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朝阳区志第九编工业.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26974884
  • 上传时间:2018-01-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0.50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朝阳区志第九编工业第九编工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官督商办孙河自来水厂为辖域早期工业20 世纪 30 年代,一些小砖瓦窑以产品优质在北平著名,统称“东窑” ,其他手工业也先后出现1938 年,日商在九龙山地区强占土地,先后建若干株式会社,生产矿山、铁路器材和家具,还有纸张、酱油、啤酒、香烟等1945 年起,国民党政府统管,工业萧条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扶持私营企业,大力组织个体手工业合作社,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50 年代,中央有关部、北京市先后在辖域农村征地投资建纺织、电子、化工、机械 4 个工业区1956 年 1 月,东郊区有手工业合作社 22 个,手工业生产小组 5 个,共有社员 895 人,年产值 5883 万元同时,兴建小厂为国营大厂搞协作、加工生产1958 年,北京市属 27 个中型工厂业务领导关系下放到区,当时区属工厂 10 个,街道集体所有制工厂 79 个,职工总数 782 万人,年产值 1489 亿元60 年代建成汽车制造一条街,其他门类工业也纷纷在辖域建厂落户1959—1961 年,贯彻北京市调整工业归口管理指示,将原下放到区的 26 家收归市属有关局领导,1964 年,区属 10 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归市手工业管理局管理。

      1970 年,区陆续兴建一批小型工厂,直属工业、街道工业、乡村工业再度兴起,同时街道工业向直属企业转化1978 年,区直工业 46 家上交市归口管理,区属工业经济一度萎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属工业迅速发展到 1995 年,驻区中央(部)属工业企业 155 家,市属工业企业 586 家,共 741 家,行业 20 多大类,职工318 万人,工业总产值 24788 亿元,年利税总额 371 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 130 家,占总厂数 175% ,职工 2476 万人,占职工总人数 779% ,工业总产值 2035 亿元,占总产值 821% ,年利税 288 亿元,占利税总额 776% 中央(部) 、市属工业企业建成与投产,带动了区属工业兴办与发展至 1995 年底,区管工业 1865 家,其中区直属工业 29家,街道工业 237 家,乡村工业 1332 家,部门工业 267 家区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含民政工业)4875 亿元,销售收入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 135 家,在亿元以上的企业 4家乡村工业占有重要地位,与全区工业统计比例关系是:工厂户数占 716% ;职工人数占 751% ;固定资产原值占 719% ;工业总产值占 788% ;销售收入占 767% ;工业利润占 877% 。

      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企业均系乡办企业私营工业发展到 403 家,其中年销售收入 1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22 家第一章中央市属工业[1]第一节新兴工业小区纺织工业区1950 年 10 月,原在辽宁省的光华纺织厂迁往天津,不久与北京永茂实业公司协议,设备转运北京,双方合营12 月 19 日,成立北京光华纺织厂筹备处1951 年 2 月建光华一厂后清河制呢厂棉织部、市妇联领导的妇女棉织厂组建光华二厂,新生染织厂改建为光华三厂4 月,在苗家地(现关东店南)破土动工建新厂9 月,一期工程织布车间等设施 9700 多平方米建成11 月,市政府筹建北京人民针织厂和北京棉纺织厂1952 年 10 月,光华一、二、三厂及新京织布厂、交通织布厂等迁入苗家地新厂,共有织布机 384 台,全部投入生产,日产量 1000 匹,定名北京光华纺织厂1953 年 1 月,棉纺织厂筹建工作划归纺织工业部直接领导,改称北京第一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一厂)筹建处4 月,位于十里堡、占地 2934万平方米的京棉一厂破土动工7 月,位于朝阳门外小庄、占地 62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4 万平方米的人民针织厂建成投产该厂有汤姆金机 24 台、台麦鲁机 6 台、大小罗纹机 25 台、司姆司机 24 台。

      11 月,筹建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二厂) 1954 年 3 月,位于八里庄、占地 378 万平方米的京棉二厂破土动工9 月,筹建北京第三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三厂) 投资 4085 万元、建筑面积 896 万平方米的京棉一厂建成投产纺纱设备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有纱锭 51632 枚,织布机 1152 台,职工 2616 人同年,光华纺织厂染布车间建成,更名北京机织印染厂1955 年 9 月,投资 5398 万元、建筑面积 1843万平方米的京棉二厂建成投产该厂有纱锭 95760 枚,织布机 2436 台,职工 5673 人1957年 5 月,位于慈云寺、占地 4649 万平方米、投资 3593 万元的京棉三厂建成投产部分超大牵伸设备从日本进口,有纱锭 86984 枚,织布机 3696 台,职工 3949 人1958 年 5 月,筹建北京印染厂,选址在京棉一厂、二厂之间,占地 1945 万平方米9 月,京棉一、二、三厂划回北京市管理同年,京棉一、二、三厂机修车间和北京印刷机修配厂在十里堡合并成规模较大的北京第一纺织机械配件厂(后取消配件二字) ,占地 32 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各类织机及配件。

      1959 年 10 月,印染厂土建工程施工,后因国民经济困难压缩基本建设,工程两次下马1960 年,印染厂开始以印花机为主的单机生产,以生产养基建是年,原棉资源紧张,棉纺厂停产京棉三厂试制人造棉织物,经过反复试验生产出合格产品,第二年大批量投入生产,两年后产量 2948 万米,占全厂总产量一半以上,出口合格率 90%以上1961 年,机织印染厂改名光华染织厂京棉二厂与光华染织厂共同试制成功细支高密织物40×40 绿牡丹漂白府绸,成批出口1962 年下半年,京棉一厂试制成功棉涤纶产品,翌年与北京印染厂生产的漂白棉涤纶成批出口1964 年,印染厂恢复建设,第二年建成投产1965 年 3 月,以人民针织厂为主体,成立北京针织总厂70 年代,京棉一厂批量生产包芯纱布制成手帕、装饰布、花布等在市场上风靡一时京棉二厂开发涤棉混纺品种,新建精梳车间生产中厚府绸、纱卡和半线卡,产量逐年递增仍供不应求京棉三厂以扩大宽幅纯棉出口布与开发中长纤维产品为龙头,自行设计改造织布机,新增中长纺细纱机,相应改造前纺设备1983 年,京棉一厂通过技术改造新增氨纶包芯纱、包覆线生产线,从意大利进口包覆机,可生产棉、涤纶、棉纶包芯纱及氨纶、棉纶包覆纱,年产能力 80—100 吨。

      1984 年,京棉二厂有纱锭 160084 枚、精梳机 11 套、线锭 27200 枚、44—75 寸布机 2850 台,生产规模居全国之冠北京印染厂自行设计“大竹叶”涤棉宽幅印花窗帘布投放市场引起抢购风潮,创年产 800 万米记录随后推出室内装饰布、超抗菌布、阻燃布、夜光布、香味布、纯棉女士呢系列等多种产品1985 年,京棉一厂珍珠牌 10×2/195 (58/2×30)涤棉精梳卡、京棉二厂铜亭牌 146 号纯棉精梳纱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京棉三厂推行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适应买方需要开拓自身发展道路,到 1986 年,总产值 177154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 729431 万元1989 年,北京印染厂冰山牌浅色涤棉细布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2 年 8 月,北京印染厂同香港宝新布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京港物业发展有限公司1993 年 9 月,京港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物业项目城市广场奠基,900 多名职工进入合资企业,印染厂不复存在同年,京棉二厂与香港华润纺织品有限公司及国内 4 个单位合资办 2 万锭规模的京华纺织有限公司,实行群体承包,发展多种经营1991—1993 年,京棉三厂大规模实施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年产棉纱 2000 吨、棉布 7000 余万米,出口棉布占产量 80%,出口销售额 2 亿元。

      1995 年,京棉一厂景山牌棉纱、灯笼牌氨纶纱和珍珠牌坯布跻身国际纺织市场并处于先进水平年底,京棉一、二、三厂产值(不变价)分别为 20904万元、330063 万元、557403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为 33622 万元、523754 万元、4064605 万元电子工业区 1951 年 10 月 29 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建立真空管厂(后定名北京电子管厂,即 774 厂)和无线电零件厂(后定名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即 718 厂) 1952 年,决定在酒仙桥征地建电子工业区1954 年 4 月,由苏联援建,占地 59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82 万平方米的真空管厂破土动工9 月,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援建,占地 50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498 万平方米的无线电零件厂破土动工1955 年 5 月,苏联援建,占地114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8165 平方米的北京有线电厂(即 738 厂)破土动工1956 年9 月,真空管厂竣工,主要产品真空电子器件和半导体器件10 月,投资 2966 万元筹建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12 月,无线电零件厂竣工,主要产品电容器、电阻、电表、扬声器等电子元件。

      1957 年 9 月,北京有线电厂建成投产,生产自动交换机和电子计算机真空管厂、无线电零件厂、有线电厂总投资 26 亿元,是“一五”时期全国电子工业总投资的 472% 同年,始建投资 4076 万元的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1958 年 9 月,北京晨星无线电器材厂建成投产,占地 2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883 平方米,主要产品石英谐振器1959 年,北京电子管厂总机械科改建为无线电专用设备制造分厂年底,晨光无线电器材厂并入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1964 年 4 月,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建制撤销,下属分厂分别成立第一无线电器材厂(797 厂,主要产品电声器材及电子仪器) 、第二无线电器材厂(沿用 718 代号,主要产品阻容元件) 、第三无线电器材厂(798 厂,主要产品陶瓷元器件、磁性元件、微波器件等) 、无线电工具设备厂(706 厂,主要产品工模夹具和无线电专用设备) 、无线电动力厂(751 厂,负责无线电厂动力供应) 、晨星无线电器材厂(707 厂,主要产品压电晶体元器件)和物资系统 802 库、京东二处1965 年 6 月,北京电子管厂调整为774 厂、775 厂和建中机器厂(700 厂)和京东物资供应、京东物资管理二处。

      同年,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通过验收1966 年,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建成1970 年,774 厂与 775 厂合并称 774 厂10 月,占地 9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86 万平方米的北京东光电工厂(878 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系列 TTU 电路、CMOS 钟表电路及 A/D 转换电路1989 年 7月,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建成投产,生产 21 型和 19 型彩色显像管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 年后,北京有线电厂在酒仙桥先后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资建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与日本松下电工株式会社合资建北京松下控制装备有限公司,与瑞典爱立信公司合资建北京爱立信系统有限公司北京电子管厂组建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设 7个中外合资、合营有限公司1993 年,市政府批准在酒仙桥地区建集科工贸一体、多功能、多产业综合性工业区,称北京电子城1995 年底,合资企业达 13 家化学工业区 1954 年 5 月,地处北京西郊的北京新华试剂研究所在九龙山建蒸馏和松节油 2个车间作为分厂,1955 年 8 月建成,1956 年改称北京化学试剂厂,生产试剂 900 个品种,年产超千吨1956 年 3 月,纺织工业部筹建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工程总投资 1369 万元。

      1958 年 4 月,化学工业部在北京兴建氮肥试验厂,开发、推广碳酸氢铵碳化法新工艺,一期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