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doc
4页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第一节 音乐的起源(中国音乐起源距今8000多年)1音乐起源说 一、劳动起源说 二、模仿说 三、异性求爱说 四、巫术说 五、游戏说 六、信号说 七、“太一”说 八、潜意识(无意识)说 九、情感表达说2依据:到目前为止,所有音乐起源的说法都只是推测,也许,音乐的起源以多元理论来探究,而探究的依据应是以下:一、现代原始部族的存在的音乐;二、比较原始的其他民间音乐;三、残存的远古乐器;四、保存下来的历史久远的古代绘画和雕刻中所描绘的乐器及演奏乐器的人、乐舞人;五、可能对歌唱与演奏有一定意义的文字碑刻及历史久远的手抄本;六、古代典籍中的有关音乐及其效果的描绘和评价等等第二节 原始时期的音乐1原始的音乐是由歌、舞、乐三者所组成2由于原始时代没有文字,所以远古音乐的传说,大多见于周代以来的文献原始的音乐常常以狩猎为内容,如《尚书·舜典》中记载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乐舞,大约是人们以自制乐器伴奏,扮作各种野兽形状来表现驯服百兽的愿望或欢庆狩猎胜利的场景;在《吴越春秋》中有一首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表现了原始人们用竹做弓,发射石弹射猎的内容。
3从古籍文献记载中,我们还能发现许多原始音乐反映与大自然斗争有关的内容,如《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土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这反映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该书又记载了阴康氏与涝害斗争的情况:“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於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里记载舞蹈用以锻炼身体4远古音乐传说还有关部落战争《韩非子·五蠢chun》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我国古代“舞”与“武”常通用,这里除了“舞蹈”的意思外还可解释为作战演习或操练,所以具有威慑力量5在原始人类生活中,各种原始宗教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产生许多与之有关的乐舞神话传说《礼记·郊特牲》中说:“伊耆氏始为蜡cha或zha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食之也其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里反映的是伊耆氏在每年十二月举行“蜡祭”的情况还有《山海经·西山经》6《吕氏春秋·古乐》记述“葛天氏之乐”也与祭祀有关:“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个乐舞有三人表演,手执牛尾,且歌且舞第三节 夏商的音乐夏代是我国历史上从禅让制发展到世袭制的社会,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先秦文献中记载了夏王朝建国之初的一些音乐传说1按照惯例,禹死后应是益担任部落首领,但启破坏了这个传统,夺取了首领的地位《孟子·万章》载了一段有关音乐的史料,说明了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2《吕氏春秋·先已》记载了另一则传说,在传说中的战斗中,启没有取得胜利,于是节制自己在音乐、饮食等方面的奢靡生活,尊贤使能,后征服了有扈氏,所以节制音乐享受是获胜的原因之一3夏代最后的国君桀是放纵享受音乐的人《吕氏春秋·侈chi乐》、《管子·轻重甲》、《路史·后记》十三《注》引《史记》、《尚书·汤誓》等都有记载4在商代,祭祀活动被视为国家大事,可考的乐舞有《桑林》(《左传·襄公十年》载)这里把《桑林》和鲁国的禘乐相比,可知它也是禘乐桑林常是殷人举行祭祀的地方,所以引人将这种传统的祭祀乐舞也叫做《桑林》第四节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根据考古发现及甲骨文及先秦文献记载,从远古至夏商的乐器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大致可归为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类1吹管乐器①骨笛(哨)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件骨哨,全都是用鸟禽的肢骨制成的,一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两端开口,腰部有2-3个音孔。
这些骨笛距今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20余之骨笛,系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其中有一支可测音,有七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七声音阶经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近8000年,说明至迟在约8000年前,我国就出现骨笛,比河姆渡骨笛时间更早而且比后者还要完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音乐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②埙(xun)《拾遗记·卷一》载埙有陶土做的,多为一音孔和二音孔,有圆形、圆柱形等;商代还有石制和骨(象牙)等材质做成的,早期商埙有1-3个孔指,后期已有五音孔的形制了,有平底卵形、扁卵形、兽形③角《通礼义纂》有记载 史前考古发现的是一些陶制品,形如尖黄牛角,上下两口皆平齐,系利用嘴振动发声研究者认为他们具有乐器与法器(施行巫术用)的功能④蘥(yue) 甲骨文中有记载这是一种吹奏乐器,根据郭沫若考证,为编管乐器,可能是用竹子编制而成⑤龢(he) 甲古文中记载后代写作“和”,指的是小笙《尔雅》称:“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⑥言 甲古文中记载,《尔雅·释乐》曰:“大萧谓之言”郭沫若认为是一种单管的吹管乐器,可能是后世萧的前身2打击乐器①鼓 我国早期鼓是陶土制的,《吕氏春秋·古乐》说:“以麋铬(ge*)蒙缶而鼓之”,所以原始的鼓可能与食器有关。
后来又发展成多种形制,而且还有木制,铜制的鼓 ②磬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中有磬,在商代磬有特磬与编磬两种③钟 在《世本》、《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均提到黄帝时已能制种我国古代根据钟的形状,大小和使用方法,可将其分为钟、鏞、鎛、镯、铙(nao)、铎(duo)几种,这几种都可称为钟从钟的数量来分可分为多个一组的编钟,或单独一件的特钟④铃 商代遗址中出土过很多铜铃,但不能确定它是否属于乐器范畴,一般认为是缀与旗(qi*)上的铃⑤缶 在古代虽是生活用品,但有可作为打击器乐使用,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乐器从远古至夏商的考古发掘中,尚未有弦乐器的发现,只是在甲骨文中有字“乐”,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乐”是作为地名出现的远古至夏商的音乐完全无考,我们可从夏商的各种定音乐器认识到夏商乐律已初具形态:其一、各种乐器间都有共同的音#c,#f,#a等,说明商代在律学中已有初步绝对音高的观念;其二、已两三个音为骨干的乐器,其间纯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音程突出,商人在无限变异的音程中,已选择和强调利用特别和谐的几个,至此,原始的音体初步形成;其三、半音音程已出现,这已具备十二乐律说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