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京教杯——七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王晶晶.doc
8页聚焦思维,品味文章的“关” 与“ 联”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学校: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 文 姓名: 王晶晶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王晶晶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15910347872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科语文学段中年级段年级三年级上册相关领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谈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一文中,也曾指出:“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与“思维”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应该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发挥重大作用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透过文字,读出背后的思维价值的目的。
通过读中感悟理清文章中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实现语文新课标中思维培养的目标2.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从内容上看,“不但如此......”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1、2自然段重点诠释了不用文字的书,第3、4、5自然段则介绍了不用文字的信作者写作思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无论是介绍“结绳记事”、“贝壳记事”,还是后面的“实物通信”都透出了古人善于“联想”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自然、严谨它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有趣味二)学情分析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但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进度,《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而且文本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对文本具体的细节与过程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方法较为模糊,容易陷入“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教师分别从词语掌握、内容理解、文章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前测:1.对“历”、“厉”,“状”、“壮” 等形近字的辨析。
基础知识)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整体把握)3.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中说“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你能结合贝壳,试着讲述其中的故事吗? (思维能力) 通过前测分析,我们发现如下问题:1.词语练习错误最多的集中 “历”与“厉”以及“壮”与“状”的区分上存在一定问题2.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待提高40人中仅有不到10名学生清晰的看出文章中“书”和“信”这两部分结构这说明处于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我通过“思维导图”、“表格梳理”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内容,训练能力3.关于文章特点,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联想能力,通过前测和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在此能力上差距比较大问题普遍出现在:联想不合理、能展开联想但缺少关联的能力、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或者过于笼统的一些现象这说明学生合理联想的能力和相互关联想像的能力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学生联想能力弱主要因为平时此方面的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二是学生与那个时代的距离遥远也提高了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策略:(三)教学策略和方式1.本课通过在开始的词语复现环节再次巩固易错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后,通过“思维导图”、“表格梳理”等多种梳理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训练能力,体现个性理解3.教学过程中,我们尊重文本特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进行品读,循序渐进地进行“联想”和“关联”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4.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境,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关注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 利用“思维导图”及表格等多种方式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习巩固易错字词,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3.通过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关联”的方式,在口语表达训练中实践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激活和发展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整体感知,聚焦思维1.思维导图展示,帮助学生回顾、梳理课文内容设计意图:利用我校校本教研的优势,引导学生利用丰富多样的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清晰明了地掌握了课文脉络2.展示学习单,复习巩固易错字词填空: zhuàng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有的书是通过绳结和贝壳的大小、形状、 lì 颜色等来记录人们的经历。
不但如此,还能借助,许多事物来宣告战斗的lì开始,使它成为一封严厉的信学习单: (1)学生填空2) 学生自由说“历”“厉”的不同3)教师字源指导,加以区分设计意图:利用字源指导学生区分“历”“厉”两个形近字,让学生更形象地分辨两个字的不同,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词语,深入了解汉字的渊源3.出示书和信的图片(板书:书 信 粘贴图片),引导学生谈想法——“奇妙的记忆方法”二、精读课文,探究思维(一) 了解古代记事方法——书结绳记事自学提示:1.默读第一自然段,用“ ”画出:古人是怎样用绳结来记事的?2.抓住一个重点词与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2.学生小组交流,抓重点词谈想法3.全班讨论绳结记事的方法预设:(1)大小不同 (2)各有区别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品读文章,初步感知古人的智慧,认识到绳结和事件之间是有联系的, 古人是抓住绳结与事件之间的相似点,进行联想来记事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语气地朗读相关句子5.联系古人生活,进一步联想1)出示图片,让学生想象绳结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板书:记事 联想)(2)读一读相关句子板书:智慧)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与印证中,了解到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进行联想要合情合理。
贝壳记事1.读中感受贝壳记事与结绳记事的不同2. 出示贝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设计意图:通过贝壳记事与结绳记事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颜色与事件之间的合理关系,让学生去想象,引导学生发现贝壳记事比结绳记事更加丰富、容易分辨同时,体会文字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更进一步感受古人智慧是无穷的二) 了解古代通信方法——信1.小声读课文3-5自然段,比较通信方法与记事方法的不同2.借助图片全班分享古人的通信方法板书:通信)3.指导学生批注自己的读后感受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读一读相关句子重点点播:四样东西与信件表达的丰富内容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板书:关联)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朗读,在读书后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培养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发现四样东西与信件内容的丰富,信件情感的饱满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认识到古人的智慧不仅仅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联想,还能把几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内容情感上的关联,使表达的信息变得更加丰富准确认识到这一点,也使学生本身的思维变得更有逻辑三、创编故事,发展思维1.创设情境,指导创编2.学生自主创编故事自由选择下列图标中的3-5个(也可以自创),编写一条发给身边的人,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心意。
编写完后先将整个过程说给同桌听,听取建议后改正1)学生自选图标,进行个性化创编2)同桌交流,听取建议后独立修改3)全班展示故事, 同学互相评价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到古人是有智慧的,并体会出古人的智慧表现在思维的联想与关联创编故事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上所学的联想、关联的思维方法应用在创编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总结板书,升华认识古人联想、关联的智慧,使它们具有了记事、通信的功能,变成了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这样的书和信至今仍在沿用它们和我们现在的文字一起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板书: )设计意图:回顾板书,从整体上再次认清“绳结、贝壳、枪、箭、死鸟、死老鼠、死青蛙、五支箭”,这些物品本身并没有记事和传递信息的作用,是古人的智慧赋予了他们神奇的功能没有文字的书和信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有了古人这智慧的源头,才有了我们今天发达的通讯,表达准确的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五、作业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小组同学听,同学互评修改后,发给需要它的人板书: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书 联想 记事 智慧 信 关联 通信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我的故事讲完了,你能帮我评一评吗?创编故事评价标准评价等级我的故事完整吗?我的想象合理吗?我的表达清晰吗?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一、巧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在本节课上课初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回顾课文内容,感知结构,引导学生利用丰富多样的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梗概,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清晰明了地掌握了课文脉络二、抓住文本特点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这是一篇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严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大小不同”“各有区别”等关键词,让学生在品词品句的同时,进行想象,帮助学生发现古人是抓住绳结与事件之间的相似点,进行联想来记事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对比“书”和“信”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四样东西与信件内容、情感之间的必然联系,认识到古人是运用了“联想”和“关联”的思维方式,写出了一封内容具体的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有逻辑三、创设表达情境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三次创设情境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