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承与发展:北路壮剧那劳壮剧团调查研究.docx

2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5338204
  • 上传时间:2021-11-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5.54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传承与发展北路壮剧那劳壮剧团调查研究 【摘 要】本文以西林县那劳村为田野考察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林县那劳村北路壮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以透视北路壮剧在西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面貌认为在面临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冲击的情况下,应当善于借助现代传媒立体呈现壮剧表演,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搭建传习基地,扶持准专业化壮剧剧团等措施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词】北路壮剧;现代传媒;壮剧团【作 者】田阡,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715J809 A 1004 - 454X(2016)03 - 0112 - 010一、问题的提出壮剧作为反映壮族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曾一度是壮族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壮族人们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抱负、理想和牢骚的场域,对壮族人民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电影、网络、歌舞等多种文娱方式的出现,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对壮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其“市场需求”萎缩,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挑战针对于此,学界对壮剧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如汤志华、瞿久淞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推进文化转型,促进北路壮剧传承和发展;[1 ]黄晓娟认为对壮剧的保护就是要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在民间文化生存演变的规律中营造有利于壮剧发展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充满审美精神和艺术氛围的人文世界,促使壮剧形成一种自身调节的动态机制;[2 ]赵巧艳、陈炜提出壮剧开发式保护过程中引入孵化理论的必要性。

      [3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西林县那劳村为主要的田野考察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林县那劳村北路壮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以透视北路壮剧在西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面貌二、北路壮剧概况与那劳壮剧的起源(一)北路壮剧概况北路壮剧,新中国成立前称土戏,一直流传于西林、田林、隆林、凌云、百色、那坡等地的一种地方小戏北路壮剧是伴随着壮族人民诸多的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多在婚嫁喜庆或节日、歌圩登台演出群众节日里观看壮剧的习俗,使传统壮剧得以传承下来人们在岁时年节或婚嫁祝寿活动时总是免不了请壮剧班来演出助兴,群众听戏、看演出的氛围越发浓厚尤其是2006年壮剧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对壮剧的兴趣在逐渐增加,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壮剧频频亮相,甚至成为主角北路壮剧有较为久远的历史,由自明初就已传入田林的八音开始孕育,其间不断吸收和借鉴粤戏、桂戏、邕戏、彩调等戏曲元素,融合本地说唱、山歌、舞蹈、武术等多种元素,逐渐形成了反映壮族审美原则和欣赏习惯,彰显壮族乐观、浪漫、正义、向上等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民族精神的戏剧黄幼霞认为北路壮剧源于壮族的土曲、土调、舞蹈,吸收了川剧、邕剧、桂剧等其他剧种的有益成分所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具有独特唱腔和表演程式的地方剧种。

      [4 ]聂桂明先生较为详细梳理了北路壮剧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北路壮剧的发展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台戏、游园戏、搭台戏等阶段[5 ]至今,西林境内的壮剧当数那劳壮剧传承、发展得相对较好,那劳壮剧鲜明的艺术风格亦可称得上是西林壮剧的典型代表,发展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目前已有的那劳壮剧团等业余性的民间剧团,促进了北路壮剧在西林的发展二)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和当地岑氏家族的势力范围及那劳自身的地理环境、多元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有直接而紧密的关系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西林县,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多田少,而那劳村大片的肥沃良田便自然成为稀缺的资源,在历史上吸引了周边的人搬迁到那劳,人口逐渐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活动那劳乡,是清末民初西南军政名人岑毓英、岑春煊的故乡岑氏父子官至一品,三任总督仰仗其势力,方圆数百里都是岑氏的势力范围,那劳乡那劳村成为当时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带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壮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据《民族文化瑰宝——那劳句町壮戏》(电视专题片文学脚本)记述: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拨出巨资在那劳村创办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壮戏班,戏班人员达六十几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六,都要邀请邻近村寨的大小戏班到那劳村宫保府前搭台唱戏,以演出壮戏为主戏,敲锣打鼓,庆贺新年,同时广邀各路山歌高手前来进行山歌对唱,使得整个那劳村彩灯炫目、锣鼓喧天,春歌荡漾,热闹非凡。

      ① 另外,岑毓英的胞弟岑毓琦亦对那劳壮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1905年岑毓琦邀请了外地的12支壮剧班到那劳集中演出关于这次演出,岑隆业先生在《壮剧历史上的一次盛会》一文中做了翔实记述[6 ] 可见,岑氏家族凭借其政治、经济势力对那劳壮剧的对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而正是各个壮剧班的互相交流和壮剧会演等活动促进了那劳壮剧的不断发展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还与那劳地域内崇尚文艺的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在民国时期便拥有“文化之乡”的那劳,可谓是各类文艺人才辈出之地据《西林县志》记载:在民国时期,那劳艺术人才较多那劳人韦家瑞时称“西林秀才”,与农姚典、农最荣并称为“西林三秀”韦家瑞不仅能编诗作对,还擅长书法、绘画、雕刻,并且制作毛笔、粉笔、墨条等文化用品出售,其中“五定山房”墨条闻名乡间,远销西隆、田西和广南等县宫保府后裔岑德康,爱好书法,每当练字,口中含酒,手艺精巧,经常为各壮剧戏班画戏服,制作狮头、龙头等道具那劳寨班忠业,坚持天天画画,1995年以后,他以历史人物岑毓英为题材,画成了300页的《岑毓英画册》[7 ]941崇尚文艺的风尚,对那劳壮剧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那劳壮剧提供了丰富的文艺素材和积淀。

      三、那劳壮剧团:从1815年至今戏班是戏曲表演和传承的基本单位,戏曲的发展总是以戏班的发展为基础的,戏班运行的情况反映着戏曲发展的状况从壮剧起源以来,民间壮剧团是北路壮剧传承与发展的组织者、实践者,是北路壮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北路壮剧的兴衰沉浮那劳壮剧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主要是依靠那劳业余壮剧团(历史上又叫作壮剧班或戏班)来组织并实施表演那劳壮剧团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那劳壮剧发展的缩影目前,那劳村拥有2个业余壮剧团,一个是那劳村那劳屯的那劳壮剧团,另一个为那劳村那来屯的那来壮剧团两个剧团均是以剧团所在的屯名而得,均是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的农村业余团体那劳壮剧团已拥有近200年的历史,而那来壮剧团则是成立于1997年,那来壮剧团一般自称为那劳壮剧团的分团一)那劳壮剧团发展简况那劳壮剧团的前身是那劳壮剧班,具体组班于何时、从何地传入,各有不同说法据《西林县志》记载: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西林县那劳地方便成立了半专业性的壮剧戏班,后发展到右江流域及其上游滇东南的壮族地区但到道光、咸丰年间,那劳壮剧曾出现较长时间的衰落现象,戏师断代,演出活动停止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那劳人岑毓英当上了云贵总督,那劳逐渐成为滇黔桂地带政治和文化中心,随之壮剧活动在那劳得到恢复和发展。

      光绪三十年(1905年)春,清二品盐运使岑毓琦为家人贺寿,邀请各地剧班来参加寿辰活动,借此机会,各剧班之间互相观摩学习,交流壮剧艺术到民国时期,那劳壮剧班在季朝龙、韦家润、黄廷兴、覃景荣等戏师的主持下,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表演艺术,改革古老的壮剧[7 ]90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劳壮剧团获得了新的发展,1954年那劳壮剧班重新组织建立,发展新演员18人,至1955年增加至38人,并添置了许多服装和乐器1956年,代表隆林各族自治县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会演,演出的壮剧《蜡纸书》(岑安业编剧)获得大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对那劳壮剧节目进行录音和广播,使得壮族“土戏”初次登上大雅之堂,名扬外地,为北路壮剧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有益尝试和积极贡献1964年,那劳屯青年艺人韦定雄代表那劳壮剧班,随广西民族文艺代表团进京,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劳壮剧像诸多民间文艺一样,其发展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壮剧被定位为“牛鬼蛇神”“封建迷信”,不允许民间演出反映传统神话、故事等的壮剧节目,而是主要限于演出歌颂毛主席、宣传毛泽东思想等题材的表演据那劳壮剧团的元老级成员韦定雄(现年72岁)回忆:“文革时,壮剧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因为壮剧的传统题材多是民间故事和神话,和当时的政治文化宣传不吻合,相违背,那劳壮剧就没表演民间故事和神话。

      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变化,更多的是宣传文化大革命,用歌舞的形式表演,当时的说法是打倒壮戏、破旧立新但是,那劳壮剧团在文革期间并没有完全停止表演活动,而是侧重于表演歌舞类的节目1976年,“文革”基本结束,那劳壮剧得到逐步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后,那劳壮剧团主要在春节开展演出活动,还受邀到县里或外乡表演,并且参加各类壮剧艺术的会演那劳壮剧团的不断对外演出,进一步促进了与外地壮剧的交流,客观上促进了那劳壮剧水平的提高从出生于那劳并参演壮剧的韦定雄先生的《那劳壮剧发展与改革》一文中所记述的那劳戏班的基本情况,可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那劳壮剧得到了新的改革和发展,尤其体现在曲调的增多及将传统的壮戏改革发展为现代壮剧,扩展了那劳壮剧的艺术魅力[8 ]327—330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那劳壮剧团因为缺乏相关人士出面组织,曾一度中断了几年在1991年,岑文贵、苏瑞想等人出面重新组织恢复那劳壮剧团,演出人员逐渐稳定,剧团内部的分工也更为明确,并编排了较多的传统优秀剧目及进一步将壮剧与时代结合,编排现代壮戏,获得了诸多的荣誉但是,到21世纪,那劳壮剧的发展遇到了后继乏人、传承困难等发展瓶颈问题。

      二)壮剧团的表演者壮剧艺人是那劳壮剧传承、发展的主体,是那劳壮剧艺术的承载者那劳壮剧的传承及发展,主要是依靠那劳一代又一代的壮剧爱好者不断的传承、坚持,才使得那劳壮剧薪火相传并且那劳壮剧的艺人们不断地对那劳壮剧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保持那劳壮剧传统的基础上,将表演的剧目与时代相结合,保持那劳壮剧的生命力和活力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民国之前,对那劳壮剧艺人的记载较少,田野调查中也较难获得相关信息民国时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劳涌现出了一批对壮剧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艺人,相关的地方文献资料给予了一定记载,在此将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对那劳壮剧团的杰出艺人做梳理,以便更为清晰地呈现那劳壮剧的传承发展脉络1. 民国时期总体上讲,民国时期那劳壮剧团(当时称为那劳壮剧班)主要是以季朝龙、韦家润、黄廷兴、覃景荣等戏师为核心骨干力量,组织壮剧表演,并且在他们的主持下,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表演艺术,改革古老的壮剧上述几位艺人为那劳壮剧培养出了一些接班人,韦定雄先生便是其一,现年72岁的韦定雄先生是那劳壮剧的重要传承人之一,韦定雄讲述:受家族的影响,从小就喜爱壮剧,特别是壮剧音乐,曾师从壮剧戏师黄廷兴,胡(二胡、马骨胡)师是王振德,笛(无膜笛子)师是覃锦文,这些“壮剧元老”均以80多岁高龄于20世纪50年代末相继辞世了。

      韦定雄先生加入壮剧团后,经常苦练二胡、笛子等演奏,每年春节都和壮剧班进行演出[9 ]这一时期的那劳还有一个新的特点是彩调戏传入那劳民国二十四年,凌云籍男青年林立到那劳寨上门,同时把彩调戏艺术传入那劳,将彩调戏艺术融入到了那劳壮剧之中自此,那劳壮剧班每年春节在演出壮剧节目时,经常结合演出彩调,成为壮剧、彩调剧相结合的戏班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那劳的彩调剧便停止了表演调查中,据苏瑞想的解释:彩调剧不属于北路壮剧的范畴,后来没有人进一步将彩调剧融入壮剧之中,那劳壮剧便不再借用彩调剧的内容 在表演中,那劳壮剧历来都是把编剧和导演作为最主要的核心力量和传承的代表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