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评剧由来及发展.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07491303
  • 上传时间:2023-04-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7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评剧的由来及发展摘要:评剧,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 仅次于京剧评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要知道它的形成、 发展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希望我们可以树立起保护评剧,保护中国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评剧、雏形、发展、成兆才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评剧便在其中,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近百年来曾被几代人视为低 级、简单落后的传统评剧瞬间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贯穿于创 作、表演和传承之中,蕴含在艺术发展全过程中的口头传统,是评剧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显著特征,同时又是它在艺术上民间性的充分体现评剧,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 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 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 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 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1]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 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 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 欢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 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 行于华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 “北京蹦蹦”, 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 具风格辛亥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 绝迹评剧的奠基人是河北唐山的成兆才,成兆才的艺术生涯是多舛的在 艺术实践中,成兆才深感对口莲花落节目单调,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 和演员的艺术水平发挥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他开始编写《乌龙院》 等拆出剧本,作品多为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本,从此开始他的创作生 涯他编写的剧目,表现了清末农村生活的某些侧面,反映了农民中间朴 素的道德观念和对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向往,因而受到农村观众的欢 迎清宣统元年(1909)正月,莲花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冀东农村在滦县东吴 家坨,成兆才等人第一次亮台演出,节目有《告金扇》、《刘伶醉酒》、《老妈 开嗙》等。

      他们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演出五天五夜,台前人山人海,万头攒 动,压肩叠背随即,京东庆春班成立,成兆才成为编剧、演员该班由滦县进 入永平府(今河北卢龙),由于当地官府多次下令禁止莲花落演出,为混过官府 耳目,遂取名为“平腔梆子戏”成兆才走红的时代,正是军阀混战、百姓苦难深重之时他同情人民的疾苦, 不满社会的腐败,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的剧本,如《杨三姐告状》、《枪毙驼 龙》、《黑猫告状》等,其中偶尔写古装戏其作品多是描写一般市民的生活, 下层贫民的形象也常出现于舞台上他的剧本是反映旧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1922 年,年仅 24岁的月明珠由于过渡劳累病逝于沈阳成兆才一手培养出 来的一颗明珠殒落它乡,成兆才和全体演员怀着无法抑止的悲痛心情扶棂回乡, 接着,成兆才举用他培养多年的金开芳领衔主演,使一度解散的警世戏社头班重 整旗鼓,于 1923 年返回唐山,又进入天津演出在天津,经吕海环建议,改“平 腔梆子戏”为评戏,取“评古论今”之意评戏之名由此而来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评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近四百个剧种之一,已有百余年发展史评剧的发源, 也是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是属于北方地区的剧种。

      它是在蹦蹦戏,大口落子基础 上,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许多长处逐渐完善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诞生至今, 以极强的生命力很快在华北、东北等地的城市、农村、工矿迅速扩展开来,并形 成剧目繁多,流派纷呈,艺术人才层出不穷的辉煌局面,成为仅次于国粹京剧的 大剧种评剧以平民化、大众化飞通俗流畅的艺术风格极易传播赤峰地区从民国初 期,就已有了京剧、梆子和评剧,那时戏班的演出形式经常是三合水,或叫三大 块(即把京剧、河北梆子和评剧三个剧种结合在一个团体中演出)百姓们特别钟 爱评剧艺术,使评剧成为单独的艺术表演团体,与京剧、梆子分离开来,并逐步 加以发展,成为一发而不可收,最具影响力的剧种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 行很广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 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 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 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 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 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 剧大体相同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 的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 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 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 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 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过去为旦腔专用,后来逐 步发展为旦、生共用慢板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每句又可 分为三个小分句,其特点是多从头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 加以衔接反调慢板,是在正调慢板基础上,利用转调手法发展而成,旋律性和 抒情性均较强,常用来表观悲伤、哀怨的情绪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既可抒情,亦 可叙事,各个行当均可应用又可分为小生二六与原板二六两种形式小 生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六小节,每句常由两个分句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 腔。

      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四小节,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当有时 兼用垛板,一板一眼,旦腔应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感较强,常为板起板 落,速度变化较大,又分快、慢两种:慢垛板擅长叙事,快垛板擅长抒情, 特别是表现激动的情绪流水板,有板无眼,生、旦共用,其待点是唱词与旋律结合密切,口 语化,但旋律性不强散板,无板无眼,节奏较自由,旋律扩展与缩减的 变化较大,由于伴奏上的区别,又可分紧打慢唱,慢打紧唱等形式尖板,无板无眼,系从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来的,起始过门与锣鼓仍 与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除了这些基本板式外,建国后还发展了许多新 的板式,从而丰富了唱腔的表观力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 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 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和韩少云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 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 斗古城》;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疙瘩屯》《黑头与四大名旦》《贫 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评剧,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剧种之一在商品大潮和现代艺术传媒高度发达的 影响下,戏曲艺术中的许多剧种出现了危机,无不在一种艰难困境里求生存与 其他姐妹剧种相比,评剧在唐山风景独好目前,唐山市、县(区)共 有评剧演出团体 10余个,它们活跃在滦河两岸的 冀东大地上其中除少数靠政府拨款外,大部分自收自支平均每个团每年演出 300 场,收入约 60 万元,观众人数达80 余万剧团常年演出,维持了剧种生存 同时,也满足了广大观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剧团除了常年演出传统戏以外,还坚持排演新剧目如滦南成兆才评剧团创 作演出了现代戏《冤家-亲家》《哑女》,丰润区评剧团创作演出了《班魂》《曹 雪芹》等等,在演出中受到了观众欢迎,并在省戏剧节和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荣 获大奖近年来,迁安市诞生了两个民营评剧团,即迁安市百花评剧团和迁安市 洪影评剧艺术团,剧团从成立伊始充满了活力,他们每年分别演出 400 多场, 收入近百万元,还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刘胡兰》《戚继光》,为剧团的体制改革 闯出了一条新路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演出体制在唐山活跃着许多业余评剧团,如唐山市退管会银凤评剧团、开滦矿评剧团 等等,它们常年坚持排练演出。

      在农村,逢年过节临时组建剧团,如遵化市杨店 子乡水峪村农民自己写剧本自己排演了反映农村生活的现代戏《三间大瓦房》, 受到了当地农民欢迎评剧不但受到冀东一带农民喜爱,唐山市民也对它情有独 钟每当市评剧团演出,剧场观众均在八成左右,只要一演出《杨三姐告状》《花 为媒》《秦香莲》等经典剧目,场场爆满在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中国评剧院带 来了《杨三姐告状》怍为展演剧目观众热情高涨,演出前一张票竟到几百元 唐山人对评剧艺术的深情,其他地区的观众无法相比唐山各级政府为了扶持家 乡戏——评剧,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推出 了一批优秀的剧目以及优秀表演艺术家评剧与各兄弟剧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 使命目前,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唐山各评剧团体的弊端也日渐突 出现在各评剧团每年演出的场次在农村占 70%,平均年龄 40 岁以上的观众占 80%存在的问题是:每个剧团演出的剧目大致相同且创作新排的剧目艺术水平 不高,在观赏性上,很难与传统经典剧目相 抗衡某些剧团在农村演出,只顾 场次,不求艺术质量,台上演员不知道下面该念什么,台下观众来提醒他,个别 演员把别人的唱腔唱到了自己的头上。

      这样的演出观众怎么会满意呢? 唐山作为 评剧的摇篮,曾经培养了月明珠、韩少云、花淑兰、洪影等一大批著名表演艺术 家,他们为评剧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们年轻从业人员的学习楷模我 们今天的评剧演职人员,急需要普遍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增强事业心,兢兢业 业献身评剧艺术经济收入、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农民,迫切要求看高水平 的戏,看货真价实的评剧艺术家的表演 剧团需要勇于革新的表演艺术家同 样需要高水平的编导、音乐唱腔设计目前,各剧团基 本上没设这方面的专职 人员,大部分由演员和乐队伴奏员兼任为了摆脱逐渐走入困境的评剧艺 术 业内人士无不呼吁创“精品” 再造评剧辉煌在唐山有一个偌大的观众群他们把欣赏评剧当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 分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演戏看戏情感交流的通道 人们从台上懂得了善恶美丑的道德标准,感受到人世间的喜乐悲欢,那优美的声 腔艺术让他们得到了精神陶冶先辈创造了评剧,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 财富我们后辈人身体中流的是与先辈们同样的血,乡情乡韵割不断,人民群众需 要这门艺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