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选](一)农业发展线索000132.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70221961
  • 上传时间:2021-03-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49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农业发展线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在当今世界上栽培的大约1200种农作物中直接起源于中国的约有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内容十分丰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中学历史教材对农业发展史的介绍最为详细,如重农抑商政策、农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荒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产量的提高、地区的扩大和经济中心的转移等农业史是中国古代史复习的重点1注意五个开始:(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2)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4)三国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南宋时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2、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祖,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九次下达释奴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5)三国:曹操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6)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7)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8)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9)金:金世宗推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利用黄河故道屯田;减免受荒地区租税10)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11)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2、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它的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旧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诞生,实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具体表现中国古代史教材详细叙述了各时期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首先是生产工具量的增长,包括数量增多和品种增加,又指某种生产工具自身的不断完善,如从战国时期的"司南"的制作到北宋时期指南针的发明,西汉时直辕犁的应用到唐时改造为曲辕犁等。

        生产工具的进步更表现为质的飞跃,即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学习时要注意以新旧工具的交替来说明各个时期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特征例如:第一件最粗糙石器的制造,标志着猿变成了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使用,划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并分别以北京人和半坡氏族为代表夏朝使用铜器,说明中原地区已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则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的崩溃只有搞清了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真正认识到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原始社会至夏朝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元谋人、北京人已学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旧石 器时代)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遗址出上有石凿、石斧和大量的骨制耒、耜,还发现了木器遗迹半坡遗址发现了石斧、石锄、石铲,还有弓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有锄、镰、铁、矛等多种,并出现了小型铜器2)奴隶社会: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3)封建社会:A. 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增加了铁铲和铁犁;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B.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从渤海到河西走廊,从万里长城到长江流域,许多地方都使用牛耕或马耕;牛耕除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耦耕外,还发明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赵过发明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汉武帝时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了六辅渠,在郑国渠南面开凿了白渠;人民在淮河流域穿渠引水,灌溉农田;汉武帝时,治理黄河D、东汉:制造了很多铁农具;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中国的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D.三国:魏国马均发明制造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魏国在淮河流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在都江堰设堰官,派专人护堰。

      E. 南北朝:随着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为大规模开发江南提供了必要条件;南方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北魏和东魏时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F、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了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旧渠和河堰G、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成就最显著的是吴越,他们在钱塘江修筑了海塘,使成千上万亩农田免于水患H、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各地兴修水利一万多处;农作物播种区域扩大,淮北的粟、麦、黍、豆推广到江南和两广地区;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I、南宋: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苏州和湖州等地以稻米产量高闻名;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J、元朝:棉花种植区进一K、明朝: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开始介绍当时欧洲的水利方法;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L、清朝:从康熙统治中期起,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农民开垦了大量荒地,清初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农业生产工具分类归纳: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制的耒耜,石刀、蚌镰等;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秦汉传到岭南、西域;犁耕法:春秋出现牛耕,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耦犁、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发明曲辕犁;灌溉排水工具:三国马钧发明翻车;唐朝出现筒车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是手工业工具);播种工具:西汉使用耧车对生产工具变革的基本认识: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以充分体现 历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与改进,是以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并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原埋 生产工具的发明,体现了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来改造世界 联系有关时事,理解我国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4、水利灌溉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夏朝时,已有了原始灌溉技术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主持修了都江堰。

      秦在咸阳附近修了郑国渠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永,修筑特殊的水利工 程坎儿井东汉明帝派王 景治理黄河三国时的魏国在淮河流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使用翻车灌溉和排涝曹魏修复了芍陂等许多渠堰堤塘蜀相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派专人护堰南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在黄河、长江流域开灌渠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成就最显著的是吴越修筑钱塘江海塘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北宋: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后,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元朝: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注意:秦的灵渠;隋、元的大运河以航运为主古代开挖的运河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大运河带给我们的启示:(1)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运河,像浙东、江南、淮南运河都是分裂时期的历史产物地区性运河的出现,对不同时期分裂政权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辉煌的文治武功、灿烂可观的典章制度,尽管多出现于国家统一时期,但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却往往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因为统一时期只有王都及少数重镇才有优先发展的机会各地区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替出现的分裂时期逐渐得到弥补而分裂时期地区经济发展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提供了更高的经济文化基础这是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分裂时期修凿的这些运河,给区域经济文化的成长带来了实惠。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晋、南朝在长江以南的开发;五代时的南唐、宋金对峙时期的南宋,经济的成熟和富庶都超过了北方2)把分裂时期凿成的这些运河改造为发挥全国效益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没有统一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对秦始皇、隋炀帝、元世祖不仅应该肯定他们对中国的统一所做的贡献,而且应该承认他们在中国运河三个发展阶段上所做出的功绩大运河效益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唐、宋、明、清统一王朝政权的兴衰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岸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正是运河的存在,才使运河城市最先突破了封闭的坊市制城墙对城市经济活动的桎梏,带来了一场“中国城市革命”大运河的作用也不限于封建帝国内部,它们是东方世界对外交通路线中稳定的一环,它们是古代“丝绸之路”向东方的延伸,使我们与邻邦朝鲜和日本的联系更为紧密遣唐使、学问僧身影不断,外销瓷、真腊象相映成趣运河与“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欧亚大陆桥所起的沟通作用,也只有在中国统一的时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