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古代农田水利.pdf
9页日 七,盯侧匕自三砚 犷甲毛月 阮习卜翻淮河流域古代农田水利康文圣淮河流域农田水利起源很早,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现根据史书记载,按年代先后,并兼顾著名工程的系统完整,分述于下一、古水井的开凿与运用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之一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起初,淮河流域的祖先多沿河边和湖边的窄狭地区居住,离水边湖边稍远的地方全为林木所 占,禽兽所居,人类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改变人们逐水草而居的状况,相传徐戎族落今徐州一带,属淮夷一支首领伯益,在襄助大禹治水的同时,发明了凿井技术《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淮河流域为伯益的故乡,根据解放后的发现,淮河流域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开凿有水井在郑州商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长方形的竖形土井一般井口长二到三米,宽一米左右,深度有的达七米以上这种土井,类似窖穴,井底容易塌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防止井壁倒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土井的墓础上,创造了陶圈水井这种井的结构,是采用烧制陶器的方法,用泥浇制一节一节的圆筒瓦圈,放在已挖好的圆形土井内,分节重叠券筑,并在瓦圈与井壁之间空隙处填土夯实。
在新郑“郑韩故城”内外的李唐庄、阁老坟等处发掘的战国时期遗址中,就发现不少陶圈预制构件券筑的陶圈井,井的形状皆为口大底小的圆筒形,其中一号水井口径为厘米,底径为厘米,圈厚一厘米,圈高厘米,共筑七节井圈皆为泥质灰陶,圈内为旋纹,圈外饰绳纹同时,在陶圈水井旁边还发现有陶质水管,其形制为一端粗一端细的圆筒形,并带子母桦口,使用时节节相接,子桦扣接母禅,构成多节输水管道这种管道,可能是作为灌溉园圃和农田用的专门特制的输水涵管〔田《农政全书》附录《平露堂本原序》〔〕 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年【幻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此处参考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渭运》第章,中华书局年出版〕《光明日报》年月日一一·官今衣几 二创均年布翻·由于凿井技术的不断提商,推动了提水工具的进一步改革由原来的“抱瓮汲水”,发展到桔棒打水《庄子·天地篇》书中指出,利用桔棒打水,可以收到“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的效益这说明春秋战国以前利用桔棒提水已很普遥两汉时期,土水井和陶圈水井在淮河流域继续沿用,但数有所增加,并出现了水井群年月,在安徽寿县东门外发掘出两汉时期的水井,由西到东不到米狭长形的地带,先后发现古井九眼。
其中土窖井二眼,陶井七眼,除有一处三眼连在一起外,其余井与井之间的距离最近者为米,最远者为米,一般多为米左右在井的制作上,由下向上,由十四层陶井圈层层接起来每圈高厘米,口径厘米,壁厚厘米陶圈井上下口均有五道凹槽,使圈和圈之间接缝吻合,可防止泥沙渗入井内从东汉到六朝时期,随着小砖的广泛使用,淮河流域劳动人民又在陶圈井基础上创造 了小砖圈井的新技术小砖井比瓦圈井坚固耐用,使农田水利灌溉和农业生产,又向前跨了一步小砖井的形状,大都是回形井身其券筑结构,河南省泌阳县板桥发掘的东汉六朝的古井,就有横立弧形子母禅口的小砖券井、五角形小砖井和八角形小砖井等六种之多井的深度一般可达八九米同时还发现有米多长、南北向并行的二条水管 道,两水管相距米,水管道距地面以下约一米【幻由此看来,远在近两千年前己利用管道输水浇灌农田了这种方法既节约水的用童,又扩大了耕地面积,为以后劳动人民所沿用二、春秋芍阪的始建与历代兴衰芍破今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六十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大型蓄水灌溉工程,被誉为淮河流域“水利之冠”,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芍阪一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潇下批山批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阪。
安丰塘一名则始见于《唐书·地理志》“寿州⋯⋯安丰⋯⋯县界有芍破,灌田万顷,号安丰塘但唐至明,通常仍称芍破,清以后二名并称芍破创建于春秋中叶楚庄王时公元前前年,距今己有二千五百九十多年春秋时周王室衰橄,群雄割据,崛起江淮的楚国,到了庄王时,国势更进一步强盛为了称霸中原,在他即位后的九年公元前年启用孙叔敖为令尹宰相孙叔敖姓篇,名敖,字孙叔,期思今河南固始县人,一生政绩颇著,而以治水为人所称道孙叔敖 自任楚国令尹后,为了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在楚国境内“宜导川谷,阪障源泉,溉灌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当时孙叔敖所修水利工程,最著名的就是芍阪据《后汉书王景传》载,“庐江郡界有楚相叔敖所起芍阪稻田”《水经注·肥水注》亦载,芍阪“周一百二十里许,在寿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又注“破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肢,酸水迁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阪读史料又多载称芍破“径百里,灌万顷”,其规模当可想见寿春,秦和西汉时属九江郡辖地,芍阪建成后,汉武帝时虽在九江郡设有阪官、湖一一日 七,盯翻七自三怕州限月 阵水翻官,但未见有修芍酸的具体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寿春县虽仍属九江郡,但安丰城却属庐江郡。
建初八年公元年王景迁庐江太守,他看到百姓“食常不足”,遂督率官吏,带领百姓,对芍酸工程“修起芜废”,又“教用犁耕”,开垦了许多土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做到了“境内丰给气王景修芍破的工程,现已不可考年月,安徽省文化局文物队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闸坝工程遗址,发现该工程系在生土层上铺一层砂砚石,其上便是层草层土益筑在草土混合层中,还有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栗树木桩,桩尖穿过砚石层深入生土层内同时伴随出土的还有汉代“都水官”铁锤及铁钟、铁鱼叉等工具八百余件这些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在这里修建水工建筑在材料、结构方面提供了实物证据曹魏时期,曾在芍阪屯田曹操派刘馥治扬州州所在合肥,寿春属扬州,他到任后,积极招抚流民,组织生产,“广屯田,修治芍破及茹阪、七门、吴塘诸竭,以溉稻田,官有所蓄”‘,后,魏齐王正始四年公元年又派将领邓艾“广田畜谷邓艾屯田是以两淮为重点,芍肢此时也得到整修和扩建他不仅整修了堤堰,还在破“旁 为小阪五十余所”,“复于芍破北堤凿大香水门,开渠引水,直达城滚,以增灌溉,通潜运‘由此可以推知,《水经注》所描述的芍破与肥水“更相通注”,就是邓艾屯田时所为这一工程使芍破除湃水、洞水之外,又多了一个水源一 一肥水,使芍阪的水利作用进一步改善。
芍破水位较低时,湃水、润水、肥水三源可以同时来水补给,芍破水位较高时,又可以通过大香河汇泄入肥水,转注于淮芍破经过邓艾重修后,寿春一带粮 食大大丰产,因而“沿淮诸镇并仰给于此”【 引西晋,在建国之初,武帝司马炎较重视兴修水利,“劝务农功”太康年间公元年,淮南相刘颂对芍破进行了修治,往日修芍破“年用数万人”,仍不免“豪强兼并,孤贫失业”,而刘颂却能使“大小戮力,计功受分”,致使“百姓歌其平惠”’不久,西晋王朝衰败,北方甸奴族乘隙南侵,晋元帝和一部分门阀士族被迫南迁建康今南京,建立 了东晋王朝,这时淮河流域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争战的交接点,地处淮河之滨的芍破更受到南北割据战争的破坏,历史上有名的“把水之战”就发生在寿县境内,致使灌田万顷的芍破,至东晋末年灌溉面积已明显缩小,不过是“起田数千顷”了’〕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了为稳定局势,采取了抑制豪强、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元嘉七年公元年,武帝侄子刘义欣镇守寿阳时,鉴于芍破“堤竭久坏,秋夏常苦早”,于是“遣咨参军殷肃循行修理,有旧沟引湃水入破,不治积久,树木棒塞肃伐木开棒,水得通注,早患由是得除‘这次治理不仅整修了堤堰,还清除了进水梁道中的阻水杂物,整理 了渠道,使湃水能畅通注入芍阪,恢复了芍阪的灌溉作用。
南齐的垣崇祖,梁朝的裴邃,对芍阪也曾进行过整治但由于这一时期寿阳一带兵连祸结,多次为水攻所害,芍破又遭到了严重破坏隋朝建立后,在文帝倡导兴修水利中,寿州总管长史赵轨见“芍阪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顷,人赖其利‘这些水门大都分布在芍破的西部和北部这次修建比较认真,使芍阪的水利作用维持较久,直到唐肃宗上元年间公元一年,还“于寿州置芍破屯,厥田沃壤,大获其利”北宋时期,寿州地方官员亦曾多次修治芍阪,成效比较显著的是仁宗明道年间公一一古今月 匕月 匕侧沁年布翻元年安丰县知县张旨的修治《宋史·张旨传》中说他“既而浚湃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破,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经过这次治理,既疏通了水源,又修建了水门渠道,还立堤防洪,因而芍破的效益维持较久二十年后舒州通判王安石去桐乡服灾时,路过这里,在所写七律《安丰张令修芍阪》中,用“舫鱼蛾级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芍破灌区鱼米之乡的富裕情景元代曾开芍酸屯田,设“芍酸屯田万户府”,屯兵至一万四千八百名,“岁得数十万解”,‘,明、清两代,对芍酸也曾进行较大修治明永乐十二年公元年,户部尚书邝垫曾驻寿州,他从获城、霍山征调两万民工,修整了芍阪的十六座水门和从牛角铺到新仓铺之间一万三千五百余丈的堤岸。
成化十九年公元年监察御史魏璋巡按江北,驻节寿州,据《芍破碑文》记载,曾命知州陈锐、指挥使邓永大修芍酸堤堰,疏浚上游,整修水门,增建石闸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年,寿州州佐颜伯殉先后用了六年时间,进行比较彻底的修治,开复皂口、文运、凤凰、龙王庙四闸,改水门三十六为二十八,并整修了孙公庙经过这次修治,据《芍破纪事》记载,“迄今熹庆年间年已近百,堤岸岿然,间有低薄,犹无大损”雍正年间,芍阪常因山洪汇聚,排泄不及而决堤雍正八年公元年,在众兴集创建滚水坝,用以分洪减流,但未完工,又被大水冲坏到乾隆二年公元年才继续修成这座滚水坝乾隆十四年寿州知州陈韶对芍阪进行大修,请格银一万三千两,派州捕卢士深负责工程施工,“疏河道,去淤塞,补崩塌,增埂堤”,历时四月完峻这次筑堤,采用“加打石破,更锥以注水,验土虚实,晚注早视,水满则已,水消更筑”的施工方法,保证了工程质量芍阪虽屡经修治,但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交替,芍破灌溉工程也屡遭破坏,特别是南宋以后,芍阪主要水源湃河引水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以致水源全赖六安龙穴山一处,而山源来水量较小且不平衡,历代下灌的泥沙,多奎塞在入酸口的南部,加之破堪的倒塌,蓄水能力衰退,南部己垫高的破身和阪的四周都露出水面,变成肥沃而又无主的土地,这就为官僚豪强侵阪为田创造了条件。
明成化年间,六安豪强将芍阪上游的朱灰革、李子湾一带筑起堤坝,占为己有,开破成田,甚至还盖‘起房屋嘉靖时,芍酸南端的贤姑墩以北至双门铺近三十里的塘身,已经完全被豪强猫占为田当时寿州知州栗永禄不得不以退沟为界,但是地方豪强得寸进尺,到了隆庆初年,又把退沟以北到沙涧铺一段塘面 占去变为稻田直到明末,塘身已有十分之七被占为田,芍破面积仅存古制的十分之三,由一百余里缩小到数十里许清乾隆以后,豪强占田之风又起,多在芍酸上游拦河筑坝,断绝酸源,到了嘉庆初年,芍肢塘埂“崩塌既多,薄削已甚”,时风凰、皂口两闸渐坏,滚坝亦倾民国时期,芍破破坏更为严重,水源阻塞,塘堤颓废,蓄水之效几已全失三、汉代鸿隙阪的兴废鸿隙破是我国汉代大型灌溉工程据《水经注淮水注》记载“淮水又东合慎县水,一一姚有翻七自比官代农国水书水出慎阳县西,而东迁懊阳故城南,⋯⋯慎水又东流,积为焦阪,破水又东南流,为上慎破,又东为中懊破,又东南为下慎阪皆与鸿肢散流,其阪首受淮川,左结鸿酸,⋯⋯阪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径息城北,又东迁南入淮”这说明鸿隙肢水来自淮水,是在河南淮河干流以北、汝河 以南的正阳县和息县之间,在古懊水今清河沿岸,利用地势高下而兴建的灌溉工程,又与其他阪塘相连,形成广阔的破渠串联的灌溉网。
鸿隙阪的始建年代,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年在黄河瓤子堵口后的兴修水利的高潮中,“汝南、九江引淮”发展灌溉,由此可推知鸿隙阪可能是这时兴建的到了汉成帝时,函谷关以东河南、山东一带数次发生大水,阪塘漫溢为害当时的压相翟方进及御史大夫孔光派人调查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