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2).docx
6页《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拓展阅读: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 (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着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
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而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
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为促进学生鉴赏,可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 误入尘网中,复得返自然(我欲乘风归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