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管窥 人教版.doc
4页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管窥株洲县第一中学教师 唐丽安【关键词】 美育 形式 内容语文是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等环节,用教材中的美、生活中的美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美的事物的熏陶、感染下,达到情感理性化,建筑起美的心理结构,对其精神世界发生作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1 美的体现语文世界的美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一)美的形式:包括美的语言、美的色彩、美的风格、美的结构等等1.美的语言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第一要素”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其形象性、韵律美不同于其它艺术品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作家往往用尽心思求得传神之笔、传情之笔,使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叠词、整句的运用,凸现出文章的韵律美句式整齐划一,节奏琅琅上口,意蕴回味无穷无论在形象感知上,还是诵读体味上,均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语文的教学语言也是极富表现力的,这是语文和其它学科在授课是的不同之处——叙述,娓娓动人;描写,绘声绘色;说明,简洁平实;议论,严密有力;抒情,真挚自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调整好语调的节奏变化,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去体味和感受教材的情感内涵,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2.美的色彩文学作品的作者调动艺术手段,运用绘画技法,使文章带有鲜明的色彩《风景谈》中“高原归耕”图以“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作背景《天山景物记》的开头即用了“墨绿”、“鲜艳”、“青翠”、“白光”等描写颜色的词语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古诗中“诗中有画”的佳作不胜枚举:“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作品的感情色彩也是其魅力之所在,或赞扬、或批评、或劝戒、或讽刺,这种色彩是很容易被读者捕捉到的3.美的风格现行的语文教材,其选文或雅致,如《胡同文化》;或庄重,如《琐忆》;或沉郁,如鲁迅的文章;或隽永,如《荷花淀》;或雄奇,如《长江三峡》;或清丽,如《故都的秋》古典诗词的风格是绮丽多彩:清新自然的,平淡质朴的,婉约含蓄的,豪放明快的即便是文言文,《过秦论》的酣畅淋漓《项脊轩志》的温婉柔丽,孟子的善用机巧,也是风格各异,各具特色4.美的结构结构是支撑作品的艺术框架,是把复杂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严谨自然的和谐体《有的人》用对应式结构,《药》用双线式结构,《项链》用巧设悬念式结构一般议论文用起承转合式结构,总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结构,还有段落之间的过度承接等等,使文章成为一个个精致的、玉琢天成的艺术品。
二)美的内容:包括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理想、美的理趣等1.美的形象形象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出的情景或人物《雨中登泰山》中情态可掬的泰山石,《荷塘月色》中朦胧绮丽的月下荷塘,《江南春》里的莺歌燕舞,如画般的情景之中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而“臣心一片磁石针,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士荆轲,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却被残杀倒在血泊中的刘和珍君——这些人物又以他们美好的形象唤起学生对精神美的追求2.美的情感《故乡的榕树》中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乳母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项脊轩志》中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纪念刘和珍君》中五位女子的勇毅和爱国之情,《兵车行》中深沉的忧民之情这种种美好的情感和节操是教材之所以感人的魅力所在3.美的意境意境,是心与物、情与境的完美统一,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轻轻”的动作真切的表现出对“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康桥的眷恋与不舍。
《天山景物记》中从映射着雪峰的光而金壁辉煌的牧场,到被银灰色暮霭笼罩着的温暖、热闹的蒙古包,再倒月光下宁静而安祥的草原,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耳畔似乎是“导游”娓娓的述说4.美的理想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是人生大厦的支柱,是人生航船的罗盘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理想是美的,鲁迅改变国民精神的理想是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把自己整个生命和精力,献给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事业”的理想是美的,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心中理想是美的这样的精神理想,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5.美的理趣作品所蕴含的道理是一种内在美不少作品揭示了一定的哲理,将诗情、画意、哲理融合,呈现出一种哲理美《灯》中“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说明希望之光永照人间,光明必将驱散黑暗《长江三峡》写到“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启示人们在人生的航程中勇于冲破艰难险阻《游襃禅山记》又说明了“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们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由谈山而谈人生哲理,极富情味许多诗歌中的理趣也是显而易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说明“人必须不断的学习,从书中汲取新的知识,思想认识才能不断的提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说明“只有超然物外,才能通观全局,明察万物真相”。
既有理的发现,又有趣的愉悦总之,语文中的美是丰富的,这种美又不是静态的,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师生的认知活动中,应是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的2 美的熏陶1.以情激情,进入美的境界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这话更适合于语文教师要使具有美质的语文不以冷面孔面对学生,教师从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苏霍母林斯基曾强调指出:“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准确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感情脉络,用艺术化的语言、用自己的情感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感情,字字句句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进入美的境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感情,除了饱满的情绪之外,还应使用体态语言,用生动有力的手势,富于表现力的表情,随时人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在感情的驱动下,学知识,怡性情,明人生2.反复诵读,感知美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美感是和知觉视觉不可分离的结合在一起的”美学家王朝闻也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间接的接受这美的形象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诵读,将原来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形象,这个形象是依据对原创作的理解和自己的认知经验而再造的形象,这个感知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感受美,创造美的精神愉悦。
3.联想想象,体会美的意境发现美,认识美不能只是停留在感知形象上,还应借助联想和想象对美的事物作出评价,挖掘出形象背后的感情因素,体会情和景构成的“意境”例如,同是《咏梅》,陆游笔下的梅“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孤芳自怜的梅毛泽东笔下的梅“飞雪迎春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是迎宾傲雪、俏丽挺拔的保春使者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对两诗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均以有了真切的感受4.由情入理,感悟美的理趣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材料(教材、辅助材料等),蕴含的美的事理大多没有显露在外,这需要在阅读教学中作适当的理性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蕴含其中的事理梅,让学生得到启发如《饮湖上初晴后》(苏轼)中的哲理美:美在素质,美在和谐,不论浓妆还是淡抹,关键在于“相宜”,“相宜”就是和谐,和谐则为美语文是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等环节,用教材中的美、生活中的美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美的事物的熏陶、感染下,达到情感理性化,建筑起美的心理结构,对其精神世界发生作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