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docx
11页网络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本研究首先从“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学习的社会结构”三个维度编制出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网络环境因素调查量表,通过试测分析,进一步将三个维度的环境要素分解为五个要素,即“学习内容的组织性”、“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的可用性”、“学习支持的易用性”和“学习的交互性”然后,通过分层抽样开展较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并综合采用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揭示网络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关键词:网络学习环境,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性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课题批准号:2010tjk29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心理学项目“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绩效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8SJY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学习自我效能感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在学习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它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将对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调控和学习成绩等产生不同的影响然而,作为一个心理中介变量,学习自我效能感本身也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学习领域的广泛应用,势必引起学习环境的变革面对学习环境的变革,学习者往往会出现“不适应”进而导致“学习困难”,影响学习质量与效率然而,有关学习环境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甚为少见,以至于对“学习环境究竟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一问题的解答不够明朗而清晰鉴于此,开展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探寻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环境要素,对于优化网络学习环境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研究目的与假设的确定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环境维度切入,在分析网络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环境要素,以此揭示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文献分析表明,关于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存在着布朗(Brown,A.)的“五要素观”、柯林斯(Collins,A.)的“四要素观”以及埃德尔森(Edelson,D.C.)和瑞泽(Reiser,B.J.)的“三要素观”。
这三种观点尽管有些许差异,但它们都共同强调学习环境研究需要考虑三个维度: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学习的社会结构[2]其中,学习内容是指学习者将要学习的对象,包括设计的课程、任务、活动内容等;学习支持是指提供给学习者在学习内容时所需要的一切支持,包括设计的工具、资源、案例、示范等;学习的社会结构是指学习各要素之间所构成的关系结构,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人—技术—空间结构等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建立总假设为:网络学习环境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三个子假设:假设1: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内容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假设2: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支持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假设3: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社会结构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二、研究量表的编制依据上述学习环境的三个维度,在参照国外已有的一些较为成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自编出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网络学习环境因素调查量表(如表1所示)该量表包括三个分量表,即“学习内容因素量表”、“学习支持因素量表”和“学习的社会结构因素量表”其中,“学习内容因素量表”包括8个题项,“学习支持因素量表”包含10个题项,“学习的社会结构因素量表”包含4个题项,每个量表采用里克特(Likert)5点式设计,即1~5分别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完全同意五个等级。
为了保证自行编制的量表的合理性,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华南师范大学50名在校本科生为试测对象,并对试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很可信量表中的各个题项均无需删除,且学习环境的三个维度“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学习的社会结构”可进一步具体化为“学习内容的组织性”、“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的可用性”、“学习支持的易用性”和“学习的交互性”等五个因子(要素),这为后续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表1 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网络学习环境因素调查量表学习内容因素量表题号题目完全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完全不同意1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内容组织符合逻辑,我自信能够帮助对内容的理解2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内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自信能够帮助对内容的理解3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内容便于传播和共享,能提高我的学习效率4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可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能让我更快地把握更多的信息5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我自信能更迅速地完成任务6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的设计紧扣学习内容,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7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内容安排难易适中,有利于增强我完成任务的自信心8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不同程度的学习活动能满足我的学习需要,我相信自己能够一一完成学习支持因素量表题号题目完全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完全不同意9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高效的检索工具能帮助我快速地搜索到有用的信息10我常常能利用网络学习工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11操作网络学习工具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12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各种素材资源丰富多样,能很好地支持我的学习13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各种素材资源方便下载,能让我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14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的组织分类有序,能使我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15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范例,能很好地支持我的学习16网络学习环境提供的学习范例能与学习任务相关联,便于我实现学习迁移17网络学习环境能提供不同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我更好地检测学习效果18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即时的评价与反馈能让我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学习的社会结构因素量表题号题目完全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完全不同意19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是否参与学习活动的指导,会影响我的参与积极性20通过电子邮件、视频聊天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能帮助我解决很多学习困难21我认为以小组的形式组织网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22与其他网络学习伙伴的交流会影响我的学习积极性三、研究过程与分析(一)调查量表的发放与回收本研究依据分层抽样的原则,选取了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金融学院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49份,回收率为93.63%。
其中,有效问卷686份,有效率为91.59%调查量表的发放与回收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二)网络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1.网络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的描述分析本研究首先对各量表的结果采用描述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内容的组织性”、“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的可用性”、“学习支持的易用性”和“学习的交互性”等五个要素的均值分别为3.67、3.81、3.70、3.64和3.56(注:5点式里克特量表的参考均值为3),表明上述五个要素对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影响的程度如何?各要素之间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为此,需进一步对调查结果采用相关分析加以统计表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学校华南师范大学18226.5%华南理工大学26438.5%广东金融学院24035%性别男40158.5%女28541.5%年级2007级8612.5%2008级26738.9%2009级25236.7%2010级8111.8%2.网络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根据样本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相关情况的统计方法,通常用皮尔逊系数(Pearson系数)来表示。
经验告诉我们,在本研究中,由于各个要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所以要用单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 网络学习环境各要素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学习内容的组织性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的可用性学习支持的易用性学习的交互性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内容的组织性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单侧)N1686.706**.000686.617**.000686.592**.000686.475**.000686.576**.000686学习内容的适应性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单侧)N.706**.0006861686.625**.000686.596**.000686.420**.000686.514**.000686学习支持的可用性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单侧)N.617**.000686.625**.0006861686.703**.000686.508**.000686.541**.000686学习支持的易用性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单侧)N.592**.000686.596**.000686.703**.0006861686.474**.000686.583**.000686学习的交互性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单侧)N.475**.000686.420**.000686.508**.000686.474**.0006861686.396**.000686学习自我效能感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单侧)N.576**.000686.514**.000686.541**.000686.583**.000686.396**.0006861686**.在0.01水平(单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3可见,“学习内容的组织性”、“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的可用性”、“学习支持的易用性”和“学习的交互性”等五个环境要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不仅如此,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然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共变关系,一般不能由一个变量精确地确定另一个变量,而只能确定大致的变化趋势[3]因此,为确证上述五个要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对调查结果进行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