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专题解读)-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公开课.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73397155
  • 上传时间:2024-08-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67.2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1.4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一、课标内容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二、专题解读二、专题解读纵观中国古代史部分两条并行发展的线索: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本阶段在这两条线索中,都处于重要演变和发展演变和发展时期:其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从民族分裂、冲突中逐渐走向秦汉以来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是民族交融中带来“制度变化与创新、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的封建社会发展繁荣阶段从本专题内容看,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政权更迭是基本的时空线索, 梳理时空的顺序,是本专题解读的基础基于本阶段时空演进的线索,围绕本专题主题“民族交融”和“大一统”也有两条线索的发展从民族交融线索看,各民族从分裂、冲突中加强相互交流、双向的学习,逐渐实现“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本阶段的分裂、冲突线有:如三国至南北朝期间,唐后期至五代十国期间的各民族政权的长年割据混战, 典型如淝水之战、 安史之乱等代表史实。

      本阶段民族关系缓和并在交流学习中实现民族交融的有: 西晋末年以来战乱中的西、 北少数民族内迁, 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方民族在学习吸收北方新进生产技术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南北民族在经济上“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掀起北方民族的汉化运动,北方民族向中原汉族学习相对先进、成熟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体现了南北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多元深入的“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从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发展看,隋唐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大一统”的发展, 在相互借鉴实现了制度的发展创新, 文化的融合繁荣, 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体现于隋朝在结束分裂后,通过“广设仓库、兴建洛阳、修大运河”等实现经济上的南北交流和国家统一;唐朝前期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盛世繁 2荣局面, 既是大一统的发展推动也是长期民族交融的结果 三国至隋唐的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包括选官制、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等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创新,体现于包括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文艺科技繁荣、中外文化交流等文化的发展繁荣本专题即是在政权更迭的时空顺序上,以“民族交融”和封建社会“大一统”两线并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重要概念三、重要概念根据课标内容及专题逻辑,提炼该专题的重要概念有:大一统、中华民族、民族交融、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大一统大一统:“大一统”的一词最早见于《春秋·隐公元年》公羊传的注释,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是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解释王朝建立的理论基础随着秦汉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民族和国家被视为整体, “大一统” 思想逐渐引申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统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政治文化共同体,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也就是西方构建民族国家时期形成的现代民族( nation) ,如法兰西民族,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即是这一层次上的概念;另一含义指社会文化共同体,如中华民族中的汉族、蒙古族等,即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1本专题涉及历史上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等1李龙海.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辩证[J]. 贵州民族研究,2005( 1) . 3同“中华民族”民族交融民族交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 “民族交融”不同于“民族同化”、 “民族融合” ,有特定的含义民族同化,不论自然同化还是强制同化,其结果都是某个民族的消失,另一个民族族体规模的增大。

      民族融合,在过程阶段仍然会产生新的族体规模更大的民族,结果意义上民族特性会消失,民族会消亡而民族交融,仅指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性增多的过程,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运动形式其所指的民族现象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起源于汉末,兴盛于两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主要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品评人才的官职大中正一人, 各郡则另设大中正官推举的小中正官, 所推举的大小中正必均为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中正官的主要职责是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最后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中正评议结果呈交吏部,吏部依此作为选官的根据,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依然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但使官吏选拔有了客观标准,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两晋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南北朝时最终沦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制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终被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 始于隋朝。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分科举人”,故称科举它的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即以应策取士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 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之久,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内容是: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 称做租; 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 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 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2杨须爱.“民族交融”释义辨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0):56. 4役,这称做庸,“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租庸调的制定和实施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被破坏,租庸调法则会随之失败四、四、专题示例专题示例本专题内容主要立足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时空线索是专题推进的基本脉络故设计可从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出发,从黑格尔自然辩证法论述时间和空间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自然时空”,到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基于社会因素对事件的因果判断的“社会时空”,到基于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进行辩证分析构建历史意义的“意义时空”3,三个时空循序渐进推进内容的解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从“时序—政权更迭”和“空间—疆域变迁”等自然时空....入手落实“时空观念”在分析“疆域交错变迁”和“政权频繁更迭”的社会动因,可从“时空观念”的“社会..时空..”出发落实“历史解释”。

      在解读、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趋势: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中新发展,从表及里落实“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综合论证“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的阶段特征,可从“时空观念”的“意义..时空..”出发落实“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五、推荐阅读资料五、推荐阅读资料[1]葛剑雄.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2]张国刚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吕思勉.中国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5.[5]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集[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6]王晓菲.选择教育的理念和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2): 4-5.3席长华.“时空观念”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理路[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36. 5[7]席长华.“时空观念”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理路[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