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教学课件.ppt

500页
  • 卖家[上传人]:des****85
  • 文档编号:330540304
  • 上传时间:2022-08-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58MB
  • / 50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第1页,共500页目录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第三章 角色游戏第四章 建构游戏第五章 表演游戏第七章 亲子游戏第六章 领域游戏第八章 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及改编第九章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第十章 儿童游戏评价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治疗第2页,共500页第一章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游戏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2.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和种类3.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发展过程4.了解影响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因素,知道如何更好地发挥游戏的作用技能目标 用科学的游戏理论分析学前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第3页,共500页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第4页,共500页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游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生活中都不乏游戏的存在学前儿童游戏一直是游戏研究的主要内容,吸引了包括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游戏的概念概括了游戏的本质,反映了人们对游戏的特点、结构和价值的认识,是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开端第5页,共500页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

      我国关于“游戏”一词有以下解释:游乐嬉戏、玩耍见之于韩非子难三中:“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指不郑重、不严肃郭沫若卓文君后记:“卓文君的私奔相如有许多的文人虽然也把它当成风流韵事,时常在文笔间卖弄风骚,但每每以游戏出之指娱乐活动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用诸乡党,用诸邦国在英文中,游戏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第6页,共500页游戏的特点是游戏本质属性的反映,了解游戏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游戏1、游戏具有愉悦性2、游戏具有主动性3、游戏具有虚构性4、游戏具有非功利性 第7页,共500页1 1、游戏具有愉悦性、游戏具有愉悦性 首先,游戏能够满足学前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所满足不了的愿望,能够适应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水平,因而能够使学前儿童感到满足和愉悦其次,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控制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满足最后,游戏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没有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感,使学前儿童感到轻松愉快。

      因此,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第8页,共500页2 2、游戏具有主动性、游戏具有主动性 首先,游戏是适应学前儿童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体力日趋健壮,骨骼和肌肉也变得逐渐结实,基本动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动作的精确性逐年提高因而,较之以前,学前儿童的独立活动能力更强,在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活动的需要和与人交往的需要因此,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其次,游戏也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来说,学前儿童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尚不健全,其认识具有形象性和情绪性因而学前儿童喜欢游戏,在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第9页,共500页3 3、游戏具有虚构性、游戏具有虚构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都受到历史、地理、习俗、文化和道德的影响,因为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给学前儿童提供了充分发展创造力的空间在游戏中,学前儿童往往不受实际环境的具体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通过想象,创造新情境,如把椅子当成汽车等,并根据游戏的需要,不断改变物品的用途所以,游戏具有虚构性。

      第10页,共500页4 4、游戏具有非功利性、游戏具有非功利性游戏不同于工作和学习,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所以游戏具有非功利性人在工作、学习和生产劳动中都有明确的目的,且有较为具体的操作规范,有为完成任务而克服的重重困难游戏则不同,没有外部强加的目的,没有为完成任务而产生的紧张感,游戏的目的就在于游戏过程本身所以,游戏具有非功利性第11页,共500页一)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 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最早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游戏理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水平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与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学前儿童在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会出现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游戏第12页,共500页1、感觉运动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组成,学前儿童只是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这种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第13页,共500页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在这种游戏中,学前儿童可以摆脱对当前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会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也可以满足学前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一般认为它具有了解学前儿童内心状态的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第14页,共500页3 3、结构性游戏、结构性游戏学前儿童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如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折纸、堆雪人、玩沙、玩泥等结构性游戏是我国幼儿园、托儿所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出现在前运算阶段,2岁发生,学前阶段随着年龄发展有增加的趋势35岁占学前儿童全部活动的40%,46岁占学前儿童全部活动的51%第15页,共500页4 4、规则游戏、规则游戏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游戏规则判胜负的竞争性游戏,包括智力性质的竞赛(如下棋、打牌)和运动技巧方面的游戏(如拔河、跳房子等)规则游戏多在四五岁以后开始萌芽,其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以后的具体运算阶段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在学前儿童初期就出现了,如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等第16页,共500页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帕登(Parten,1932)根据学前儿童(26岁)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将游戏分为六类行为: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2、袖手旁观的行为3、单独的游戏4、平行的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 第17页,共500页。

      三)我国幼儿园的分类在我国的幼儿园,通常采用下面的游戏分类方法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分为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长期以来受苏联游戏理论的影响,建立在长期学前儿童教育实践和经验之上的一种习惯性模式这种习惯性的分类方法,其根据有两个维度(两个层次)第18页,共500页资料贴吧自主性游戏 自主性游戏不是一种游戏的分类名称,而是伴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出现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学前儿童游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纷纷开展研究,探讨游戏的有关问题针对幼儿园游戏严重存在“导演式”(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只是被动的适应者)的教师“游戏学前儿童”的现象,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在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自主性游戏”等概念,并逐步在幼教界扩大影响自主性游戏是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前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学前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学前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第19页,共500页美国教育家黛安E帕普利在儿童世界中谈到:“儿童在游戏中成长他们学习如何使用肌肉;他们发展视觉与运动协调的能力;他们还发展控制自己身体的意识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他们发现世界是什么样,他们自己有事怎样的他们系的新的技能,了解运用这些技能的恰当场合他们尝试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儿童在游戏中重视现实生活,借以对付各种复杂、矛盾的感情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第20页,共500页1、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发展 游戏特别是户外体育游戏,能锻炼学前儿童的走、跑、条、钻爬、平衡、攀登、投掷等基本动作学前儿童在不断地跑跳和躲闪的过程中,四肢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而当他们玩搭积木、拼图等结构游戏时,就必须用手耐心的去操作物体,他们的手部小肌肉就得到了训练,手指活动也就变得越来越精确第21页,共500页2、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运动能力是指人体活动时,在中枢神经系统指导下和支配下的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应,是人体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人的与运动能力包括平衡能力、协调性、灵活性、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游戏能满足学前儿童生长对运动的需要,并促进七运动能力的发展、如攀爬、追逐、跳绳、滑滑梯、走平衡木等促进学前儿童大肌肉群的发育,使动作趋于协调;而折纸、捏泥人、插塑、穿珠等能锻炼他们的手部小肌肉群的能力,使动作趋于精细。

      而同时,各类游戏都能发展学前让他的速度、力量和能力第22页,共500页3、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 游戏尤其是专门的体育游戏为学前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提供了必要的运动机会,锻炼了学前儿童的身体,增强了学前儿童的体质黄世勋曾做过一个“关于体育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实验研究”,其研究方法是在实验班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加强体育锻炼,对比班按常规方法进行锻炼第23页,共500页认知是个体认识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几方面在游戏中,学前儿童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用过角色扮演、操作物品等活动,对周围环境的人和物进行感知、观察、分析、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前儿童不断接触、探索新的事物,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促进他们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感知觉、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第24页,共500页1、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知识的增长游戏为学前儿童获得这些经验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和可能首先,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往,获得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识,即社会经验其次,游戏游戏使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地探索各种玩具和材料,通过感官的感知(听、看、闻等)和肌肉的运动(拍、打、推、咬等)逐渐认识物体的性质、特征、用途等物理经验;同时通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比较,认识物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相关作用和因果关系,进而形成相应的数理逻辑经验。

      第25页,共500页2、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开端,是学前儿童认识外界事物、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源泉,其水平是衡量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游戏中,学前儿童尤其是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学前儿童,主要依赖感知觉来认识外界事物,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而游戏是学前期的主要活动,在活动中,学前儿童充满了积极主动性和兴趣,在一系列感知觉活动中不断认识事物,发展感知觉第26页,共500页3、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活动是学前儿童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学前额头借助物体通过假象进行装扮的游戏)的支柱在游戏中,学前儿童以物代物,甚至可以以一物代多物或者多物代一物;还可以以人代人,甚至一个人同时扮演多个人,这都有利于学前儿童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第27页,共500页4、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为保湿游戏的顺利开展,参与游戏的每一个学前儿童都必须积极思考,共同参与,以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第28页,共500页创造力是运用已知信息,创造出新思想、新事物的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