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端午节的古诗配画】原文注释、翻译赏析.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凯和****啦
  • 文档编号:202094248
  • 上传时间:2021-10-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3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端午节的古诗配画】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配画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吟咏端午佳节盛况的诗不少,中国历代闻名诗人几乎都有“端午诗词”留世在这里,我们采撷几首,感受端午的独特魅力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古诗配画,欢迎阅读 同州端午 朝代:唐代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异,却问何方是家乡 译文 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我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端午节)了 小孩子见了很兴奋又很惊异,却问哪个方向是家乡? 解释 鹤发:指白发 尺:量词,旧时长度单位 鉴赏 《同州端午》这首诗表达了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家乡 己酉端午 朝代:元代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译文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好像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糊涂今日,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解释 ①端阳:端午节 ②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 ③汨罗:汨罗江 ④吊:凭吊,吊祭 ⑤英灵:指屈原 ⑥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 ⑦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 ⑧独:独自 ⑨醒:糊涂 创作背景 贝琼生于元代中后期,因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考试,并对汉族学问分子实行压迫和卑视政策,汉族学问分子多怀才不遇,有志难伸,人在端午节,看到狂风暴雨,想起屈原这位怀才不遇的宏大爱国者,不禁兴叹,同时也表现了自己虽怀才不遇但照旧潇洒的一面 端午即事 朝代:宋代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行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盼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解释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酷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妙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旧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朝代:宋代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季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等闲惊破纱窗梦 译文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安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解释 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赏析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白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欧阳修《渔家傲》写的闺中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春游而去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减字木兰花竞渡 朝代:宋代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译文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解释 ①衔(xin)得:夺得 ②金碧楼西: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③红旗高举:高高举起红旗 ④渚(zhǔ):水中间的小洲 ⑤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 ⑥远远回: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 ⑦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概,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创作背景 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季节看到了划船健儿竞渡夺标热闹的场面,触发了词人的兴,于是写下这首词来赞扬了划船健儿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南歌子游赏 朝代:宋代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艳羡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围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解释 ①南歌子:《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②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③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④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唱歌奏乐繁华,不必再艳羡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⑤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⑥菰黍(gūshǔ):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⑦昌歜(chāngch):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⑧琼彝(y):玉制的盛酒器皿 ⑨玉舟:玉制的酒杯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⑩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创作背景 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词人到杭州担当知州。

      在此期间词人游山玩水端午节时词人与他的友人巡游了杭州名胜十三楼,为了记录自己的游玩过程以及感受,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