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doc
7页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 摘要:本文根据汶川震后心理援助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提出灾后心理援助应当从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时间维度)和灾难中心、周边地区、非灾区(空间维度)构建工作框架,针对重灾区的应激阶段、灾难周边地区的应激阶段、非灾区的应激阶段、重灾区的冲击阶段、灾难周边地区的冲击阶段,灾区的重建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援助总目标是通过在灾区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期机制,降低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程度,激发内在潜能,增进面对灾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其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个体顺利完成心理重建此外,对心理援助工作的原则、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心理援助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援助;组织;实施 分类号:B849;R395 1 引言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我国近几十年最为严重的自然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极其痛苦的创伤性体验灾后的家园重建较易实现,而心理重建很难,持续时间也更长因此,在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明确规定,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据估计,大地震发生后两周内,以心理援助名义参加抗震救灾的人数达3000多人,但由于很多志愿者是自发前往灾区,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而且很多心理援助志愿者并不具备专业技术和经验,不仅无法提供援助,甚至导致灾民受到二次创伤广受媒体关注的北川中学,由于前往提供心理援助的队伍太多,且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不得不“闭门谢援助”相反,更多真正需要心理援助的群体和个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有鉴于此,我国许多心理学专业机构强烈呼吁,要建立起统一的心理援助管理体系5月下旬,中科院心理所联合四川省科技厅,邀请全国各地前往灾区实施心理援助的30余位知名专家召开了抗震救灾心理援助专家咨询会,启动了“安置安心”行动,开始组织和管理灾区的心理救援行动但是,虽然政府部门有意牵头,由于国家应急预案体系没有对心理援助进行立法或规章制度上的指导与约束,各地心理援助机构缺乏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时提供心理援助的组织和管理上的经验,震后心理援助工作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自行组织和实施的状态 灾后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很多自然灾害多发国家都为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法令,将心理援助机构列为灾后的政府援助的常备组织,制定了非常具体的自然灾害应急计划,作为灾害应急管理的具体指导纲领(张侃,2008)。
通过对国外心理援助相关资料的分析,结合中科院心理所在汶川大地震后第三天进入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并一直持续至今所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我们对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的工作框架、理论基础、目标和原则、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藉此呼吁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2 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的二维工作框架 2.1 灾后心理援助的应激阶段、冲击阶段和重建阶段 经历重大自然灾难或突发危机事件时,个体往往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应激状态下,个体可能会有反应异常、需求倾向异常、情绪异常、认知异常、行为异常、生理反应异常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表现地震灾害中的亲友死亡、社会环境破坏等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引起抑郁、悲伤、恐惧等情绪体验,继而引发多种疾病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的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一项对经历唐山地震的1813人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被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ASR)者335例(18.48%),延迟性应激障碍(DSD)402例(22.17%),其中现患DSDl7例,现患率为0.94%,终身患病率为22.17%,仅266例(14.67%)为正常。
一般来说,心理应激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时间维度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对应着心理援助的三个阶段: 警戒期;这是心理应激反应的开始时期,通常是灾难发生的一两周内人们受到外界危险信号的刺激,身体的各种资源被迅速动员起来用以应对压力个体会表现出头疼、发烧、虚弱、肌肉酸痛、呼吸急促、腹泻、胃部难受、没有胃口和四肢无力等症状这一阶段处于心理援助的应激阶段,灾民和救灾人员最重要的任务是生存和尽可能抢救财产,灾民心理衰竭的反应较少人际关系体现为社会亲和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抵抗期:警戒期持续一段时间后身体的防御反应会稳定下来,警戒反应的症状也会消失,心理应激进入抵抗期,通常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这一时期,身体为了抵抗压力已在生理上做好了调整,然而,肌体为了达到这种“正常”的状态而付出了高昂代价,身体虽然能够很好地应付最早出现的应激源,却降低了对其他应激源的防御能力,容易感染一些传染病心身疾病的症候也正是在抵抗期中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对应着心理援助的冲击阶段,大多数灾民能够回复到灾前状态,但有一部分人的症状不能通过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而得到缓解这些人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及时得到心理援助,将会减少心理问题恶化的机会。
衰竭期:如果压力持续出现,身体的衰竭期就会到来,持续时间可能是灾后几个月到几年灾民会有持续性的重现创伤体验,反复痛苦回忆、噩梦、幻想以及相应的生理反应,有持续性的回避与整体感情反应麻木,有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如情绪烦躁、入睡困难等,导致个体明显的主观痛苦及社会功能受损这一阶段是心理援助的重建阶段灾害给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往往是长期的,据估计,灾难之后有5%的人会终生出现PTSD症状另外,有些人的症状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出现,这种现象称作“延迟性创后应激症” 2.2 灾后心理援助的中心区、周边区和外围区 灾难发生后,不同地域空间给人带来的负性影响不同心理所科研人员对非灾区和灾区居民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比较研究后发现,有悖于一般常识以及所谓公共风险事件的涟漪效应,而出现了所谓“心理台风眼”现象,即在空间维度上,越接近高风险地点,心理越平静根据“心理台风眼”效应,可以从空间上将心理援助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灾难中心心理援助对象主要是灾难的直接受害者,他们亲历了生命和财产受到的威胁,很多人失去生命、亲人,财产严重损失,受到的心理创伤最为严重 第二部分:灾难的周边地带心理援助对象主要是灾难的次级受害者,他们体验到灾难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并目睹受灾情况,心理恐慌度较高。
第三部分:外围区,即非灾区心理援助对象主要是社会大众他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特别是新闻媒体了解到灾难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由于担心这样的事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对灾情的风险知觉、恐慌和担忧程度都比较高 2.3 心理援助的时空二维框架 为了有效地组织心理援助,根据灾难事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对人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我们以时空两个维度来构建心理援助的工作框架(见图1),分为6个方面的工作 1)重灾区的应激阶段(A):主要任务是保证生存,心理援助工作渗透在生命救援之中例如,汶川大地震中,救援官兵在解救被困群众、加速开展排险的过程中,不断与受困者对话,进行各种形式的鼓励,延迟心理衰竭的产生,从而加大生存的希望 2)灾难周边地区的应激阶段(B):灾区周边的人们经历或目睹了灾难,虽然没有构成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如汶川大地震时的成都地区民众),但在心理上受到惊吓,焦虑情绪明显,并担心灾难会再度袭击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稳定恐慌情绪、缓解焦虑 3)非灾区的应激阶段(C):非灾区的社会大众主要通过各种社会途径,特别是新闻媒体间接接触灾难引发的后果,在心理上也同样受到惊吓,对自己的情况感到担忧,出现焦虑。
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通过媒体、网络等信息渠道稳定恐慌情绪,缓解焦虑信息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太面积恐慌的产生;但是过于真实(惨烈)的画面也可能会对人造成冲击,甚至造成长期的负性影响,尤其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完全,在缺乏有针对性的正确的引导下,可能会产生非理性的行为或者恐惧心理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传递信息和进行合理报道、规范媒体行为非常重要 4)重灾区的冲击阶段(D):这一时期,对于重灾区来说,生存己得到基本保证,但会不断回溯灾难发生的情景,极易产生灾后压力综合症状,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受灾人员、救灾人员进行心理筛查,实施心理干预 5)灾难周边地区的冲击阶段(E):恐惧焦虑症状有所缓解,有可能出现灾后压力综合症状可以对受灾人员、救灾人员进行心理筛查,确定优先帮助对象可以通过设置固定或流动的心理站,发放心理自助资料,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 6)灾区的重建期(F):大部分人恢复常态,但少数人仍可能受灾难阴影影响对于持续出现问题的,进行深度和持续的心理干预 3 目标和原则 3.1 目标 依据心理创伤、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基于各国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和汶川震后心理援助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认为灾后心理援助的总目标应当确定为:在灾区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期机制,通过降低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程度、激发内在潜能、增进面对灾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其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个体顺利完成心理重建。
3.2 工作原则 根据汶川大地震对人民心理的影响及我国的文化特点,我们认为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依靠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灾后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遵循灾后心理康复的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有序地实施心理援助,特别要注意避免产生次生伤害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鉴别、诊断等技术和措施应当简便、快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程序应当清晰 3)区分重点人群在面向全体受灾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和促进的同时,重点关注丧亲、孤残儿童、创伤较严重的受灾群众、教师和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受到情绪困扰的救灾军人及志愿者等 4)坚持分阶段开展灾区的心理援助要注意时间和空间序列的特点,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程度进行诊断、转介和治疗后,转向发现、建构和发挥个体的积极心理潜质和内在自我恢复的能力,激发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灾后心理重建中他助和自助的有机结合 5)尊重当地的文化背景每个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其性格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渗透着文化的烙印因此,心理援助一定要结合当地民俗,尊重当地文化 4 组织结构和制度 4.1 组织结构 上述目标的实现有待国家从法律、制度、政策层面提供保障,也有赖于心理援助各单位在自身组织管理方面的规范。
中科院心理所在地震发生第二天即紧急召开会议,成立了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于5月15日派出第一批心理援助工作人员进入四川灾区开展工作,于6月1日建立第一个心理援助工作站,随后陆续建立了7个心理援助工作站并持续工作至今,心理援助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民众的认可,同时也为心理援助相关的科学研究搭建了平台随着心理援助工作的迅速推进,逐渐建立了一套在汶川震后心理援助工作中有效的组织结构 心理援助行动设总协调人,由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研究员担任下设心理所领导小组和心理援助专业领导小组心理所领导小组负责前方心理援助工作站和后方心理援助工作组(包括信息组、资料组、行政组、联络组、志愿者组)的工作,为心理援助提供资源和保障专业领导小组包括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主要成员,为心理援助提供专业技术和人员支持 心理援助站是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单元,不仅可以保证科学而又持久地将心理援助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