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doc
7页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摘要 :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内,一直存在着对这一理论的争议21 世纪以来,面对世界发展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新形势,一些人开始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严重损害了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在新形势下再认识灌输理论,明确灌输理论创新发展的方向,以增强灌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一、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历史溯源 作为一种实践方法,灌输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在阶级社会,灌输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其阶级统治而对民众进行强制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有力工具虽然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中,灌输的内容、对象与方法各有不同,但灌输的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传统的灌输教育历史比较久远无论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教化,还是近代欧洲社会的基督教传播及人文精神的宣扬,从本源上来讲,都是采用灌输的方式来实现其思想教育的目的。
而本文所讨论的灌输理论,特指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灌输理论,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早在 1843 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泰·德萨米就在《公有法典》中使用了“灌输”一词, “要往无产者的头脑里灌输真理,你有责任给无产者进行这一洗礼!” ,这可以被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最初表述差不多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中,提出和阐述了“理论教育具有灌输特点” 、 “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系统化的任务是由列宁完成的在分析工人运动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相互关系问题时,列宁对考茨基的提法加以确认和补充,系统阐述了必须向工人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在 1902 年发表的《怎么办?》一书中,列宁从灌输的必要性、可能性、条件性及方法性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灌输的涵义灌输具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把流水引到需要水分的地方:二是“输送思想、知识等” 这一概念被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是指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的传播或输送。
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只有经过灌输才能使工人阶级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无产阶级斗争由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一些人并不赞同,甚至反对这一理论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灌输理论存在片面理解,特别是有人经常把灌输完全等同于强制灌输灌输与强制灌输有着本质区别强制灌输是一种“教育者借助强制的、非理性的方法迫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特定单一的思想、观点、价值观,以达到禁锢学生思想的目的的教育或教学 ”或者至少是生塞硬灌、空洞说教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一个中性概念,其内涵基本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不是指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包含着多种方法的体系,它不只是灌输双方的“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由主体、客体、内容、过程、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而言,在方式方法上,它坚持以人为本,讲求灌输的艺术性;在内容上,它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根本,同时针对不同对象区分灌输内容的层次性:在目的上,它要实现无产阶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同时又以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把灌输简单地理解为强制灌输,是不可能真正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丰富内涵的三、对灌输理论认识的误区近年来,思想理论界基于对灌输理论的本质含义和实践走向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典型的有“无用论” 、 “过时论” ,扭曲了灌输的本质和规律,严重影响了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 )“无用论 ”持“无用论”者认为,灌输就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不符合人类发展和改造世界的规律,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本不需要进行灌输灌输果真无用吗?灌输之所以不可动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理论都不是自发形成的,实施“灌输”是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客观要求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但对每个人来说,其知识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即直接经验,一部分是学习他人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即间接经验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总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狭隘的,个体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大量的间接经验,而这离不开灌输如果每一代人都摒弃前人的认识成果(即间接经验),一切都从头开始,那么人类的认识永远就会停留在原始的最低水平上,永远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同时,由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是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人的思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体的成长要以社会要求为航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都会受到外界各种思潮的影响,有时很难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人生发展方向,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和冲突,甚至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根本任务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先进的理论、思想起主要的影响作用,引导和协调人的本质的改变符合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总结,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宝贵精神财富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今天,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前所未有的崇高事业,更加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和指导因此,灌输就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灌输“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否定了灌输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种倾向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极其错误的它不仅否定了灌输的历史地位,而且无视灌输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其实质上是鼓吹“自发论” ,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二 )“过时论 ”持“过时论”者不否认灌输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但他们认为灌输是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的社会的产物如今,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灌输已经不适合今天新形势的要求了,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灌输是不符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必要的灌输果真过时了吗? 当前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只要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就会存在意识形态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必须由阶级或集团的一种思想或体系去占领,并向人们灌输自己的政治目标、政治思想,造就人们的思想理论素质、社会心理、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处于空白状态,总是被一定思想去占领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仍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必然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去占领。
事实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在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主要对象他们直接攻击中国是“日渐缩小的共产党国家的代言人” 、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敢于这么大胆地维护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过时或邪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纽约时报1990.9.10)他们往往打着民主、人权、宗教、民族的旗号,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利用一切时机和手段向中国灌输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生存态度和认知方式,极力鼓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妄图动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其目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是要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变成完全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在国内,一方面,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各种文化思潮的交锋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益多元化、最大化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当目标不能实现时致使人们对许多问题产生了疑惑,有的甚至出现了错误的思想倾向,如从2006 年的“西山会议”到 2007 年谢韬掀起的“民主社会主义救中国” ,再到 2008 年的极力宣扬西方价值观念的“普世价值热”等等,这些错误思想的实质都是在否定社会主义,有的甚至直接反对共产党领导,主张实行西方多党制。
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就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反映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更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醒和坚定,更需要我们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乘虚而入这一状况清楚表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为批判“自发论”而提出的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灌输理论的存在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灌输的“过时论” ,其实质就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今天,期待不经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灌输,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发形成、完善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和形成崇高的信仰同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依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同时也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程中的一个有力的思想武器四、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创新方向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民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这就要求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灌输理论的合理内核,推动灌输理论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 (一)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灌输内容是灌输理论的核心所在,从根本上决定着灌输的效果如何。
因此,必须在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现阶段,除了要继续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政治意识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内容还要结合国内外 、形势的发展变化,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 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同时,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灌输教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灌输,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形成健全的民主人格和法制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而完善的民主法制意识恰是一个现代国家的精神根基和民意基础,这也是时代发展赋予灌输理论的创新内容 (二)坚持灌输对象的主体性 灌输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一定要在充分认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状况基础上,注重实现灌输对象在理论灌输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保证灌输的成功有效要达到良好的灌输效果,就要重视灌输对象的情感、需求、爱好等。
在新形势下,灌输对象的思想与行为呈现出 “多元化、多层次性”的复杂特点传统的那种“我说你做”的单向灌输模式已不再适用,而需要根据灌输对象的各种条件及变化去侧重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理论灌输中,必须重视研究灌输对象的自身特点,包括其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层次性与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灌输内容及灌输方法,从而增强灌输对象参与理论灌输的意识与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