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某大学-宏观经济学知识拓展.ppt

137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601321907
  • 上传时间:2025-05-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MB
  • / 1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主要学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著概要,,,凯恩斯学派,,,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其他学派,,,瑞典学派,,新制度学派,,,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凯恩斯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通论》(1936年)的基础上创立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就业理论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认为: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国民收入的高低,也决定了就业量的大小,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在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物价理论基于以上理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并且应在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在对外经济方面应保持贸易顺差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文·汉林、保罗·A·萨缪尔森、詹姆斯 · 托宾、罗伯特 · 索洛、莫迪利安尼和阿瑟 · 奥肯等等。

      现代收入决定论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1)确立新的两种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方法(储蓄-投资法,45,0,线的消费加投资法);(2)把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纳入国民收入均衡模型之中;(3)建立IS-LM模型该学派还阐述了三种市场的均衡及其调整,建立了收入-价格模型,并运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滞胀”原因,同时提出了经济波动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主要的政策主张是:宏观经济学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为主,同时兼顾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 平衡等目标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在英国有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在美国有:保罗·戴维逊、西德尼·温特布、阿弗雷德·艾克纳等新剑桥学派以历史的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创立了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主张政府经济政策的根本点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实现收入“均等化”货币学派,货币学派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所领导和创立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卡尔·布朗纳、艾伦·梅尔泽、艾伦·沃尔斯特、戴维·莱德勒、迈克尔·帕金、赫尔姆特·弗里希等。

      货币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据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货币主义坚持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结果,并断言,由于“时滞”的存在,货币当局难以人为膨胀通货的政策来达到预期的调整经济的目的因此,货币主义主张的政府实行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党派是由美国的一些年轻经济学者的组成的它的先驱者是约翰·弗雷泽·穆斯,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F·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丁·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理性预期学派以存在自然率的假说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从而以所有市场及时出清的假定为前提来进行经济分析的,提出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价格理性预期及经济周期理论理性预期学派积极地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政府应使有助于稳定经济的且能加以控制的经济变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可以通过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的政策措施来降低自然失业率,,,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在美国70年代中期逐渐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弗、袭德·温尼斯基、乔治·吉尔德、罗伯特·蒙德尔、马丁·费尔德斯坦等。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供给与需求关系中,供给是主要方面;强调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宣扬私人资本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制度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是:减税;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恢复金本位,尚节俭等伦敦学派,伦敦学派是在20、30年代开始形成起来的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为中心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爱德温·坎南、T·E·G·格雷高里、莱昂内尔·罗宾斯、哈耶克等伦敦学派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货币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认为:对通货膨胀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要;物价水平并非只受货币数量的影响;通货膨胀管理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恢复金本位制有助于稳定经济;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资过高,资本供给不足伦敦学派的政策主张集中体现于坚决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是在20-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瓦尔特·欧根、弗兰茨·贝姆、汉斯·格罗斯曼等弗莱堡学派在欧根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基础上,创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全民福利”为基目标;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反对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任何垄断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

      弗莱堡学派试图超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调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的政策主张:颁布“防止限制竞争法”,实行“劳资共同决策”制,稳定物价水平,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工人非无产阶级化,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等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是在美国60年代 以后逐渐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邓肯·布莱克、奥托·戴维斯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市场选择对公共物品是无效率的,提出了公共选择规则,并针对“投票悖论”和多数规则中的循环多数问题,分别给出了解决办法,即布莱克定理和需求显示法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的起因和缺陷以及改进方法也进行了研究,主张应在公共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内部建立竞争机制,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约束政府的税收和支出等瑞典学派,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纳特·魏克塞尔、古斯塔夫·卡塞尔、大卫·达维逊等,第二代表的代表人物有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贝格、奥林等瑞典学派主要是在魏克塞尔的积累过程理论及收分配理论基础上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创立起来的,主要经济理论有:一般均衡的宏观动态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国际经济理论、经济制度理论等。

      瑞典学派以他们的经济理论为依据而提出的政策主张基本特点是,要求实行国家干预以维持经济均衡和充分就业,进而实行自由的社会民主义制度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是60年长主要流行于美国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约翰·肯尼思·加尔布协雷思、 贝尔、称尔姆、海尔布伦纳;瑞典的缪尔达尔;英国的甘布尔;法国的别鲁等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加尔布雷恩的权力转移论、公司新目标论、秤者主权论、二元体系论、结构改革论、国际经济二元结构论与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和社会改革论新制度学派极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以国民经济计划为主的若干措施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是一种以“创新”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必将趋于消亡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战后,该理论从两个方面获得了新的发展: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二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国民经济学原理,》,,《,资本实证论,》,,《,自然价值,》,,《,经济学原理,》,,《,福利经济学,》,,《,论失业问题,》,,《,价值与资本,》,,《,经济史理论,》,,《,经济学展望—再论货币与增长论文集,》,,《,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微观经济学—分析政策,》,,《,家庭经济分析,》,,《,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劝说集,》,,《,货币均衡论,》,,,《,繁荣与萧条—对周期运动的理论分析,》,,《,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统制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经济学,》,,《,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现代经济学导论,》,,《,用商品生产商品,》,,《,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凯恩斯革命,》,,《,十年来的新经济学,》,,《,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国民经济学原理》,,作者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

      现代边际效用理论的创始者之一1867年在克拉科夫大学获得法学士博学学位之后,从事新闻专业,任职于内阁新闻局1871年,因发表《国民经济学原理》而闻名1872年被邀请为维也纳大学讲师1873年晋升为讲座教授1876-1878年的两年期间为奥地利皇太子的经济学和统计学教师1878年返回维也纳大学任教,继续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参加政府的通货审议会、币制调查委员会的工作,1900年被选为奥国上议院终身议员,1903年退休,1921年逝世门格尔的学术生涯主要体现在他对主观价值的贡献上他坚持理论研究的抽象法,注重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以较为通俗的方法阐述边际效应价值论,奠定了主观佳理论的基础这在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19世纪的80年代,他的周围形成了一大批追随者,并形成了强有力的奥国学派因此,门格尔与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同时成为“边际效应”的真正倡导者和奠基者但是,门格尔以其通俗的方法使他的主观价值论的传播远远超出了杰文斯和瓦尔拉的影响门格尔的主要经济著作有:《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关于社会社会的方法》,特别是《关于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1833年)、《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年)。

      此外发表过《关于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论文集》(1936年)其中《国民经济学原理》建立了门格尔的声望其他的菱与本书比较起来就显得有色逊色本书原为奥地利文,于1871年由维也纳·勃劳谟公司出版1958年11月由刘熬译为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20页门格尔以人类的欲望及欲望的满足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展开了他对主观价值论的全面分析从人们对财货满足递减律出发,价值的尺度由该财货所满足的各种欲望中重要性最小的欲望决定随这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展开对价格的分析,进而论证了商品的概念和货币的起源最后以高度的概托结束了对全书内容的阐述该书的体系相当完整,作者突出地注意到每个经济范畴之间的关系因此,本书分析的问题具有高度的连贯性全书除序言外共有八章:财货的一般理论;经济与经济财货;价值的理论;交换的理论;价格的理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商品的理论;货币的理论门格尔在序言中指出:“理论经济学所研究的,只是人类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这便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根据其对象,经济科学必须用抽象演绎法,才能完成本身的理论任务作者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m-Bawerk),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著名代表。

      1851年出生于奥地利,1881-1889年任英斯布鲁克大学经济学教授;1889-1904年任财政部文职人员;1895年、1897年、1900年三次出任奥国财政大臣;1904-1914年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维也纳科学院院长《资本实证论》,,The Positive Theory of capital,,,庞巴维克曾发表过很多有关经济理论的论文、小册子和专著其中主要有,《资本与利息》的第一卷《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年);《资本与利息》的第二卷;《资本实证论》(1889年);《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终结》(1896年);《经济财货价值理论纲要》(1886年);《财货价值的最后尺度》(1894年)这一系列著作的发表奠定了他作为奥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的地位庞巴维克对门格尔的边际效应论做了通俗、系统的解说提出了所谓“开辟新领域”的分配论,即时差利息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终结》一书中,庞巴维克试图利用已被马克思科学解决了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和价值规律的矛盾,攻击《资本论》第三卷和第一卷互相矛盾,前者否定了后者前者否定了后者庞巴维克是最先站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影响至今。

      本书原为奥地利文奥文版1891年格拉斯科译为英文出版中文版根据纽约斯特彻特公司1923年版译出译者为陈瑞,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全书共411页本书以资本理论为一般前提,以价值理论为分析基础,重点论述了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分配理论,从而抹煞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内在矛盾和剥削关系本书由《序言》、《导论》和七篇正文构成第一篇,资本的性质和概念第二篇,作为生产手段的资本第三篇,价值第四偏,价格第五篇,现在和未来第六篇,利息的来源第七篇,利率庞巴维克认为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即生产资本和利息问题由于分配论的基础是价值理论,所以,在研究利息之前,需弄清价值论作者弗里德克 · 冯 · 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奥地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1851年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起初入维尔纳大学学习法律及历史,1872年偶然读到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遂对经济学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历游海德堡、莱比锡等大学,在新历史学派著名经济学家克尼斯、罗雪尔及希尔德布兰等人指导下专攻经济学毕业后一度任职于财政部,不久即去职1883年开始,任维也纳大学讲师,第二年受聘为布拉格大学额外教授,1889年升任政教授。

      1903年继承门格尔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1919年又回到维也纳大学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直到1922直退休1923年起被聘为该校名誉教授,直到1926年逝世《自然价值》,,Natural Vaiue,,,,维塞尔和庞马威克同是奥地利学派的鼻祖门格尔的继承人,是创建边际效应价值论的主要经济学家之一,因而也是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成就,除了进一步明确和提倡边际效应理论外,还以其独创的一套归属理论使该价值理论完整后维塞尔写过多本社会学著作,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三部:《论经济价值的来源的和主要规律》(1884年);《自然价值》(1889年);《社会经济学》(1914年)其中《自然价值》一书是其代表作本书为德文版,初版于1889年,1893年由马洛赫夫翻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1956年纽约重印了英文本,现有中译本即据此译出,译者为陈国庆,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全书280页本书是维塞尔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代表作之一其主要论题是“自然价值”,这是由作者首次提出的概念,试图以此解决边际效应决定价值的理论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同时,作者还将此概念与边际分析方法应用于成本和分配方面,建立了“归属理论”和“成本定律”,从而完整化和系统化了奥地利学派的理论结构,也将主观价值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

      维塞尔的这套理论,后来逐步发展成西方微观经济等理论基础之一全书除序言外共分六卷第一卷是价值的基本理论(共11章);第二卷是交换价值和自然价值(共7章);第三卷是来自生产的收益的自然归属(共三篇19章);第四卷是土地、资本和劳动的自然价值(共11章);第五卷是产品的自然成本价值(共13章);第六卷是国家经济中的价值(共5章)作者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集19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之大成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1842年出生于英格兰,幼年时所爱的教育偏重于古典文学1861年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1865年毕业后留任该院研究员,数学,同时转修物理,并开始与哲学、经济学界人士往来,学术兴趣逐渐由物理学转向哲学和社会科学1867年开始深入研究经济学,1868年起任该院道德科学讲师,主讲政治经济学,同时讲授逻辑学和近代哲学1877年去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883年转任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研究员和政治经济学讲师1885年回剑桥大学接任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1908年退休,把教授位置让给阿瑟·塞西尔·庇古时为止《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退休以后,仍继续从事研究和写作。

      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参加过英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咨询活动,对工资、印度币制、税制、关税等许多实际问题进行进研究,并就此提出论文1887-1889年先后为金银委员会、印度通货委员会作证词,1891-1894年任皇家劳工委员会委员,参加起草该委员会的最后报告1924年逝世,享年82岁马歇尔的经济思想,除了继承英国经济学的传统外,还受到了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和法国古诺的数理经济学著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均衡价值论等学说他的价值论和分配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界占有支配地位,时至今日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马歇尔的主要著作有:《工业经济学要论》(与其夫人共同署名,1879年)、《经济学原理》(1890年)、《工业与贸易》(1919年)、《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年)本书原为英文版初版于1890年在伦敦出版,以后不断得到修订,马歇尔在世时已先后出过八版1920年第八版问世,马歇尔的学说就此定型第八版作为定本流行于世本书的中译本由朱志泰译出,上、下卷分别由商务印书馆于1964年、1965年出版上卷331页,下卷497页在本书中,马歇尔兼收并蓄,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生产费用论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说体系,用马歇尔自已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的话来说:“借助于我们时代的新著作,并且关系到我们自已时代的新问题,本书打算对旧的学说加以新的解释。

      本书出版后,立即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的欢迎,并被认为是一部可以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提并论的划时代的著作这部重要著作除序言和附录外共有六篇:导言;若干基本概念;论欲望及其满足;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国民收入的分配作者阿瑟 · 塞西尔 · 庇古(Arthur Cooil Pigou)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1877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赖德1900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文学大士学位1901-1943年一直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执教,先后任讲师(1901年)、研究员(1902-1907年)和政治经济学教授(1908-1943年)1903年获亚当·斯密奖1927年任英国科学院研究中他还曾担任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通货与外汇委员会委员、皇家所得税委员委员等职《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庇古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学生,马歇尔经济学的热心讲解人他由于《财富与福利》(后称《福利经济学》)一书,而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以马歇尔的均衡论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福利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保护穷人利益的关心。

      他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福利越大以此为基础他研究了资源的最适当配置由于事实上效应在个人之间无动摇了继之而起的新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补工作自1939年之后,新福利主义在英美各国风靡一时庇古的主要著述有:《工业和平的原理与方法》(1905年),《财富与福利》(1912年)后来称为《福利经济学》(1920年,1960年),《论失业问题》(1914年),《工业波动》(1927年),《公开财政研究》(1928,1956年),《失业理论》(1933年),《静态经济学》(1935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1937年),《就业与均衡》(1949年),《凯恩斯的“通论”的回顾》(1950年)庇古的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是在其1912年出版的《财富与福利》(Weath and Welfare)一书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初版于1920年,再版于1924年,三版于1928年,四版于1932年,由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全书837页,各版之间修改幅度较大,最后形成的第四版共有四个部分36章第一部分:福利与国民分工(含6章);第二部分:国民分工的规模与不同用途之间资源配置的分配(含12章);第三部分:国民分工与劳动(含10章);第四部分:国民分工的分配(含8章)。

      本书为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又是旧福利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在整个福利经济学乃至西方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的宗旨,用庇古的话讲,就是要用经济学“作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要制止环绕我们的贫困和肮脏、富有家庭有害的奢侈,以及笼罩许多穷古家庭朝不保夕的命运等罪恶”庇古在本书中的福利经济学说,可以大致是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根据边际效用学说而提出的一套福利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同国民收入相联系第二,是从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出发,演绎出社会经济福利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三,通过边际私人纯产值的背离,说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本书原为英文版,伦敦Williams & Norgate 1914年出版中译本由何新翻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全书114页作者是庇古本书是庇古研究失业问题的名者,全书分为15章:导论,失业问题的意义及衡量,失业问题的流比弊,失业问题的通俗解释,静止状态下的失业现象,工资率的弹性,变动的原因,周期变化,劳资争议,劳动力的流动性,国家减少失业的直接行动,失业的分布,失业保险,失业者的救济问题,结论《论失业问题》,,Unem Ployment,,,,,作者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英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于1904年生于英格兰沃里克。

      毕业于克里夫顿学院和牛津大学1926年获硕士学位,1932年获博士学位1926-1935年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1935-1938年任剑桥冈维尔与凯厄斯学院研究员,1938-1946年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1946-1952年任牛津大学努菲尔德学院研究员,1952-1964年任牛津大学教授1964年受封勋爵1964-1971年任牛津大学研究员1971年退休1961-1962年曾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72年和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丁·阿罗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他们的奖词中说,授奖给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方面作出了首创性贡献”《,价值与资本》,,Value and Capital,,,,希克斯早期主要从事经济学的数量分析的研究,在写作《价值与资本》时期,他在马歇尔的学说基础上,运用动态经济分析,他把一般均衡与经济增长过程结合起来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以后,他成为凯恩斯学说的阐述者之一,但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希克斯后期的研究方向有所变化,着重经济结构和经济史的研究希克斯的主要著作有:《工资理论》(1932年),《价值与资本》(1939年);《资本的纯理》(1941年);《经济的社会结构》(1942年);《经济周期理论》(1950年);《需求理论的修正》(1956年);《世界经济论文集》(1959年);《资本与增长》(1965年);《经济史理论》(1969年);《资本与时间》(1973年);《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1974年);《经济学展望》(1977年)等。

      本书原为英文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1939年出版第一版,1946年出第二版,中译本由薛蓄康译出,商务印忆馆1962年出版全书334页希克斯在引言中写道:“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其实,他所找到的分析方法不过是马歇尔和瓦尔拉“均衡分析方法”的继续,其特点是把“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结合起来全书除序言和引论以及数学附录外,共分四篇24章第一篇是主观价值理论(含3章);第二篇是一般均衡(含5章);第三篇是动态经济学的基础(含6章);第四篇是动态体系的运行(含10章)本书原为英文版,1969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出版中译本由厉以平译出,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全书共154页作者为约翰·希克斯希克斯早期从事经济学的数量分析的研究,后又转向经济结构和经济史的研究本书对于研究经济史理论和了解希克斯的主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书除序言外共分10章:理论和历史;习俗和指令;市场的兴趣;城邦殖民地;货币、法律和信用;君主的财源;农业的商业化;劳动力市场;工业革命;结论《经济史理论》,,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本书原为英文版,英国牛津大学1977年出版。

      中译本由余皖奇译出,商务馆1986年出版,全书198页作者为约翰·希克斯《经济学展望》是1965-1967年间希克斯的经济学论文的汇编本从某种意义上,《经济学展望》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作者经济思想发展的一个缩影本书收入论文九篇: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主义、货币的经历与货币理论、预期的通货膨胀、霍特里、往中与引证、关于资本的争论——古代与现代、风险理论的灾难点本论文集最重要的是序言和头三篇文章《经济学展望—再论货币与增长论文集》,,Economic Perspectives, Further Essay on Money and Growth,,,,其他几篇文章,或者是就个别理论问题作些探讨,如《预期的通货膨胀》,或者涉及学说史上的某个人物,如《霍里特》一篇,或者涉及作者早年与凯恩斯关系中的某些轶事,如《往事与引证》,或者是对个别理论观点上的批评意见作出答复在序言和头三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近年来经济思想的作了高度浓缩的概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作者研究进展的方法论特点,即市场观念的更新和理论的动态化,这主要包括在序言中;(2)增长理论几篇论文中都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主要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原因,以及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关系。

      3)货币和停滞膨胀理论主要包含在,货币的经历与货币理论》一文中作者阿瑟,·,奥肯(Arthur Okun),当代美国知名经济学家1928年生于美国新泽思州的泽西城194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经济学1961年得到肯尼迪总统的垂青,被邀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历时两年;后又回到耶鲁大学任教授1964年,又被聘为约翰逊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68年被任命为该委员会主席,时年39岁自1969年约翰逊总统下台,奥肯便一直在布鲁金斯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同时兼任一些大公司的经济顾问,1980年卒于心脏病,终年51岁奥肯属于凯恩斯学派,一直研究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预测理论,并且从事政策的制订和分析工作他的“可能产出额”理论和“奥肯定律”影响很大《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E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 Big tradeoff,,,,奥肯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繁荣政治经济学》(1971年),《平等与效率》(1975年),《可能的GNP:它的测量方法及意义》(1977年)本书是由王奔洲、叶奇南根据1975年华盛顿出版的版本翻译的,由中国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是《21世纪文库》丛书之一,全书共109页。

      美国布鲁津斯研究所所长柯密特·高登为原书作序在原序中,高登概括了本书的基本思想,以及本书的特点全书除原序外,共四章《权力与金钱》,分析了美国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及金钱对权利的侵犯第二章《市场状状》,评论了主张市场资本主义的各种观点以及作者对效率的看法第三章《收入平等和机会均等》,分析了收入不平等的性质和范围,以及收入不平等与机会不均等的关系第四章《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的增进平等》,论述了在增进效率的前提下缩小生活水平差距的措施本书是论述美国同制度的专著,即涉及到了经济问题,也涉及到了社会和政治问题全书浅显易读,观点鲜明作者劳埃德,·,雷诺兹(Lloyd Reynolds),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斯特林讲座经济学教授1910年生于加拿大艾伯格1936-1939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讲师,1939-1945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1952-1955年任美国经济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59年任副会长,1955年任劳资关系研究协会会长1931年获艾伯格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6年获名誉法律学博士1933年麦吉尔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36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位,1943年获耶鲁大学名誉文学硕士学位。

      《微观经济学—分析政策》,,Microeconomics, Analysis and plicy,,,雷诺兹在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劳动市场和工资决定理论方面有一定贡献作为一位比较经济学的作者,他在西方经济理论对中央计划经济理论对中央计划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及发展理论和发展经验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影响雷诺兹的主要著术有:《劳动力市场结构》(1951年);《工业结构的演变》(与莫里斯合著,1956年);《经济学的三个世界》(1962年);《发展理论中的农业》(1975年);《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1977年);《微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1976年);《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1979年)本书原为英文版,由美国R·欧文公司于1976年出版,中译本由马宾译出,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全书453页本书是西方大学的经济学教科书,作者劳埃德·雷诺兹运用美国的经济资料,说明了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基本概论,并对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探讨和评论作者加里 · 斯坦利 · 贝克尔(Gary Stenley Becker),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3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波茨敦早年在大学学习文学,并攻读经济学,195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从此,他与芝加哥学派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曾在哥化比亚大学和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工作过一段不太长的时间1963年之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现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学系主任《家庭经济分析》,,A Treatise on The Family,,,,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重要成员,早在70年代,他已跻身于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的行列,是经济理论的探索者和新领域的开拓者贝克尔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信奉经济自由放任和市场均衡理论贝克尔第一个对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待遇提供了新古典式分析他和奈特、舒尔茨一样,主张资本概念的一般化,并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他像斯蒂格勒那样,强调信息的作用和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贝克尔十分重视人类行为的研究,常常涉足那些被认为是经济学以外的领域贝克尔对“家庭经济学”中的婚姻、离婚、生育决策、儿童教育决策等现象都提供了标准解释贝克尔的主要著作有:《差别待遇经济学》(1957年,1974年);《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年);《非理性行为和经济理论。

      1962年);《人力资本》(1964年,1975年);《时间配置论》(1965年);《人力资本和个人收入分配:一种分析方法》(1967年);《家庭论》(1981年)本书原为英文版,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由彭松建译出,华出版社出版全书344页本书是研究家庭问题的一本划时代著作直译名为《家庭论》,中译本转译为《家庭经济分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它是一本开辟新径之作作者反对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截然分开相反,他主张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来建立经济科学体系马歇尔曾以企业为出发点建立了微观经济学的体系,贝克尔则建立了以家庭为本体的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本书除前言和导论外共分11章:单个居民户;居民户和家庭内的劳动分工;婚姻市场上的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婚姻市场上的相称分配;对孩子的需求;家庭背景和孩子的机会;不平等和世代之间的变动;家庭里的利他主义;人类以外的动物如群体的家庭;信息不完全、结婚和离婚;家庭的演变贝克尔在前言中写道:“经济学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运用于一切人类行为的结构——即运用于各种决策类型和生活方式到人格的品格的结构”贝克尔的经济分析不仅涉及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涉及人类行为的非物质方面。

      这种分析方法,西方学者称之为“贝克尔革命”作者肯尼思,·,阿罗 (Kenneth Arrow),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教授192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40年在纽约市立大学获社会科学学士学位194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后应征入武,1942-1946年在美国空军服役1946年退伍后在考尔斯经济研究委员会任副研究员,并在芝加哥大学任副教授1942年任兰德公司顾问1949年受斯坦福大学聘任经济学、统计学及运筹学助理教授1950年晋升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1953年任教授1968-1975年改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75-1980年任哈佛大学特任教授由于学术上的成就,1956年阿罗当选为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57年获美国经济学会约翰·贝克·克拉克奖;1962年任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团成员;1963年任国际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1972年获经济学诺贝尔奖;1973年任美国经济协会会长;1980-1981年任美国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1979年,阿罗曾随从克莱因为团长的美国经济学家访华代表团来我国访问。

      阿罗的主要贡献是社会选择论、一般均衡论、货源配置论,以及不稳定经济学等特别着重研究个人决策、信息和组织他有较高深的数学和统计学造诣因此得以用新的数学分析工具研究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做出了突出贡献1976年,他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一道,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奖词中说,授奖给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方面做出了首创性的贡献”阿罗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年);《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研究》(合著,1953年);《存货与生产的数学理论》(合著,1953年);《公共投资、收益率和最适度财政政策》(合著,1970年);《一般竞争分析》(合著,1971年);《组织的限制》(1973年);《资源分配过程研究》(合著,1977年)此外,还有《最优投资政策》第一百多篇论文,载于各种学术期刊本收原为英文版,美国威利文学公司1951年初版中译本由陈志斌、崔之元根据1963年第二版译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书225页本书是当代福利经济学和政治民主理论领域内的一部学术名著阿罗在本书中提出并证明的“不可能定理”触及了当代政治生活和经济机制中的敏感问题,使社会选择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书第一版共分七章:导论;偏好与选择的本质;社会福利函数;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的一般可能性定是;个人主义的假设;作为社会福利判断基础的类似性;第二版又增加了第八章;关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注记本收原为英文版,美国威利文学公司1951年初版中译本由陈志斌、崔之元根据1963年第二版译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书225页本书是当代福利经济学和政治民主理论领域内的一部学术名著阿罗在本书中提出并证明的“不可能定理”触及了当代政治生活和经济机制中的敏感问题,使社会选择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书第一版共分七章:导论;偏好与选择的本质;社会福利函数;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的一般可能性定是;个人主义的假设;作为社会福利判断基础的类似性;第二版又增加了第八章;关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注记作者约翰 · 梅纳德 ·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资产阶级经济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不论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还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备国的经济政策,都有重大影响,《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凯恩斯于1883年生于英国的剑桥,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受到剑桥学派的熏陶,对经济学发生了兴趣。

      1906-1908年,在英国统治印度的事务部任职1908年应马歇尔的邀请,回到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并任该校皇家学院研究员1909-1915年,他在剑桥大学不仅作为一个数学家,而且作为经济学家都取得了成绩,开始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1909年,凯恩斯因他的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从1911年起,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成为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并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凯恩斯充任财政部的巴黎和会代表次年,他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出版,鼓吹德国反动势力遏止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巴黎和会之后,凯恩斯又回到剑桥大学任教,由于他的努力,剑桥大学建立了“应用经济学系”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经济学的新纪元-凯恩斯革命,这一革命对于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的理论特色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积极参与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使以对1919年同德国所缔结条约的尖锐批评而闻名全国,并有效地阻止了人们对条约的支持;二战期间,他是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由于他对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创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起的作用,对战后经济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首创了新的就业理论和利息、工资、货币理论,他的学说一度被抬高到显赫的正统地位,他本人也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兴之父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经济学的新纪元-凯恩斯革命,这一革命对于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的理论特色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积极参与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使以对1919年同德国所缔结条约的尖锐批评而闻名全国,并有效地阻止了人们对条约的支持;二战期间,他是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由于他对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创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起的作用,对战后经济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首创了新的就业理论和利息、工资、货币理论,他的学说一度被抬高到显赫的正统地位,他本人也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兴之父凯恩斯的主要著述有:《印度的通货与财政》(1913年);《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劝说集》(1932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本书原为英文版,由英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1936年出版,中译本由徐毓楠翻译,1957年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自1963年4月起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326页本书是凯恩斯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宣告了“凯恩斯革命”的开始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引论,是全书的概述和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二篇,定义与观念,为插入部分,是对若干概念的解释;第三、四篇,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是全书的核心,集中探讨了新的就业理论;第五篇,工资和物价理论;第六篇,危机理论本书原为英文版,1931年由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中译本由蔡伦受百根据1933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一快餐81页作者约翰 · 梅纳德 · 凯恩斯本书收集了凯恩斯发表的一些文章和书籍贯的某些章节并对它们进行了删削汇编 在这部著作中,可以看到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他的最主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还提供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本书除作者序言外分为五部分25篇:第一部分,凡尔赛和约(共5篇);第二部分,通货膨胀与通货收缩(共7篇);第三部分,回到金本位(共7篇);第四部分,政治(共4篇);第五部分,前途展望(共2篇)《劝说集》,,Essays in Persuasion,,,,作者在序言中声称,这里收集的是言不见听一个预言才12年来的呼吁,比较有成就的是预言而不是劝说。

      他自始至终坚持的中心论点,就是欲望与贫困的问题,是各个阶级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斗争它所体现的不外是一种混乱,是暂时存在的、多余的混乱因为西方世界在物资方面、技术方面,已经具备了条件,如果能创造出利用这些条件的体制,就可以把现在消耗着人们精力和物力的经济问题抑制在次要地位,而将心力用来或重新用来对付真正的问题——生活问题,人类关系问题,属于创造、行为与宗教上的问题作者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著名经济学家,1898年生于瑞典古斯塔夫斯教区1923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1927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政治经济学讲师1925-1927年间,缪尔达尔曾去德国和英国留学1929-1930年他作为洛克菲勒研究员去美国从事学术研究,1931-1932年任日内瓦国际研究院副教授1933-1939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拉尔斯·希尔塔讲座政治经济学教授1945-1947年任瑞典商业部长1947-1957年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1961-1965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教授1974-1975年任纽约大学杰出客座教授1974年他同哈耶克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英国科学院、美国文理学院的成员,是经济计量学会 和美国经济协会的会员《,货币均衡论》,,Monetary Equilibrium,,,,缪尔达尔在20至30年代,作为瑞典学派的创建者之一,同林达尔、林德贝克、俄林等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起,继承了威克赛尔的传统,对一般动态均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40年代起开始研究平等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从而使他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转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缪尔达尔的主要著作有:《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1930年);《货币均衡论》(1931年);《1830-1930年间的瑞典生活费用》(1933年);《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1934年);《人口问题的危机》(与其夫人合著,1934年);《人口——一个民主问题》(1940年);《美国的两难处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年);《国际经济》(1956年);《超越福利国家》(1960年);《富裕的挑战》(1963年);《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贫要的研究》(1968年);《世界贫困的挑战》(1970年);《反潮流:经济学评论集》(1973年)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176页除序言外本书分为九章:导化;威克赛尔对货币问题论述;货币均衡本书原为英文版,1939年由伦敦W·霍奇公司出版中译本由钟淦恩译出,1963年商的概念;货币均衡的第一个条件:实际资本的收益率;货币均衡的第二个条件:“储蓄”与“投资”;第三个货币均衡条件:“价格水平”;货币均衡的无区别的范围;作为一种标准的货币均衡;货币分析的方法本书是瑞典学派的重要著作,也是缪尔达尔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首创了事前估计和事后计算这两个概念,并和了系统的论述随后,这两个概念的采用成为瑞典学派的突出特点本书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说明威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的货币均衡的概念和含义,并在假定他的说明基本正确的前提下,对这一理论的自我矛盾和缺点作了分析批评作者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orler,),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00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23年获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7-1929年任伦敦大学、哈佛大学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28-1936年任维也纳大学经济统计学讲师、教授;1936-1957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57-1971年任盖伦·斯通讲座国际贸易教授。

      哈伯勒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阐明了价格水准概念和使用价格指数衡量其变动的方法他根据当代的一般均衡理论详细阐述了古典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并以此引申出福利含义,对于自由贸易和保护的优点与不足作出了精确的表述;他还综合了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剖析出通货膨胀的 起因和医治方法《繁荣与萧条——对周期运动的理论分析》,,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yclical Movements,,,,哈伯勒的主要著述有:《指数的意义》(1927年);《国际贸易》(1933年);《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商业政策上的应用》(1936年);《繁荣与萧条》(1937年,1958年);《经济增长与稳定》(1974年)主要论文有:《外汇市场有国际收支的稳定性》(1949年);《国际贸易纯理论中的若干问题》(1950年);《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1954年);《展望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增长》(1964年)本书原为英文版,初版发表于1937年,由国际联盟印行,第一版问世后,曾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引起了关于经济周期问题的热烈讨论,并由国际联盟先后四次重印;1957年,本书首次由私人出版商印行,全书542页。

      本书是西方有关经济周期理论的积大成之作书中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找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然后对于经济周期的发生与发展作出了综合的表述,并为避免经济危机提供理论依据正如哈伯勒在绪论中所说的,“本书所研究的只限于分析现存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全书共分三篇、13章,另外还有两个附录其中第一篇,经济周期理论有系统的分析,包括八章:前言;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危机与萧条的原因——成本变动、横的失调与负债过度;消费不足论;“心理理论”;农业与经济周期——收获论;关于新近发展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第二篇,关于经济周期性质和原因的综合说明,包括四章:经济周期的意义与测定;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两种转折点——危机与复苏;经济周期的国际方面第三篇,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对现代经济理论某些倾向的评论,只包含一章: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两个附录分别是“略谈经济周期理论的当前发展形态”和“再谈庇古论点”作者阿尔文 · 哈维 · 汉森(Alvin Harvey Hanson),美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1887年生于南达科他州1910-1913年任学校教师与校长;1915-1916年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学,1916-1919年任教于布朗大学。

      1919-1927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讲师,1937-1962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75年逝世,享年89岁汉森曾获扬克顿学院1910年文学学士学位、威斯康星大学1916年文学硕士学位和该校1918年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曾被推选为1937年美国统计协会副会长和1938年美国经济协会会长汉森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者,同时还是政府经济机关里的一位高级官员,曾担任过国务院经济专家、社会安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工业会议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加拿大)联合经济委员会主席、联邦储备局特别经济顾问等许多重要职务《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E。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