校为动力,完善校区各功能区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建成数字化校园,全面优化办学条件。
2.保证三轨 30 班在校生 1500 人以上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3.合理配置硬件资源,为完成基础教育优秀人才作保障第四部分: “十三五”期间校园基本建设发展任务和举措一、校舍基本建设(一)争取财政投资力度,再新建设学生公寓 5000 平米左右按可容纳 700 名学生住宿的规模和生均 6.5 平米建筑面积的标准设计,拟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建设老校区配套设施工程,新建学生公寓 1 栋,总计建筑面积增加到10000 平方米二)实施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