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画写法小窍门.docx
5页精品文档基本笔画的写法( 一 ) 点是形态上最小的笔画古人非常重视“点” ,“倘一点失所,犹美人之眇一目” ,可见写好一个点的重要 任何一个笔画, 均可看作是点的延伸 点的形态很多, 主要可分为左点、右点、竖点、挑点等左点 落笔轻,自右上方起笔向左下方行笔,由轻到重,顿笔,然后转笔向左上方收笔如“小、军、性、示”等字二)右点 落笔轻,自左上方起笔向右下方行笔,由轻到重,顿笔,然后转笔向右上方收笔如“主、京、立、方”等字三)竖点 横落笔,稍顿,然后转笔向下行笔,稍驻收笔如“ 宗、宝、守、宁”等字的第一点,这是柳体字的写法四)撇点 撇点类似短撇 具体的写法是向右下侧势落笔后, 顿而提笔向左下撇出,撇锋亦短而有力,不可写成短撇如“兆、等、金、善”等字横因长短的不同:可分为长横、短横又因倾斜度不同,又分为平横和斜横一)长横长横的写法:露锋从左向右下按下落笔,略顿后转笔向右行笔,行笔时边行边提笔,至中央,再边行笔边按笔,至横端向右下略顿,提笔向左回锋收笔,或向左方空中收回长横的特点有三:一是势态呈左稍低右略高,约 6°— 7°左右 10°以上为斜横,如“七”字的横;二是稍呈拱形;三是两端略粗,中间稍细,视觉上劲挺而富有弹性。
长横在一字中多为主笔或副主笔,有用在字首的,如“言、不”等字,有用在字腰的,如“寺、安”等字,有用在字底的,如“五、三”等字二)短横短横一般多用于横较多的字中,以求变化,如: “金、佳、生、非”等字短横的变化很多,有仰横、平横、左尖横、右尖横等仰横用于字的上部,微微上弯呈上仰之势,如“至”字的上横,书写时主要用指力,不用腕力左尖横,书写时,从左至右,用笔由轻而重,由快而慢地运笔,至横端顿而回锋收笔右尖横的写法似挑,从左向右下落笔后,顿而由重而轻, 先按后提, 自左向右上行笔, 顺势出锋 如“上” 字的短横 平横的写法同长横,稍短略粗竖犹如房屋的栋柱,在字中起支撑作用,书写时,写得挺拔劲健,并直中见曲势,富力感竖大体可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短竖三种一)悬针竖竖下端尖而不圆, 似一根粗针向下倒悬着, 故称这种竖为悬针竖又称下尖竖 具体的写法是侧锋向右下落笔,稍顿转笔向下用力疾行笔,要求边行笔边提笔, 由重而轻, 先粗后细, 最后顺势出锋收笔书写不能过于僵硬,应求直中见曲的笔势 常用于一字中最末端的竖画,如“中、千、佛、津”等字的竖画悬针竖多数系主笔,要垂直向下,否则,主竖画一斜,字就要倒二)垂露竖竖下端不尖而圆,似一颗露珠垂着,故称垂露竖。
具体的写法是,侧锋向右下落笔,稍顿转笔向下行笔,至竖端顿而向左上回锋收笔,行笔过程中,中段略提,两头用按笔,垂1欢迎下载精品文档露竖两端较重、粗,中间稍细垂露竖坚韧挺拔,极富力感,显见精神如“下、不、信、臣”等字的竖画三)短竖短竖和垂露竖相比, 其书写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 侧势向右下起笔后, 顿而转笔向下行笔,至竖端回锋收笔 短竖较短, 一般不垂直, 多数短竖笔势向右下, 微向左斜 如“日、西、南、而”等字也有向左倾斜的,如“五”字之竖画撇有长短之分,平斜之别,大体可分长斜撇、短撇、平撇、竖弯撇及弧弯撇一)长斜撇 长斜撇长且斜,斜度约为 45°左右,在一个字中一般为主笔或副主笔长斜撇的具体写法是:侧势向右下落笔,顿而转笔向左下,由按至提,由重而轻,由慢而快顺锋撇出,力送撇尖整个撇画向左上微弯,撇尖富有仰意,笔势能带出下一笔如“九、令、文、及”等字的撇二)短撇短撇的特点是短而略斜, 短撇又类似撇点 具体的写法是向右下侧势落笔后, 顿而用力向左下撇出短撇一般用于一个字的首笔,如“名、休、生、铭”等字三)平撇形短而势平的撇画称为“平撇” ,平撇一般在字的上面,且下面有一横,写时为第一笔书写时宜短、平。
要平斜得宜用平撇的,绝不能用短撇,它和短撇的形状,写法虽相似,但比短撇平些采用平撇可以让出一定的空间,留给下部的笔画,使字比例更协调、更匀称、更美观如“千、重、乎、德”等字四)竖弯撇撇上部作竖势,下部作撇势, 故称竖弯撇 书写时上半段同竖画写法,自右下侧势落笔,顿而向下行笔写竖, 至下端向左下方略弯曲而快速撇出 竖弯撇一般用于和横、捺相交叉的汉字中,如: ‘史、太、更、大”等字五)曲弯撇形似月牙状 与竖弯撇不同的是上半部直中带曲势, 下半部弯度大 具体的写法是向右下侧势落笔后, 即向左下方行笔至下端约三分之二处, 再由按笔逐渐提笔向左下方运笔撇出,常用于左上包围或上三面包围结构的字中如“周、月、咸、屋”等字捺是向右下方伸展的笔画,是一种重要笔画,捺画一般包括斜捺、平捺和反捺三种一)斜捺斜捺往往与长斜撇结合在一起,笔画约呈 45°左右斜度与撇相呼应因角度较斜,故称斜捺斜捺一曲三折,故又称画斜捺的具体写法是,顺着撇画的收笔笔势落笔,稍横行即转向右下行笔, 边行笔边按笔, 由轻而重, 至捺脚, 重按稍驻, 向右方徐徐出锋 如“人、木、含、效”等字的捺二)平捺平捺和斜捺相比, 由于角度较平正,故称平捺。
平捺同样呈一波三折之态, 笔画舒展流动具体写法是逆势落笔,向右稍行,即转笔向右稍偏下行笔,由轻而重,至捺脚,重按稍停,最后向右方劲疾出锋平捺笔势要平,捺尖不要翘平捺形似平放的斜捺一般用于走之底如“之、道、徒、赵”等字三)反捺反捺似长点,是捺的变化写法在有些用斜捺、短捺不合适的地方,或一字双捺时,2欢迎下载精品文档可用反捺或将其中一捺改为反捺,以求笔画的变化反捺用得好, 会使写出的字更美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具体的写法是露锋落笔, 用力向右下按笔,然后向左上回锋收笔 反捺的笔势不宜太长,顿笔要适中,收笔也可用驻锋如“次、欲、食、途”等字挑可分为斜挑、平挑等一)斜挑 从左上至右下起笔,稍顿,然后转笔向右上方挑出如“清、河、冰、冷”等字二)平挑 写法同斜挑,但方向略平如“地、坎、习、现”等字钩画,可分为横钩、竖钩、斜钩、弯钩、竖弯钩、卧钩等一)横钩 自左向右写长横,然后顿笔转向左下方向钩出,刚劲有力如“、定、宝、空、宗”等字二)竖钩 先写竖,至钩外向左下顿笔,再向左上方钩出如“到、剑、利、刘”等字三)斜钩 落笔稍顿, 向右下成弧线行笔, 至钩处稍顿, 然后提笔向上钩出 如“咸、成、武、戈”等字。
四)弯钩 落笔稍顿,略偏右下行笔,向右边弯拱,再转左下,至钩处,稍顿笔,向右上钩出,呈竖弓状,起收在一垂直线上如“家、豪、独、狠”等字五)竖弯钩 落笔与竖相同,向下行笔,稍偏左下,然后转笔向右平移,翻笔向上钩出拐弯处要顺柔,不可变成方角如“也、先、光、元”等字六)卧钩 起笔轻,由左上至右下转右上,渐次用力,由细到粗,至钩处顿笔,转笔向上钩出,呈弓状如“心、思、志、忍”等字折可分为横折、竖折、撇折、斜折等一)横折 先写横, 至转折处向右下稍顿, 接着向左下方行笔写竖, 最后回笔作收如“口、日、月、白”等字二)竖折 先写竖,至转折处向左下稍顿,接着向左下方写竖,最后回笔作收如“山、断、函、田”等字三)撇折 先写短撇,至转折处,笔不离纸,稍顿,然后向左写横如“矣、去、会、层”等字四)斜折 先写斜撇,至收笔处,笔不离纸,接着向右下写长点(反捺) 如“女、好、如、委”等字病笔十六种1. 牛头像牛头状主要是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或是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太疾所致故在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之力根据字的大小适可而止,笔锋逆入回返时速度略快于提锋出笔2. 鼠尾常出现在撇画上,似老鼠的尾巴,样子不好看。
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 飘滑而去 毛笔在运行时有提无按, 不得撇画用笔要领所致 书写撇画应用笔沉着,向下的按力均匀,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自然,中锋用笔3. 扫帚指点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散乱的出锋像扫帚一样,故而得名如果经过藏锋回出,笔锋送到末端,提锋收笔,仍不能改变“扫帚”之状时,建议改换3欢迎下载精品文档毛笔4. 竹节点画似竹节状 这是因为对点画形质认识模糊, 用笔不当所致 经观察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够正确,笔锋转驻时太生硬,而中间运行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失态,盲生圭角 “竹节”在大多数楷书中系病笔,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应用5. 蜂腰这种病笔出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两头浑圆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 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不注意中锋运行,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故书写时,要提按平稳,用力匀称,出锋自然6. 鹤膝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性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称为“鹤膝”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要求在起笔或收笔,转折或横钩时,惯性不能过大,不能有太多的圆转与下按之力,驻笔、顿笔时笔锋动作不能过大。
保持原帖上的姿态,见好即收7. 钉头钉头与牛头不同,它宛如一颗钉子,头大身子小一般系指力失控,随心所欲而致这种情形应尽力避免8. 折木指笔画收笔处犹似折断的木头,参差不齐,圭角盲生, 完全违背了点画收笔的法度与要求,用笔时没有作回锋处理,只是轻提飘扫而书故书写时,要耐得住气,心思泰然,笔笔送到,该回锋时必定回锋,切不可偷工减料9. 柴担样子与蜂腰差不多, 但又不是 “蜂腰病”,确切地说是 “柴担”,或叫“扁担”两头粗中间细,所不同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现在横画因此,应逆入折锋, 往右运行, 以平横为主, 按力不要太下压, 根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 适可而为,不能过甚,收笔顿笔回锋,注意法度10. 锯齿锯齿病笔一般是使用偏锋不当而致,以撇画者居多稍不注意,其它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 它的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强调中锋用笔11. 尖棱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12. 发丝在点画繁多的结体中,容易出现此病其点画过于纤细,柔如发丝,运笔只提不按,缺乏力度与变化。
13. 垂尾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捺脚在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 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 在顿按提锋过程中, 上边保持平直, 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14. 耸肩: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