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ter 11软体动物门.doc
12页Chapter 11 软体动物门 •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形态• 软体动物外形变化很大,结构也较复杂,与其他动物类群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左右对称(腹足纲成体不对称);身体不分节;身体柔软,由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组成;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成为外套膜,并有外套膜分泌出石灰质的贝壳覆盖于体外• (一)头部:位于身体前端,具有摄食和感觉器官头部发达程度与运动和栖居方式有关• (二)足部:足位于头后,是身体腹面肌肉质的运动器官,但形态因运动和栖居方式变化非常大• (三)内脏团:内脏团,是内脏器官所在,多位于足的背面,除腹足纲外,一般左右对称• (四)外套膜:外套膜是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形成,包被内脏团和鳃的薄膜;有时把足也包在内外套膜常分为三层,内外是表皮细胞层,中间为肥厚的结缔组织;贝壳是由外侧表皮层分泌形成外套膜包围的空腔为外套腔,腔内除鳃外,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的开口水生种类外套膜表面或边缘多密生纤毛,有助于摄食、呼吸和排泄陆生种类外套膜富有血管,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蜗牛)头足类外套膜厚实,富有肌肉,通过收缩借水流的反作用力而前进• 二、贝壳• 软体动物大多数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贝壳,但不同种类贝壳的形式和构造有很大的变化:• 双神经纲(石鳖)有或无,如有则为八片复瓦状排列的贝壳• 腹足纲(螺类)贝壳只有一个,螺旋状• 瓣鳃纲为两片瓣状贝壳(双壳类)、且左右合抱• 头足纲除原始种类(鹦鹉螺)保留外,大多数退化为内壳,也有些种类贝壳完全退化• 贝壳主要有碳酸钙组织,还有少量的壳质素,是由外套膜外侧上皮细胞间隙的血液中渗透出来的。
• 贝壳常分为三层:• (1)角质层(含有壳质素):色黑褐而薄,外套膜边缘分泌• (2)棱柱层:厚,有称壳层,有石灰质小角柱并列而成,有外套膜边缘背面分泌形成• (3)珍珠层:由叶状霰室组成,又称壳底,表面光滑而有光泽,是整个外套膜表面分泌的珍珠是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与贝壳之间的外来物(如沙砾)而形成四、生殖和发育• 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但一般为异体受精存在雌雄异形现象• 生殖细胞由体腔上皮形成,由肾管排到外套腔• 生殖方式有卵生和卵胎生;卵生种类一般为体外受精,也有在外套腔内受精;有的种类鳃腔中有“育儿室”,受精卵发育成为独立生活的幼虫才离开母体,这种称为幼生型卵生补)• 软体动物除头足类是不完全卵裂(盘裂,端黄卵)外,其他都是不等完全卵裂,其螺旋卵裂方式与扁形• 动物、环节动物极为相似一般海产种类个体发育都要经过2 个幼虫期:即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到面盘幼虫时,担轮幼虫的口前纤毛环发展成为能游泳的纤毛面盘,又称为缘膜;其后逐渐生出头部、足部、外套膜及贝壳面盘幼虫继续发育,经变态而成为幼年个体(仔贝、稚贝)河蚌特殊的幼虫为钩介幼虫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类群• 一、双神经纲(Amphineura)• 包括多板类和无板类,最常见的是多板类的石鳖。
原始类群• 贝壳为八片复瓦状;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前端有口,肛门在后;外套膜裸露部分有环带,其上有角质和石灰质的鳞片、针骨等,外套膜间的沟为外套沟, 沟中多对栉鳃着生于族两侧;足腹位神经系统原始、索状,仅食道周围有一神经节;发育经担轮幼虫二、腹足纲(Gastropoda)• 腹足纲是动物界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纲,约9万种• 1. 主要特征• 单一螺旋形贝壳(补),头足部左右对称,而内脏团螺旋形不对称,其一侧器官退化,鳃、心耳、肾只有一个;足位于腹面,块状,适于匍匐爬行头部发达,具有口、眼触角等;神经系统具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心脏一心室1-2个心耳;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很多种类为卵胎生或卵胚生螺壳结构见图• 2. 腹足纲的分类• (1)前鳃亚纲(扭神经纲)• (2)后鳃亚纲• (3)肺螺亚纲三、掘足纲• 本纲大多为化石种类,大角贝、胶州湾角贝是常见的海产泥沙穴居种类贝壳呈长圆锥形稍弯曲管状,两端开口,又名管壳类足部圆柱状发达,头部退化;无鳃、循环系统简单;一对肾;4对神经节• 四、瓣鳃纲 • (一)主要特征• 身体侧扁,左右对称,具有从两侧合抱身体的2个外套膜和2片贝壳,又名双壳类(Bivalvia)。
• (1)头部退化或消失,足部发达呈斧状• (2)鳃亦呈瓣状,1-2对• (3)神经系统简单具脑足脏3对神经节• (4)一心室二心耳位于围心腔中• (5)肾一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与外套腔相通• (6)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7)贝壳形态结构多变,色彩多样左右两壳在背部以韧带相连贝壳上有环形生长线和放射肋,形成刻纹或鳞片状、棘状突起;壳顶内侧为绞合部,其上有绞合齿• (8)闭壳肌、外套膜肌和水管肌• (9)穴居、埋栖、附着、固着、管栖等,活动范围小,一般靠鳃的纤毛和唇瓣等过滤水体滤食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并进行呼吸• (10)本纲有许多重要的经济种类,成为渔业和养殖的重要对象• (二)瓣鳃纲的重要类群• 根据胶合齿的形态、闭壳肌的发达程度和鳃的构造,本纲分为3个目• (1)列齿目(2)异柱目(3)真瓣鳃目五、头足纲(Cephalopoda)• (一)基本特征(以乌贼为例)• 1. 外形:体制特殊,分为头、颈和躯干三部分;左右对称;有口和腕的一端为前,反口的一端为后;有漏斗的一面为腹面,无漏斗的为背面• (1)头部:发达,圆形,两侧有发达的眼一对,口位于前端中央,连接头部与躯干部的颈部短• (2)足部:为腕(5对)和漏斗吸盘、触腕茎化腕水管闭锁器• (3)躯干部肉质鳍、肌肉质的外套腔外套口、运动海鳔蛸皮肤、色素细胞 2. 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口腔发达,齿舌,角质鹦嘴颚;囊状胃,胃盲囊;肛门开口于外套腔;唾液腺2对,肝脏和胰脏的各一对消化腺开口于胃和胃盲囊内;墨囊是直肠后端的膨大,墨汁可通过肛门排出。
• (2)呼吸和循环系统• 羽状鳃一对,位于外套腔;闭管式循环系统发达,心脏位于退化的围心腔内,一心室二心耳,且耳室之间有瓣膜相隔,心室向身体前、后各发出前、后大动脉→微细血管→组织→微细静脉血管→前主静脉→肾脏→2支肾静脉(穿过肾脏在鳃心附近与身体后方的小静脉汇集而成的左右2条腹静脉汇合→入鳃静脉→鳃→心耳→心室• (3)排泄系统•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发达而集中,分工为中枢、周围和交感神经系统;具有类似高等脊椎动物的眼和平衡囊• (5)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一个生殖腺位于外套腔末端,有体腔囊形成的生殖腺囊包被;雌性除卵巢外,还有输卵管腺和缠卵腺;雄性输精管中间膨大为储精囊和前列腺,后面为精荚囊及细长的阴茎• 交配是由雄性的茎化腕把精荚送至雌性的外套腔内,直接发育• 生殖洄游(二)头足类动物的分类• 以壳的形式、鳃和腕的数目作为分类依据,2亚纲3目• 1. 四鳃亚纲: 鹦鹉螺• 2. 二鳃亚纲:乌贼腕10个、5对;章鱼腕8个、4对• 第三节 经济意义• 一、有益方面二、有害方面• 第四节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扁形动物起源说• 二、与环节动物有共同的祖先,由于适应不同是生活方式而进化发展为两个不同的动物类群Chapter 12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动物界最大的一个门,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及其意义• 1. 身体分部• 节肢动物的异律分节现象高度发展,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 同一部位的体节常相互愈合,外表看不出分节的现象• 有些种类头部与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cephalothorax)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 随着身体分部,器官趋于集中,机能也相应有所分化:• 头部:趋于摄食和感觉• 胸部:趋于运动和支持• 腹部:趋于代谢和生殖• 各部虽然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从而保证整体生命活动和种族繁衍• 2. 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动物的附肢与环节动物一样也是按节(体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疣足不一样的是:节肢动物的附肢不仅在身体相连处形成可以活动的关节,附肢本身也分成若干节,且节与节之间以关节相连;关节的存在,大大增强了• 附肢的灵活性,使附肢可以适应多种功能;如感觉、运动、捕食、咀嚼、呼吸、生殖等无不与附肢有关节肢动物因此而得名• 节肢动物的附肢除第一对触角是单肢型外,其他都是双肢型或由双肢型附肢特化双肢型附肢的基本模式是:• 原肢节:生于体节;内肢节和外肢节并列连接于原肢节上内肢和外肢随机能不同,形态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几丁质的外壳和蜕皮现象• 1. 体壁:具有厚而坚硬的体壁是节肢动物另一重要特征体壁分三层:表皮:是上皮向外分泌的非细胞结构,并又分为上、外和内表皮。
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其复合物中沉积有钙质和骨蛋白上皮:是体壁唯一的单层多角形细胞基膜:是由上皮向内分泌的,很薄• 2. 外骨骼:节肢动物的体壁不仅坚韧,而且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向内延伸成为肌肉的附着点,在肌肉收缩时起杠杆作用,和脊椎动物的骨骼相似,由于其起源于外胚层,故称为外骨骼• 3. 蜕皮: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一方面起了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动物的生长;因此,在进化中出现了周期性的蜕皮现象,生长与蜕皮相伴随,每蜕皮一次,动物则快速生长一次蜕皮的频率因动物种类和发育期不同而不同蜕皮是由激素控制的 三、肌肉系统的特点• 节肢动物的肌肉是横纹肌,形成肌束,肌束成对地相互起拮抗作用附肢中的肌肉也按节排列,成对拮抗作用的伸肌和屈肌交叉伸缩,共同完成运动• 四、体腔及循环系统• 节肢动物的体腔为混合体腔;真体腔限于生殖腺、排泄系统;由于混合体腔中常充满血液,而称为血腔• 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动脉位于消化管背面,心脏位于血腔中,心脏两侧具有瓣膜的心孔血液自心脏经动脉流入血腔,直接浸润组织器官,血腔中的血液可经心孔流回心脏由于开管式的循环,因此,血压较低,可避免附肢容易折断而引起大量失血。
血液除少数低等甲壳动物和昆虫含有血红蛋白外,大多节肢动物含有血清蛋白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是与呼吸系统密切有关的• 五、消化系统• 基本上属于两端开口的直管;消化道的两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前肠(机械消化)和后肠(对水和离子平衡起调节作用),其内壁裹有几丁质,蜕皮时随体壁脱落;中肠(产生消化酶,进行化学消化和吸收)来自内胚层 六、呼吸系统• 小型种类借体表呼吸,循环系统也相应消失大部分借外胚层形成的呼吸器官进行呼吸,但呼吸器官变化很大:水生种类是鳃和书鳃;陆生种类是书肺或气管• 七、排泄系统• 节肢动物排泄系统因种类而差异甚大,总的为2类:• 1. 腺状体结构,腺体来自体腔囊,有导管与外界相通• 2. 管状结构,例如昆虫纲的马氏管,位于中、后肠交界处,来自外胚层或内胚层• 八、神经与感官• 节肢动物神经系统呈链状结构,但随体节愈合神经节也有愈合现象,尤其是身体前端头部的神经节愈合成脑例如昆虫纲的脑已有明显的分区(前、中、后脑)• 头部感觉器官发达由于节肢动物为外骨骼包裹,因而,感官很多分布于体表、触角、附肢和关节等处最重要的感官是眼和触觉感受器• 昆虫的眼构造复杂,是由视觉单位—小眼组成复眼。
小眼只能感光而不能视物;小眼包括集光和感光两部分,集光部分:角膜、晶锥和初级色素细胞;• 感光部分:由6-12个视网膜细胞组成,视网膜细胞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