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39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03410514
  • 上传时间:2021-10-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0.41K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单元爱国情怀 A单元导语 世人只把雄伟坚固、千年不倒的万里长城看作世界的奇迹,殊不知,由我们 每个中国人的爱国之心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筑就的精神长城,才更令人叹服 英雄的中国人民凭着这种坚毅的精神抵御外敌入侵,经受历史磨洗,在追求自由、 和平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而壮丽的篇章翻开这浓墨重彩的史册,上面记载着令 所有中国人铭刻心间的难忘岁月,激荡着让所有中国人欢欣鼓舞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为了和平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戍边将士,一起和少年时期 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的周恩来对话,一起去结交抗战时期不畏 身危、蓄须抗日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再一同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熏陶, 继承并发扬延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爱国情怀充盈我们内心,将 爱国思想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田本单元课文是以“保卫国家”为主题编排的,展现了中国一脉相承的保家卫 国的思想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 编排设计,有描写古代抗敌将士的,有讲述现代名人维护国家尊严的,还有歌颂 革命精神的,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都传达出对爱国思想的热烈赞颂教材分析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三首2借助注释和关键词体会诗歌内涵,感受 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热爱之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抓住两个过渡段,讲清三件事,明白“中 华不振”的含义,懂得“振兴中华”的必要 性梅兰芳蓄须1把握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 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延安,我把你追寻1借助朗读的方式,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 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歌主题习作写信1了解书信的格式、内容及写信的好处;培养 写信的兴趣语 文 园 地交流平台1积累形容人优秀品质的词语和一首送 别诗;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 反问句的妙处,懂得说话要使用恰当的语言 和语气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21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它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 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的愿望,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 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王昌龄诚挚的爱国热情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 边塞战争生活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 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凉州词》同样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是唐代的王翰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葡 萄酒” “夜光杯”和“琵琶”等带有鲜明边塞特色的事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 贵的酒宴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后两句借将士的心声吐露把生死置之度外 的豁达和奔放的思想。

      本诗写的虽是艰苦荒凉的边塞生活,但语言明快,体现了 大唐盛世的气象《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 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崇高境界;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 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仅二十字,却巧用典故,可谓字字珠巩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三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学习的一般技巧, 如朗读、想象、背诵等,都需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课内生字的读写和认 识,诗歌内容、情感的体会与赏析,也是课堂上的重点同时,教师也可补充活 动教学,如诵诗会或赛诗会等,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塞、秦、征”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2. 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诗歌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 握诗情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和《夏日绝句》通过对诗 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浓浓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2. 读悟结合,体会诗歌氛围,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1. 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 情。

      2. 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课时安排:2课时.・.&D区...出塞课时目标1 .认识本课“塞、秦、征、将” 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 3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 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3.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 塞诗的风格要点把握1 .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2. 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你们中不少人都听过,它的意 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可以用 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的核心内容,那就是“爱国”说到爱国,你们会想到 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说出爱国的诗歌)没错,爱国的表现有很多,这 个单元我们就将去诵读一批爱国诗歌,去认识一群爱国诗人,去感受一片爱国的 热土现在,就让我们步入诗歌的世界,去品一品古人的爱国之情2.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3. 出示《出塞》课件。

      齐读诗歌,校准字音,理解诗题过渡:“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di”,指军事要地,即边关、边 塞出塞”的意思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它是汉朝乐府诗旧题,内容多与 征战有关由此可见,《出塞》这首诗很可能写的是什么?(写边关的战争见闻、 感想)知识补充:“乐府”在两汉时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它主要收集编纂各地民 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变成一种带音乐性的诗 体的名称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 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历史背景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 诗人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七绝,其诗 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 手”历史背景 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 时期当时因西北边疆的征伐、守卫而产生的战争层出不穷,征戍成为人们生活 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并描写了这一题材《出塞》这首诗就 是诗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2.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教师提出阅读交流的要求1) 读准字音,识记生字2) 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 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识记、书写生字1) 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sai qin zheng jiang会写的字:出塞 秦时长征 会认的字:飞将(2) 播放生字书写视频,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及笔顺♦书写指导:[塞]上中下结构,上部横画和竖画间距相当,中间撇、捺舒展,盖住“土”[秦]上下结构,上部三横间距均匀,下部宜收缩[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正”横平竖直,写稳当塞秦征(3) 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4)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出示课文配图,引导探究过渡: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流利,也非常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但 是对于情感的把握,我觉得还不够精准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 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2. 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交流了解诗中涉及的历史知识明确:(1)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它们距唐朝有七八百年的时光2) “龙城飞将”指李广李广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一生都在边关御敌, 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

      汉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 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可补充诗歌《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3. 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诗歌描绘的画面示例: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在夜色中隐约可见,一轮皎洁的明月照着边关的 漠漠黄沙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 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静静地思索着,思念着……四、 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 .教师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 0(1) 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预设: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在“月” 和“关”的前面用“秦”和“汉”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读者带到了遥 远的古代,同时也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接连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 是拖得太久了!这里“秦、汉、月、关”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属于“互文见 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方法拓展:“互文”即古代诗文中的相邻的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 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如《木兰辞》中 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前句省略了 “壮士百战死”,后句省略了 “将军十年归”,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 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o(2) 想象画面,串讲诗意过渡:这一句设定了本诗的大背景,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让我们走入那 个寂静的月夜,走近那些守卫在荒凉的关山的战士,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2. 教师引导学“万里长征人未还” o(1) 引导学生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蕴含的情感这里的“人”指的是 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预设:“人”是“征人”,他们在“万里”之外的边关戍守,为维护国家和 平而默默奉献万里”虽是虚指,却突出了空间的辽阔,点明了边塞的遥远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透露出作者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久 征未归的无比哀叹和同情2) 出示战争过后的画面和相关诗句,学生自由发表感想预设:战争在你眼里是怎样的?(悲惨、恐怖、可怕)假如你是征人,面对战 争,你心中会做何感想?(恨、渴望、愁、盼、苦、思念家人……)你会生出怎样 的愿望?(回家)假如你是征人的亲人,你会想些什么?(期盼征人平安归来)3. 小组交流,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这两句讲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诗人的希望,透露出诗人期望战争早日平息、向往美好安宁的生活的情感)(2) 诗人借李广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以古讽今,正是由于 现今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诗 人提李广,是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抵御侵扰,保障边 关的和平与安宁)4. 把握情感,朗读回顾小结:这首诗跨越时空的界限,将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 的战争都概括起来,反映出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哀叹之情,表达 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使国家得以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 的美好心愿下面,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品味诗人那诚挚的爱国情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1 .个性朗读过渡:诗是没有谱曲的歌,通过反复诵读,我们能感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 情感《出塞》这首诗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营造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 战争依旧的痛苦画面,再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含蓄、深沉地抒发诗人对国家安 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