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竹笛协奏曲《巴楚行》的创作分格.doc
3页浅析竹笛协奏曲《巴楚行》的创作分格=“news_bd”> 一、《巴楚行》创作背景分析 竹笛协奏曲《巴楚行》的创作者钟信明教授说过,作为湖北的作曲家,就要创作带有湖北地方特色的音乐巴楚二字也恰当地体现出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地方风俗特色 《巴楚行》中的音乐素材大多借鉴了鄂西地区的民歌小调和戏曲音乐,而这些音乐素材正是巴楚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具有非常浓郁的湖北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钟信明之所以采用笛子来主奏这部作品,原因在于笛声清脆嘹亮,在与其他乐器合奏时有天然的优势,不会被覆盖,而且笛子也同样可以演奏出低沉且饱满的声响在创作上,作曲家也受到西方音乐创作的影响,采用了协奏曲的体裁形式,全曲结构复杂但条理清晰,旋律节奏变化多样,通过调性的改变将乐曲不断发展,笛子在独奏部分充分的发挥出其优势,全曲使用六孔笛也加大了演奏的难度这部协奏曲共包含三个乐章,分别有不同的主题对应每一乐章第一乐章往事,为奏鸣曲式音乐描述了一个古老的村落,村中的老者在叙说古老的往事,人间的苦辣酸甜、悲欢离合仅在其中第一乐章也是整首协奏曲最长的一个乐章 音乐开始,竹笛声徐徐而来,将人们带入了神奇的山谷之中,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苍凉的情景,笛声与鸟鸣相呼应,将欣赏者的思绪带到远方。
主题旋律采用一种较为强烈的节奏型展开,刻画出鄂西人民辛勤劳作的生动景象第二乐章山谣,采用的是带展开中部的三部曲式音乐描述的是在缥渺的山谷中传来山歌声,鄂西百姓在田间辛苦的劳作 第二乐章的笛子采用的是A调曲笛,音色较为的厚重 旋律也由第一乐章强烈的起伏转变成温文而婉旋律进行第三乐章节庆,采用的是变奏曲式乐曲以连续变化的节奏音型开始,刻画出欢快热闹的节日气氛此乐章采用的小g调梆笛,通过跳跃性的旋律进行向人们展示出鄂西人民在节日中载歌载舞的欢快场景在主题旋律不断的发展中,也采用其他竹笛,形成了音色的不同对比,使音乐更加的具有张力在音乐的尾声,又采用小g调梆笛演奏主题,在快速的吐音后结束了全曲从竹笛协奏曲《巴楚行》的具体音乐内容来看,作曲家主要借鉴了土家摆手舞、巴东堂戏以及三音歌等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巴楚风韵 二、《巴楚行》的音乐风格特征分析 1.与地域音乐风格相一致 鄂西地区具有传统特色的音乐大多是指湖北土家族民间音乐,如兴山音调兴山是湖北地区的一个县城,该地区民歌资源非常的丰富,其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当地的三度音体系一一兴山三度它不同于音乐基础理论中的音阶,它介于音与音之间。
为了方面,把它们记谱为#1、3、5或是6、1、b3在《巴楚行》中,作曲家就大量的借用了兴山音调,以此来展现了浓郁的鄂西地区民族音乐风格 2.音乐创作中的协奏性 竹笛协奏曲《巴楚行〉〉的乐队编织采用的是双管编制作曲家为了乐曲能够更好的体现出鄂西民族音乐风格,在打击乐声部添加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打击乐器,如木鱼、堂鼓、锣等作曲家将中国打击乐器融入到西洋管弦乐队当中,使得乐曲整体的音响效果非常的丰满 三、《巴楚行》的创新之处 首先,在乐曲的体裁方面《巴楚行》采用了协奏曲的体裁形式三个乐章的体裁分别是奏鸣曲、三部曲式和变奏曲式 由竹笛主奏的独奏声部的复杂处理具有鲜明的新音乐风格作曲家钟信明用竹笛这件乐器来展现鄂西地区音乐风格是一个创举,同时他采用这样的体裁来创作在过去的竹笛曲目中也是闻所未闻的其次,在鄂西地区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方面鄂西地区民间音乐的流传有固定的传承,经过了多年的历史沉淀,逐渐形成了一种音乐形态鄂西地区民间音乐更像是鄂西人民自然的行腔行为 作曲家钟信明将到鄂西采风记录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了《巴楚行》的创作中,将鄂西人民真实的民族风情写入了音乐当中,把鄂西人民独特的风土人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鄂西地区民间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织体构成共同组成了这部作品,将《巴楚行》的地域风格体现的更加的明显,准确的再现出鄂西民间音乐风格 最后,在音乐语言的创作方面作曲家钟信明对竹笛这件乐器非常的了解,他将创作的思路直接扎根到湖北民族民间音乐这片肥沃的土壤上作曲家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有着非常深厚的了解,并且对于本土的民族五声调式也有很好把握在这个基础上,作曲家将西方大小调体系和我国民族五声调式糅合在一起,赋予竹笛新的音乐语言 在这部融合中西两种创作技法的作品中,作曲家更加的注重应用民族音乐语言尽管在体裁上采用了西方体裁模式,但是在调性方面可以看出作曲对其进行的民族性处理 第一乐章往事的主部与副部的调性不一致,主部采用了c调曲笛来突出民族调式,而副部则采用大G调笛子来吹奏另外一种区别于主部主题风格的旋律《巴楚行》是一部具有开创性质的现代竹笛音乐作品,不仅在音乐的创作技法上,而且在竹笛音乐艺术的发展上同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打破了传统竹笛音乐的创作,将现代作曲技法与湖北民间音乐相结合,具有创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