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

41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398785560
  • 上传时间:2023-04-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0.50KB
  • / 4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译文】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

      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译文】       看它看不见,就叫"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着,就叫"微"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浑融无名的元始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它本身渺渺茫茫,无以名状,不同于现实的具体存在这就叫做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不可归结于具体组分的显象,它是不确定性的表征。

      围绕着它团团转,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模样维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驾御现实的具体存在能懂得返本复初,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老子》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译文】       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

      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译文】    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们可以因此而观察它们的循环反复事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它们的根本归结到根本它们就显示出始终如一的清静,这就叫做恢复到“本来”    懂得恢复“本来”就叫做达成了生存的恒常,懂得达到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有明于道不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而胡作非为,就会充满凶险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就能雍容裕如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得到众人的拥戴就可以统摄全局,统摄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样,像天一样就可以进而像道一样,可以永久存在,终身没有危险《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       再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       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侮他       威信有所缺损,就会导致整个威信架构的倒塌,闲着点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办理妥当了,百姓们却说"我们是自然而然的"《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因为大道废弃了,  才提倡(有了)“仁义”   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