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docx
4页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 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 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且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 法,使学生既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 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 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课堂教 学效果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的策略:一、抓住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连接点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 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的利用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如果选取一些贴近 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作为情境素材,顺着经验引发问题,学生一方面很 乐意接受这些信息,另一方面生活经验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1)已有经验横向延伸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学生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经验和认知,形成对问 题的解释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动力,借助它,在原有经验上迁延出新问 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去探究 、发现。
如“小数的意义”教学中,学生在平时生 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用小数表示的例子——价格、质量、长度等,因此,可以把它 们与“小数的意义”放在一条线上进行迁延,引导学生去探究请看以下案例: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某超市的外景、内景然后用特写显示文具与橡皮的标签{文具盒5.20元,橡皮0.80元}师:这标签上是什么?生:是价格生:5.20元是5元2角,0.80元是8角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生:我在菜场的电子秤上见到2.2千克,就是2千克20克生:我在公共汽车的门上见到1.2米,就是1米20厘米师:0.6表示什么呢……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小数的一些表现形式——价格、质量、长度已有了初 步的认识当把它们作为认知的基础有意识地向小数意义迁延时,学生原有的认知 结构就缺乏了,迫切想要弄清楚“小数”在其他领域所表示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 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2)已有经验纵向对比由于以往的学习生活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经 验,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原有的 学习体验可以为继续学习起着引领作用如果遇到的问题与某个背景知识有相似之 处,学生就会依照过去的学习经验去主动解决问题。
如“分数除法”教学中,由于 “分数乘、除法”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具备了可比性,于是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先出示一组分数乘法算式:① 310X 15=(350)② 56X13=(518)③ 23X45=(815)学生很快发现括号内的结果就是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接着教师又 出示一组分数除法算式:① 350^310=(15)② 518^56=(13)③ 815^23=(45)部分学生从乘除法关系中得出了括号内的结果,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数 除法可以怎样计算学生马上发现:分子、分母可以分别相除教师又出示 314^57=(),学生发现刚才的方法不行了抓住这个时机,教师让学生思考 “能不能通过数的转化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先利用乘除法的联系很快发现:分数除法可以用分子、 分母分别相除,但这仅是一种特例,随着新问题的出现,他们马上发现刚才的方法 不完备,必须寻找普遍使用的方法,于是各种尝试就自发地出现了二、利用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冲突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积极、主动的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识最 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对新知识加以“固定”或“归属”,从而促使原有 认知结构不断的拓展和整合。
但是当学生无法从新、旧知识中找出联系点,或者无 法确信自己建构的知识是否正确,于是就会强烈的意识到旧方法、旧知识已不适合 解决新问题,这种“不成功感”会促使他们产生探究新方法的欲望1)新、旧方法的冲突在学习新方法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会以原有的 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由于新旧方法在结构或 应用范围上存在着差别,当新的信息进入后,就会引起新信息与旧经验间的冲突, 导致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去建立新的平衡,使方法的科学性得以提 升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只能是个体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推动下进行的自主 构建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就是充分利用这个特性来创设情境的:师: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生:可以数格子生:可以摆小正方形师:要知道操场面积,用这些方法怎么样?生:操场太大,这些方法使用起来太麻烦师:要知道池塘水面面积,用这个方法又怎么样? 生:水面无法摆、小正方形师:那该怎么办?生:可以用算的方法生:我知道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在这案例中,学生试图用数格子、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出操场、水面面积, 却发现这两种方法是不实用,学生需要重新去审视自己认知结构的合理性,需要对 方法进行更新,使方法的科学性实现质的提升。
2)新、旧知识的冲突通过构建,学生的知识不断深化、突破和超越,这 意味着会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带来突变,让看似对立的系统走向统一原有系统的惯 性作用也只有通过一系利争议性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系统的自我反思, 发现它在新环境下的缺陷与不合理,唤起更新知识系统的愿望如“平均数”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课始进行“拍球”比赛,要求:第一组派5个人,第二组派4个人,每人轮流拍球,在规定时间内计算总数比输赢,第一轮比赛结束,根据结果宣布总数多者获胜这时比不公平,教师就让学生思考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怎样比才公平从而使学生引发出需要研究“平均数”这个新的评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