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塞小说道德内涵的辨证解读.docx
6页黑塞小说道德内涵的辨证解读 马江风(烟台大学人文学,山东烟台264005)Reference:黑塞是以个体心灵的卫护者著称的,他的创作生涯长达60多年因为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以及他本人不断吸收新的文化资源,其小说所体现出的对人性的道德内涵的理解不断深入,从对人性本善的盲目自信到辩证地看待人性的善恶两方面关系Keys:黑塞:道德内涵:发展变化I106 :A :1673-2111(2012)05-0167-02黑塞曾如是概括自己的作品:“我所有的作品都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或为了某种倾向而写的,但是如果现在让我回过头来找一个所有作品共同的意义的话,从卡门钦特到荒原狼再到约瑟夫·克乃西特,都可以解释为对个人人格和个体本身的捍卫①然而,我们对比黑塞不同时期的创作会发现,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界,黑塞前后期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人的道德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整体上呈现为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从对人性本善的盲目自信到辩证地看待人性的善恶两方面关系《彼得·卡门青》发表于1903年,《克诺尔普》虽然出版于1915年,但实际早在1914年之前就已经完成,这两部小说都表现出黑塞对人纯洁本性的信心。
一战”爆发后,这种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在他的作品中消失了,《德米安》写于1916年至1917年间,《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和《克莱因和瓦格纳》写于1919年这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陷入了痛苦的精神分裂中,表现出黑塞对人善良本性的深刻怀疑这种怀疑在1927年出版的《荒原狼》已经转变为肯定,黑塞不再象浪漫主义者那样将人看做天生完美的造物,而是辩证地理解人性中善与恶的关系在黑塞早期的作品中,作者将人的本性描绘为完全纯洁善良的,人的种种恶行则都是都是受了文明的教唆为了避免文明玷污纯洁的人性,人应该远离都市,回到纯朴的乡村生活中去小说《彼得·卡门青》中,彼得中学毕业后选择到大城市中读大学,他希望在文明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于是他主动结识众多的社会精英,参加沙龙舞会在这种生活中浸淫日久,他渐渐发现,都市生活尽管表面光鲜,但是骨子里却空虚鄙俗文学沙龙中的大多数人丝毫不懂艺术,他们对艺术的“热情”完全是虚荣心在作祟在城市文明的世界里,每天都在上演人的种种丑剧,很多青年艺术家起初鼓吹艺术操守,但隔不了多久便委身于贵妇或有权势的政客戒酒协会组织的街头游行中,打头的人竟喝的醉醺醺,丑态百出彼得惊异地发现自己也染上了不少文明社会的恶习,精神上日益浮躁空虚,言语变得十分刻薄,行为愈发粗鲁。
他开始有意躲避各种沙龙舞会,医生认为他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劝他多与人接触,然而,彼得却发现自己与乡村中的人们相处并不感到痛苦,而是轻松融洽的于是,他更频繁地到大自然中徒步旅行,感受到大自然净化心灵的神秘力量他在身残志坚的博比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他终于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与现实的功业成就无关,重要的是守护住与生俱来的善良本质博比死后,彼得彻底抛弃原有的文明生活,回到落后纯朴的家乡,过上平和自然的生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黑塞见证了人们的集体癫狂,混乱现实中涌现出来的人性的“恶”动摇了黑塞此前对人性的纯洁性的信心一战”之后,黑塞作品所体现出对人的道德本质的理解[来自Www.L]有了巨大转变,黑塞开始有意识地描写、分析人性中“恶”的部分小说《德米安》写于1916年至1917年间,当时的欧洲战事正酣小说中,儿时的辛克莱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来自于对“另一世界”的朦胧认识他认识到存在两个世界:父母关爱的家庭生活,镇政府、教堂和学校所在的宽阔街道组成光明世界:爱讲鬼怪故事的女仆住的黑暗厨房,醉鬼游荡的、[来自WwW.lw5u.Com]肮脏窄小的贫民窟组成黑暗世界在辛克莱的幼小心灵中,光明世界虽然安全,却远不如黑暗世界具有吸引力,黑暗世界就像伊甸园中的“禁果”那样,引得辛克莱忍不住去品尝。
我有时甚至更喜欢生活在犯禁忌的世界里,而返回光明世界一一不管是怎样必要,怎样好一一往往就像回到美丽不足,无聊单调有余的世界”辛克莱知道自己是光明世界的孩子,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位绅士,但是,他却对同伴吹嘘自己的种种英雄恶行,他将听来的强盗事迹安到自己身上如果说,儿时的辛克莱作“恶”乃是由于缺乏对黑暗世界危险性的认知,那么,长大后的他作“恶”则是自觉的,“当时曾经是弗兰茨·克罗默身上的东西,如今潜藏到了我自己身上,‘另一个世界’也因而从外部重新获得了支配我的力量这部小说所体现出的对人道德内涵的认识显然比之前的作品进步了许多,作者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是完全善良的,他描写人的“恶”,将恶看做是人的生命意志受压抑的结果《克莱因与瓦格纳》写于“一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主人公克莱因之所以犯罪,也是因为他的个人意志被压抑太深,克莱因冒险伪造支票,诈取巨款后独自出逃境外,终于从被压抑处境中解脱,但解放后的自我该走向何处,克莱因抛弃妻儿出逃境外,就是为了找回真正的自我,但最后却因找不到重新生活的方向而自杀,小说对被逼作恶的人表达了同情,同时又用死亡结局否定了克莱因的选择1927年小说《荒原狼》的出现,展现出黑塞对人的道德内涵的深刻全面的认识。
主人公哈里完全失去了对人的纯洁本性的盲目乐观,他已经认识到,人永远是一种未实现的可能|生哈里认识到人性的两面,他将之简单定义为“人性”和“狼性”,他明白人不可能真正“回归自然”,退变会狼,人一旦偷吃了知识的禁果,就永远离开了上帝的伊甸园他依据“人性”和“狼性”的关系将人划成三类绝大多数人属于“市民”,在这类人身上,人性和狼性达到一种和解、折中,“市民”一方面避免了分裂的痛苦,获得了安全和满足一方面又因此丧失了那种走极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所具有的紧张和强度哈里不属于这一类人,他自称“荒原狼”,在他身上,绝大多数时间内,人性和狼性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因而饱受心灵分裂之苦这类人不能忍受第一类人的“中庸”,他们期望有一天能飞升为第三类人,如莫扎特那样的“不朽者”哈里认为“不朽者”代表着人的完美境界,他们的生命完全由高尚的精神统治着,没有丝毫粗鄙的享受欲哈里预感到自己不可能飞升入不朽者的队伍,便想用死亡来解脱赫尔米娜及其密友玛丽亚、帕勃罗用可卡因、性爱、交际舞让萎靡的哈里饱尝感官之乐这使哈里对感官愉悦的看法有了些转变,他也肯定感官之乐是实实在在的,然而,他仍然认为这种欢乐低于精神愉悦,因为前者总是暂时的,还会诱使人作恶,只有精神愉悦才是永恒的。
所以,哈里依旧打算为精神徇身,通过死亡摆脱狼性经历了魔剧院中的几个场景,哈里理解了“不朽者”的真正含义,自己之前的错误在于没有看清人性和狼性的辩证关系他只看到狼性所引发的种种人类苦难,却忽视了正是这些苦难的存在,赋予人们克服狼性,不断完善的动力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克服狼性的不朽者,不朽者的荣誉在于他们对狼性的不懈斗争,从这一点看来,每一个忍受苦难,有着向善之心的人都走在通向不朽的道路上如果人本身完美无瑕,那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这样看来,正是狼性赋予人生活的意义我们将《荒原狼》与之前的《德米安》、《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克莱因和瓦格纳》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前三部作品中对人本性是否包含“恶”的怀疑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确认,但是《荒原狼》中的哈里却走出了绝望的泥潭前三部作品消极悲观的基调在这里已经转变为积极乐观实际上,1927年的德国现实并不比“一战”时好多少,甚至可以说更坏原因在于,“一战”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间的利益冲突,德国在战场上被打败这一屈辱事实反而更激发了德国民族主义情绪,德国民众普遍对不公正的《凡尔赛和约》耿耿于怀,沙文主义甚嚣尘上,战火的重燃已经可以预见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黑塞的思想能从消极走向积极,除了由于黑塞性格坚强以外,还得益于他所接触吸收的印度文化。
印度教的核心“梵我一如”理论,主张人通过自省通达自我与宇宙精神融合一体的境界,而宇宙精神(梵)当然是善的黑塞非常重视这种理论,他没有将罪责归于现实和他人,而是号召每个人自我反省,“每个人何时何地都能重又纯洁无邪,只要他认识自己的苦恼和罪过……我看,不需要很久,我就会被迫去探寻造成自己苦恼的罪过,并非从外面,而是从自身内部去探寻认识自我是为了实现自我,黑塞的理想就净化自己,让精神统治生命,通过与宇宙秩序相一致达到个人精神的永恒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