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讲 一乘圆教.docx
23页第五讲 一乘圆教禅道网 高僧大德书籍著作 达照法师 -> 达照法师书籍 -> 《永嘉禅》讲座高级书籍 第五讲 一乘圆教 《法华经》 前半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把佛陀所说的三乘教法归为一佛乘, 开权显实,阐述了诸法实相十如是我们接下来学习一乘圆 教一、一乘圆教 我们要学习的一乘圆教是从《法华经》中得到的一佛乘思想 《华严经》也讲一乘教,华严宗所讲的一乘圆教是指一真法 界的大圆满教法天台宗的一乘圆教和华严的圆教思想角度 不同,义理也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在这里要讲的一乘圆教,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判别佛陀 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中的圆教这八教又分为化仪四教和化 法四教,化法四教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圆教是最 圆满、最究竟的教法,佛陀出现在世间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讲 圆教的教法 一乘思想是标榜成佛为唯一究极果位三乘正法中有三贤十 圣位,菩萨修行的位次,如果算上凡夫的位置,有十信、十 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但是 最终的真正目的是要大家成就妙觉极果我们妙果寺就是指 佛的果位,叫妙觉极果,简称为妙果 一佛乘思想主张三乘都可以成佛,还不只是三乘,而是一切 众生都能成佛过去也有人把众生分为五种根性,比如二乘 种性的人只能成就罗汉,菩萨种性的人只能永远做菩萨,一 阐提种性断善根的人就永远都只能在恶道里,成佛的种性就 只能成佛,还有不定种性,就是不确定你到底会成就什么果 位,根据你努力的情况,努力到最后能成佛那就成佛,也可 以先成罗汉,再成菩萨,再成佛。
但是天台宗根据佛所说的《法华经》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 能够成就佛道,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所以主张声闻、缘觉、 菩萨三乘正法都能成佛,《法华经》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乘圆 教的思想三种修行方式依据《法华经》所说,我们实践佛法的修行方式有三种,声 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是修四谛法,就是观察苦、集、灭、道,知道人生是 苦,找到苦的原因,把苦的原因——我执我见断除了,就能 够证入涅槃,然后通过修习八正道、四念处这种种法就能够 得到解脱现在的南传佛教基本上都是这样修行,这叫声闻 乘缘觉乘通过观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都是缘起而无自 性、都是空的而悟道;也有听佛讲十二因缘而悟道的十二 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生、老死忧悲苦恼通过顺观十二因缘和逆观十二因缘,就 能找到我们的爱恨苦乐等一切情绪的源头在哪里,找到了整 个烦恼痛苦的根源,也就能找到我们这一期生命的根源在哪 里从生命生灭轮回的生灭相来说,它的根源就是无明,所以禅 宗让我们参话头,就是直接从无明上开始下手无明是什么 状态呢?无明就是你心里没有动,什么妄想分别都没有,这 时候虽然说不出来世界的样子,但是你确实很清楚,只是这 种清楚还不是真清楚。
比如说你坐在这里,眼睛的视力所及和耳朵的听力之所能及 的只有这么一点空间,其实对外面别的世界还是不清楚,这 就是无明所以对我们来说,无明是内心不了解宇宙真理的 相状无明本身如果稍微扰动一下,我们就开始产生分别心, 有了妄想分别,就有了情绪上的好坏,然后就有趋乐避苦的 心来指导我们采取各种各样的行为这就是缘觉乘修习十二 因缘所要觉悟的真理,当他把无明破过去了,就知道原来轮 回核心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是不存在的独觉是自己观察缘起法而悟道的,他住在深山里面无师自 通没有老师讲法,他坐在那里观察飞花落叶,春到百花开, 秋到黄叶落,叶落了以后就随流而去当他看到一片树叶掉 落时,就能体悟到我们的生命就像这片树叶,我们出生时树 叶长出来了,年轻时的树叶生机勃勃,人老了树叶开始枯萎, 有一天死了,这片树叶也就随业飘零这一切都是由因缘条 件具足而生起,生和灭都是缘起法当他观察到缘起法的背 后,其实没有一个可以永恒执着的自我,内心的自我意识马 上消除,因为自我意识而带来的一切轮回痛苦也马上消失 了菩萨乘就是修六度万行,通过持戒、布施,把自己的能力与 众生分享先要舍弃内在的自我执着,不仅舍弃对物质的执 着,也要舍弃对精神的执着。
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都修好了,最终也会开发智慧就是在轮回中不再有自 我的概念,那么内在就因为无我而产生了智慧因为有了无 我的智慧,他就不在轮回中驻足,所以有智慧故不住生死 同时菩萨又有强大的责任感和慈悲心,不忍心看到众生受 苦菩萨在因地受苦时,就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告诉自己 修行的方法,让自己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发愿, “如果有一天解脱了,我一定也要帮助那些不懂得解脱的 人,告诉他们解脱的方法”所以当菩萨具足了不住生死的 智慧之后,就因为有这一层慈悲心,还会回到轮回中来,与 大家一起生活因为有慈悲他就不住涅槃,生生世世随顺众 生,这就是大乘佛法中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所以大乘菩萨 的心胸非常宽阔,而且他的生命力非常强大,愿力有多大生 命力就有多强当菩萨发菩提心要利他时,内心还是有一个强大的分别心, 认为众生太苦了,他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还是把佛看得 非常高,把众生看得非常苦,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帮助更多的痛苦众生得到解脱,因此他对整个生命的认识还是不完最究竟的还是一佛乘,只有成佛以后,才能够于十方法界, 对一切众生的生命景象都能够圆融无碍,这才是真正明白了 佛法的实相所以《法华经》就告诉我们,前面的三乘正法 都是权巧方便,都是阶段性的教育,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去 开佛知见,最终要汇入佛陀的一切种智萨婆若海,最圆满的 大智慧海当中去。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 畏经里面用三车比喻三乘正法,用火宅比喻三界无安, 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房子已经破朽不堪,快要倒塌了,同 时还在着火,里面还有很多毒蛇、蜈蚣、虎狼狮子等危险、 狠毒的动物,有很多不懂事的小孩在里面玩得很开心这比 喻我们三界之内的凡夫众生,不懂得五欲过患,每天追求财 色名利,还玩得很开心,不知道火已经烧到眉毛了慈悲的 长者就在外面叫他们赶紧出来,小孩玩得正开心,不想出来 长者就告诉他们,外面有比里面更好玩的东西,有最漂亮的 羊车、鹿车,还有牛车,出来的人每人都有一辆这么一讲, 小孩子就马上找一个门跑出去了,等他们都跑出去之后,火 宅就烧毁了当他们逃出去以后就问长者,你先前许给我的车在哪里?玩 具在哪里?长者就分别赐给他们,喜欢羊车的就给他羊车,喜欢鹿车的就给他鹿车,喜欢牛车的就给他牛车,最好的还 是长者自己坐的大白牛车,长者告诉这些孩子们,大白牛车 才是每个人真正都应该有的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 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菩萨能够自利利他,心胸宽阔,非 常了不起大长者的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佛讲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三乘正法都能 够从三界轮回的火宅中跳出去,但是归根结底,三乘的人都 还没有完全了解生命的全部,还没有完全了解诸法实相。
但 是,如果一些人很喜欢羊车、鹿车,而外面没有羊车、鹿车, 他们就不出来了比如有些人觉得生活很痛苦,就想赶紧解 脱,你如果告诉他不用解脱,生死就是涅槃,烦恼就是菩提, 他听不懂反而觉得没劲了所以要对机施教,给不同喜好的 人讲不同的教法众生皆成佛佛陀讲了四十多年法之后,把和不同根性的众生相对应的法 都讲完了,最后在法华会上总结时就告诉大家,前面为你们 讲的羊车、鹿车、牛车,都不是真正的目的,生命还有更重 要的宝藏没有打开,就是要汇归一佛乘思想大家要知道一 切众生都能成佛,其他的二乘、三乘全部都是方便说 一佛乘教法就是说小乘的声闻、缘觉教法,最终都将与菩萨 乘的行者相同,目的就是众生都能成佛大部分学佛的人只 要听到了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佛乘的观 念但是也有一些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业障深重, 好像连了生死的希望都没有;还怀疑自己能否往生西方极乐 世界,甚至当观察内心证得了无我、可以得解脱时,还是怀 疑自己没有能力去度众生,他总是要怀疑学了《法华经》就要知道不能怀疑,成佛是我们的本分事 换句话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我们的内心 就是灵山,就是佛学佛的意义就是要让我们能够在身口意 当中,让自己的愿力和一佛乘相应,和圆满的教法相应。
不 要觉得自己只能得到解脱,更不要小看自己,觉得自己不可 能解脱,甚至有些人还觉得自己肯定放不下钱财、名利、感 情如果这样局限自己,在修学上就毫无利益可言,所以我 们要把心胸放得宽阔一些声闻乘和缘觉乘的教法只是一种权巧方便,权就是权宜之 计,巧就是善巧佛经里面也比喻二乘方便教法为黄叶止啼, 就是小孩哭起来了,想要好玩的东西,大人就抓一把黄色的 树叶告诉他,这是最好玩的东西,小孩马上就不哭了实际 上大人也知道这不是最好的东西,真正好的是无价宝藏所 以权巧方便只是针对众生的根基而言,并不是佛陀的本怀, 佛陀的根本愿望就是把佛的境界教给我们,让每个人都可以 成佛如果我们不懂得成佛的境界,也不想成佛,那么佛的 愿望就落空了佛陀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就是要引导一切众生终皆成 佛,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成佛,佛的责任就没完成一切众 生都能成佛,以成佛为最终目的的一乘教法,才是佛陀弘法 的真正意趣所在这种主张也是《法华经》最主要的特色所 在佛法经典都各有特色比如说《心经》,就告诉我们怎么能 心得解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金刚 经》让我们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般 若系的经典是让我们打开般若智慧,生起空、无相、无造作 的智慧。
《阿含经》能够让我们认识到轮回、生死是一件痛 苦的事情,痛苦是可以解脱的;《维摩诘经》和《阿弥陀经》 这些方等典籍,都是告诉我们要回小向大因为我们平常最习惯的生活态度就是自私自利,总是把自己 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和亲人在一起也是一样自己的利 益是第一位,旁边的人是第二位,再远的就是第三位,依次 往后排这种状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需要我们努力 消除大乘的方等典籍,包括《维摩诘经》、《阿弥陀经》、《无量寿 经》、《圆觉经》等很多经典,都是让我们要心量广大,要发 愿度众生大乘经典里的菩萨们,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宁愿 舍弃自己的头目脑髓,在所不惜佛经的这种教导就是要让 我们在内心中突破以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层层地突破小 乘虽然只是自求解脱,但是也要破除凡夫自我意识的我执, 只是他在破除了自我意识以后,却生不起利他的心来,他需 要回小向大,以大乘法度一切众生诸佛方便力 《法华经》经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诸佛以方便力,于一 佛乘分别说三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就想要把自己证悟的佛法告诉 大家,但又觉得众生很难相信如果直接说一切众生都能成 佛,就有可能会被诽谤,众生如果谤佛就会堕落,佛陀不希 望众生堕落,就想立即入于涅槃。
这时天人、护法神马上跑 出来劝释迦佛,“你一定要为众生讲法,过去的十方诸佛成 佛之后都是为众生说法的”,再三请求佛讲法 释迦佛就把自己亲证的境界分为三个台阶,一步一步地接引 众生,也就是把一佛乘分成三乘来讲,不需要让大家立即相 信众生都能成佛,先让大家认识到生命有痛苦,痛苦是可以 解决的,这样一步一步地来于是佛以方便力,先为五比丘 说四谛法门这时十方佛皆现,赞叹释迦佛说:善哉释迦, 人天之导师《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 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就是说一切佛的国土当中只有一 乘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理只有一个,但是你可以分开几 个阶段去了解、趋向真理比如我们想进入妙果寺,妙果寺 肯定只有一个,但是你可以分阶段了解妙果寺,先到天王殿, 再到大殿,后面到地藏殿,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了解的情 况不一样,但是了解的都是整个妙果寺的一部分 所以三乘正法,六道轮回甚至十法界的每个众生,虽然业报 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都是生命实相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包括自己的身心世界、亲人朋友 这一切状态,哪怕是梦境,都是我们整个身心实相当中的一 小部分,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