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真理的澄明.doc
9页艺术真理的澄明 关键词:艺术真理存在道悟意境 摘要:存在主义所论艺术真理即是对“存在〞的把握,也就是“存在之澄明〞这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和境界,从根本上说,这是所有科学都无法通达的它属于“思〞的领域,“思〞不同于科学认知,“思〞的对象是存在之真理,哲学应该以此为己任,而除了哲学,“只有诗享有与哲学和哲学运思同等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及其文论传统中,亦论及这些问题悟〞与“思〞,“道〞与“存在〞,都可以找到相当的对应关系同时,通过中国文学中的意境之说,亦可直达对存在之真理的体认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关艺术真理的更为深化的认识 上个世纪中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提出了艺术真理的问题他认为,传统的真理是西方本质主义观念下的产物,是先在的、超验的“本质〞或“绝对精神〞,它可以合适于客观万物,但并不是艺术所要“提醒〞和“呼唤〞的东西,因为传统的真理概念乃是“知与物的符合〞①,也就是认识与事物的符合知与物的符合所讨论的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存在者就是万事万物,就是实实在在的现象世界所以,科学和传统的哲学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而为我们提供的真理,实际上只是关于存在者的“知识〞而并不是真理,它并没有深化到“存在者〞的真正的“真理〞之中,而是存在之遮蔽。
海德格尔认为,在“存在者〞的后面,还深藏着一个“存在〞,而真正的“真理〞就是对这个“存在〞的把握,就是存在者之“解蔽〞所以,海德格尔期望在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真理的知识以外,重新确定真理这个真理不是认识与事物的符合,而是“存在之澄明〞② 怎样才能到达存在之澄明?海德格尔认为,从根本说,这是“所有科学都无法通达的〞③,它属于“思〞的领域思〞不同于科学认知,“思〞的对象是存在之真理,哲学应该以此为己任,而除了哲学,“只有诗享有与哲学和哲学运思同等的地位〞④诗乃是存在的词语性创立〞⑤,诗创造“持存〞,诗言说“无〞,诗人总是用说出存在者的方式,即“命名〞,来说出与说及存在这也就是说,本来的认识应该是:哲学以“运思〞的方式,文学艺术以“命名〞〔可理解为艺术形式〕的方式,二者携手并肩,一道把握存在之真理,而这时,哲学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了 可见,存在主义所期望的即是一个高标着“存在〞的世界,这一点是很明确的这无疑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所以,存在主义者要说,他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诗意地栖居〞,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应该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显然,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对这个精神世界的期望与追求,也就是艺术真理之所在。
艺术真理就是存在之真理,存在之真理只能存在于精神的世界 就存在主义而言,其观念目的本来无意于对文学艺术说三道四,而是要拯救哲学,进而拯救人类,可是,他们中有的人发现,他们最终并不能将其观念自然地引达目的,而他们苦苦追问的“存在之真理〞,却绽如今诗和艺术之中这就是说,存在之真理或存在之澄明,不能在唯理性的世界即科学求证中获得,却能在诗和艺术中现身在诗和艺术中,“自行遮蔽着的存在便被澄明了如此这般形成的澄明之光把它的闪烁光芒嵌入作品中这种被嵌入作品中的闪烁光芒即是美美是作为无蔽之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⑥ 海德格尔更为深化地阐释了这样的见解在梵·高那幅画着农鞋的油画里,只有一双坚实的农鞋,别无其他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这双农鞋使存在之澄明得以自行显现: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凝积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潮湿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⑦ 这里仅仅是作为艺术作品的一双农鞋,但它却让我们看到了整整一个天地,一个生存的世界存在在这里被提醒出来,那些深藏于人之精神深处的无比丰富而生动的生存体验所呈现的意义,在这里被我们领悟那双作为“器具〞的农鞋在这里完成了存在者的“解蔽〞,“存在者进入它的存在之无蔽之中〞,“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⑧以往人们将此称之为美,而在这里,美之所以为美,就是存在之真理的自行绽现 海德格尔对梵·高作品的描绘使我们意识到,他所说的存在之真理,乃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和境界之昭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来看看他对梵·高所画那双农鞋的“解蔽〞的论说: 不过,也许只是在这幅画中,我们才注意到有关这双鞋的一切农妇不过不经意地穿穿这双鞋而已,假如此不经意果真如此也就罢了当夜深人静,农妇在沉重而又强健的疲惫中脱下它,当朝霞初升,她又伸手去取它,休息的日子她将它放在一边,她毫不经意,从不思量这一切这器具的器具性确实就在于它的有用性但这有用性本身那么存在于器具的本质性存在的丰盈之中我们称此丰盈为可靠性正是凭此可靠性,农妇才得以参与到大地之无声的召唤中;正是凭此器具的可靠性,她才确信了她的世界只是在此器具中,世界和大地才为那些与她的存在方式一样的人而存在。
⑨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器具〞的普普统统的农鞋,只是由于它的有用性而被使用,这种使用是不经意的,之所以是不经意的,就在于它的本质性存在未能被解蔽,农妇在使用它时是自然而然的,并未意识到她与这双鞋和大地有什么关系但正是由于农妇自然而然地使用了它,她的存在才得以与世界和大地同样的存在方式显现出来,因为作为“器具〞的农鞋对于农妇的有用性是可靠的,它存在于其本质性存在的丰盈之中,将她与这种存在的丰盈性极为自然地联络了起来在这里,我们被引向了诗意的世界,天空、大地、农妇和鞋构成了一幅诗意的景观,而这一切就仅仅是因为一双农鞋这双普普统统的农鞋,将人的存在展示了出来,将世界和大地对于人的意义展示了出来这就是存在者在其存在之中的开启,就是存在的澄明但这种开启与澄明“只是在这幅画中〞才被我们注意到,就是说,存在者在其本身的存在中无法到达的世界只是在这里才得以展现这就是艺术艺术将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遮蔽的诗意提醒了出来,使人彻底摆脱了非本真的浑浑噩噩的生存方式,与世界和大地最本真地最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真正地进入了生活的无蔽和敞开的境界之中,进入了诗意的状态之中,进入了存在的光亮之中 至此,我们获得了这样的一些认识:存在之真理即是一种最本真最自然的存在;这种最本真最自然的存在即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和境界,但它被日常生活遮蔽着,而艺术将它提醒了出来;艺术是怎样将它提醒出来的呢?是诗人或艺术家通过“命名〞和“思〞的方式。
这样,海德格尔便通过对真理的重新划界,再建了文学艺术与真理的联络这个真理只属于文学艺术,当然,从广义上来讲,也属于哲学 一如存在主义的其他不少理念一样,海德格尔的这些观念对人们来说,或许有几分神秘尤其是对于“存在〞,对于“存在之澄明〞及其有关问题,虽然他在其体系中多有阐述,但假如要深究,人们还是难免有些困惑然而,这对中国人来说,其实并不生疏 事实上,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圣哲大致同时代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时,就会意识到,海德格尔所苦苦思索的问题,似乎早已被论及,而且,其深广的程度,或许是海氏始料不及的 在中国文论传统中,我们几乎见不到像西方那样追求绝对精神的文学真理观中国文化一开场就表现出了深邃而优美的相对辩证艺术精神,很早便认识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0},既重视形下之器,更重视形上之道,并由形下之器而入形上之道,所以,在人人关系上重亲和,在天人关系上重合一这就是说,中国文化摒弃了单纯的二分法,更否认“二元论〞为真理,它一方面植根于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腾冲超拔,趋向崇高的胜景而点化现实这个崇高的胜景也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形上之境,对此,儒、道两家皆有所论。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1}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12}对形上境界的追求,乃是中国古人一以贯之的文化思想在这一方面,虽然向来都以老庄为鼻祖,但儒、道两家其实并无分别,儒家的理想亦总是与之趋于一致的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13}至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4},亦是其精神深处的向往 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这些思想精神,在老子那里形成了一个更为精妙通达的哲理体系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15}在这里,老子说出了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本,并且将它称之为“道〞,同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是广阔无边的自然法那么,“道〞的本质即是自然如此,比拟而论,从存在之真理乃是最本真最自然的存在的意义上讲,“存在〞即可与“道〞相对应,而且,它被赋予了更为深远和广阔的意义 在确立了“道〞乃是世界的根本之后,道家哲学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把握道的问题。
在此,道家哲学划定了“知〞的界限,认为一般的认知是不能把握道的庄子通过?知北游?这那么寓言说明了道家这一根本观点庄子说,有一位“知〞先生在游山玩水的时候,刚好遇到“无为〞先生,于是问了他一连串问题:“何思何虑那么知道?何处何服那么安道?何从何道那么得道?〞连续三问,无为却只是一言不发知〞先生在绝望之余,又遇到一位“狂屈〞先生,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狂屈说:“我知道,让我告诉你〞但当他正要说时,却又已忘言知〞先生一头雾水,最后遇到了黄帝,黄帝才答复他:“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先生顿时大悟,于是告诉黄帝:“如今我和你都知道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到底谁是对的?〞黄帝答复:“那‘无为’才是真正对的,‘狂屈’近似于对,你我都差多了1 庄子这那么寓言的意旨,便正是老子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6},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7}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18} 为什么中国哲学家在“道〞的问题上往往采劝不言〞或“欲辩已忘言〞的态度?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妙通达之处,因为只有抛弃普通的认知方式,才能把握道。
道的本质既然是自然,是广阔无边的自然法那么,就不能以推验析辨一类的认知方式去把握它,只有“去知〞,才能达于道境去知〞当然也不是简单地、普遍地否认认知,而是严格限定在认识“道〞这一境况之中,这就为“知〞划定了界限去知〞犹如存在主义所说的“去蔽〞〔即“解蔽〞〕,只有揭去那些非真理的知识性的遮蔽,才能走向存在之真理的澄明,这就是所谓“法自然〞这是一种自行绽放的澄明,这也就是“道〞的真理,“道〞的真理也就是存在的真理道〞的真理是自然,所谓自然,就是由其所是地自行绽出,一如花的开落,自有定那么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19},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就是人的“自然〞如此取法自然,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于是,世界即向人敞开,人与世界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世界便变得澄明,人的精神便变得澄明,“存在〞便变得澄明这乃是一种真正自由的精神境界,人因此而得到提升和升华,走向诗意地栖居 在中国文化开展的进程中,我们的先辈总是擅长以文学艺术作为媒介来表现哲学,用艺术手段将真理世界加以点化,所以,其思想体系的成就便同时又是艺术精神的结晶缘此之故,中国的文学艺术在根基处便也不把致知析理当作至高至上的使命,亦总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20},同哲学一样,讲究的是“悟〞,以自身的存在去体悟其他一切的存在,从而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宇宙声息相通,用有限的笔墨达于无限的形上境界。
“悟〞一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思〞,它不同于唯理性。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