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南戏.docx
7页第五章 南戏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戏的称名:• 南戏:与北杂剧相对;• 俗称戏文,或称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 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二、南戏的产生与流传• 1.南戏的产生与流行时间• 南戏产生于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根据近人考证);• 盛行于南渡之后的南宋时代;• 南宋王朝偏安于临安(杭州),给南戏的兴盛提供了种种条件• 2.南戏的产生的地域• 南戏产生于温州说典型问题:为什么南戏会产生于温州地区呢?• 1)环境安定• 2)商业发达• 3)文化传统• 三、南戏发展的四个阶段(现存曲目)• 1、第一个阶段,大约在北宋末年,南戏初为民间歌舞的小戏• 2、第二个阶段,南宋时期,南戏进入临安和其他城市,吸取各种艺术养料,发展 为大戏,《张协状元》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3、第三个阶段,元代初期到中期,南戏文与北杂剧互相影响现存《宦门子弟错 立身》和《小孙屠》• 4、第四个阶段,元末明初,南戏有了更加突出的发展,《琵琶记》和“荆、刘、拜 杀”等南戏名剧相继出现,并为后来明代南戏系统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 弋阳腔、昆山腔)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中《琵琶记》和《拜月亭》等优秀剧本的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并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也为明清传奇奠定了基础四、南戏的主要特点• 1、篇幅较长,以“出”(或场)为单位• 2、剧本开头,都有题目正名和副末开场• 3、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联套• 4、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通押一韵• 5、凡登场的各门脚色,都可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 6、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色,以生、旦为主• 7、伴奏乐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8、演员动作为“介”,杂剧谓“科”;• 9、剧情多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 南戏在形式上自由、灵活的优点,使其在元代后期杂剧渐趋衰微的同时, 日渐兴盛起来,到时代及清中叶演变成戏曲的主要形式——传奇四、南戏的主要特点• 1、篇幅较长,以“出”(或场)为单位• 2、剧本开头,都有题目正名和副末开场• 3、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联套• 4、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通押一韵• 5、凡登场的各门脚色,都可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 6、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色,以生、旦为主• 7、伴奏乐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8、演员动作为“介”,杂剧谓“科”;• 9、剧情多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 南戏在形式上自由、灵活的优点,使其在元代后期杂剧渐趋衰微的同时, 日渐兴盛起来,到时代及清中叶演变成戏曲的主要形式——传奇。
第二节 四大传奇戏• 元代末期,南戏复兴,大型剧作相继问世,《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 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称“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其思想性虽不 高,但情节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 四大南戏:• 《王十朋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一、《荆钗记》• 表现爱情主题,剧中主要人物王十朋及钱玉莲,不为富贵所引诱,历尽磨难而不变 心,表现了忠于爱情、反抗邪恶的品格他们的悲欢离合是不能以封建的节义来概 括的全剧情真意切,颇为感人,受到后人称赞• 二、《白兔记》• 本故事描写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发迹的故事,在剧中,刘知远是一个被批判的负心人;李三娘的凄苦命运颇为动人• 《六十种曲》本《白兔记》语言通俗质朴,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中间保存着民间风俗习惯(报社、祭赛、保穰),可见和民间文学的密切关系三、《杀狗记》• 亦称《杀狗劝夫》、《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写家庭纠纷,赞扬贤妇杨月真劝善惩恶 使兄弟重归于好• 与其他三部相比,封建糟粕较多,全剧意在宣扬礼教风化,倡导孝悌贤淑 但关目拙劣,绝无效果且结构松散,拖沓冗杂,全无可取在四大古戏中成就最 低,惟“事俚,词质”,尚为曲家首肯。
四、《拜月亭》• 在“四大传奇”中,以《拜月亭》的成就最高也称做《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 隆拜月亭》一般认为是元人施惠所作,它是根据关汉卿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 改写而成• 1、内容线索:• (1)背景线:王朝内乱引起战乱(由于战乱,很多家族被拆散,人们几乎是流离 失所)• (2)人物爱情线(主线):• 主要讲蒋世隆与王瑞兰的爱情发展,同时兼讲陀满兴福和蒋瑞莲的爱情发展2、人物• 王瑞兰:是尚书王镇之女她具有一般贵族小姐的“香闺弱质”和思想教养,但她遭 逢战乱之后,思想性格发生了变化:从娇羞软弱逐渐变得大胆刚强;从囿于封建礼 教转为勇敢抗争• 1)主动要求与书生结伴同行 “权说是夫妻”• 2)突破礼教束缚与所爱结合• 3)不慕荣华富贵,违御旨抗严父• 整个戏剧贯穿着对悖理违情的封建道德的批判,并突破一见钟情模式,写 了在患难中相爱的爱情故事• 3、思想意义• (1)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 (2)鞭挞了封建礼教的冷酷虚伪,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虚伪性主要通过王尚书来 表现:嫌贫爱富,讲究门第观念,忘恩负义等• 4、艺术特色• (1)采用了悲喜剧交错结合的手法来处理王、蒋爱情故事• (2)全剧采用许多巧合情节。
• (3)曲文本色自然而又不失机趣• “四大传奇”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反映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妇女的痛苦处境;• (2)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 (3)批判了封建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和门第观念• 总的倾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南戏题材方面与杂剧的异同• 相同:婚姻、爱情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中均为重要题材• 不同:南戏民间色彩更浓,而文化气息较淡• 1、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 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 2、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二者共有,但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强烈 在这些剧作中道德不是抽象的善恶,总是同维护某种利益相联系的第三节 高明与《琵琶记》• 一、作者简介:• 高明:字则诚,号草根道人,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出生于书香门 第,是理学家黄缙的弟子个性耿直、恃才傲物后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萌生隐 遁念头・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 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 被称为“南戏之祖”二、《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1、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 2、《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民间流行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 3、《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三辞三不从:•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三、人物分析• 1、蔡伯喈:• 他在剧中是作者竭力刻画的正面人物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知识分子, 他的内心矛盾冲突始终贯穿全剧,这种矛盾不是厌薄功名与贪恋名利之间的矛盾, 而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 他是个孝子,新婚两个月,夫妻感情很好,本不愿意出门应考,但当皇帝 出榜招贤时,其父不顾他的意愿,以“事君尽忠,立身扬名”方为大孝为理由,迫使 他上京赶考——辞考不从;考中状元后,牛丞相强迫他入赘相府,又是以不得违背 圣旨为由,用君命和权势压服——辞婚不从;最后他向皇上辞官,仍被“孝道虽大, 终于事君”的理由驳回——辞官不从这就是三不从,作者正是借此,为蔡的“背亲 弃妇”开脱罪名由这个人物人们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困惑:• 1、忠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在封建时代的正统观念中,忠孝原 来是统一的,但作者注意到二者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政治权力的绝对要求对家庭伦 理的破坏,这反映了知识阶层在维护家庭和服务于政权之间常会出现两难选择• “三不从 ”的戏剧冲突,虽是遵从了作者宣扬封建伦理的初衷,然而,全剧却因展示“全忠全孝”的蔡和“有贞有烈”的赵的悲剧命运,而收到了对封建伦理予以 怀疑的客观效果。
• 2、道德与人生欲求的矛盾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是封建文人的理想 之路高明既要让蔡完成这一完美的文人官宦之路,又要让他具备完美的人格2、赵五娘:• 她代表了一种人物类群在旧时代乃至现时代的社会中下阶层一些妇女往往是家庭 的真正支撑者,他们坚忍不拔,忘我牺牲,奉养老人,抚育子女,使丈夫能够在外 界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忍受巨大的苦难赵五娘是其中的典型: 被丈夫遗弃却必须奉养公婆,家境贫寒而又遭遇灾年,竭力尽孝,仍被婆婆猜疑 这种描写确实集中反映了旧时代妇女身受的非人的磨难• 但从作者的本意来说,即使对赵五娘这样的人物也有同情,主要的还是为了借助严 酷的处境,来突出男权社会的要求妇女以自我牺牲来维持家庭的品格而且,他还 进一步在赵五娘的性格中加入明确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说教赵五娘的种种行为,根 本上都是“代夫行孝”,而“代夫行孝”,又被解说为妇女的本分;作者借赵五娘之口 说:“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这就超越了对生活本身的关注而成为理 念的表达,成为一种道德诱劝所以说,赵五娘是一个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念混合 而成的艺术形象• 赵五娘是一个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念相混和的艺术形象。
她在剧中的存在起着两方 面作用:• 1、成为男权社会要求妇女三从四德的生动范本• 2、是对蔡伯喈行为过失和人格缺陷的弥补和拯救,可以说是赵五娘的贤淑贞烈使 蔡伯喈由行亏名损而变为忠孝两全四、作者高明的创作意图,这里有表层与潜层两重意图• 1、表层: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的人伦美德,以达到维系风化的目的• 1)从作品本身看,作品对忠孝的强调贯穿全剧,中心是宣扬“孝”• 2)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他要宣扬“子孝共妻贤”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3)从《琵琶记》的社会效果来看,确实收到了宣扬忠孝观念的效果• 2、潜层:• 作为文人,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伯喈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他之所以 为蔡伯喈翻案,是他与蔡伯喈在情感上有呼应和共鸣——对事业成就的渴望,即读 书人十年寒窗、郡中荐试、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这一系列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如意 的人生快事有共欲同求五、艺术成就:• 1、双线发展,对比鲜明作者反用共时异域的反衬的方法,形成 “苦乐交错 ”的戏剧排场• 1)蔡伯喈骏马雕鞍、赏遍皇都之时,正是赵五娘形单影孤,对镜忧叹之际;• 2)蔡伯喈相府中洞房花烛夜之时,正是赵五娘陈留郡里请粮被夺之际;• 3)蔡伯喈闲庭深院,抚琴饮酒之时,正是赵五娘自厌糟糠,公婆双故之际;• 4)蔡伯喈中秋赏月,倚席酒阑伴婵娟之时,正是赵五娘祝发买葬,十指鲜血筑坟台之际。
• 2、曲词:有“北西厢南琵琶”之说,曲词优佳• 王世贞《曲藻》、吕天成《曲品》都给予很高评价• 影响:《琵琶记》为南戏之祖明太祖朱元璋非常赏识,与《四书》、《五经》相提并论讨论题:《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 “三不从”的内在意义:• ……功名利禄深入平常百姓之心……・••••••“孝道之大,终于事君”• ……官僚体制统治势力的霸道……第六章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是中国诗歌的一种特殊体裁它与汉赋、唐诗、宋词先后比美,并列为韵 文史上的四大奇葩・ 一、散曲的体裁特点・ 1、什么是散曲・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散曲是包含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