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pdf

12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68507241
  • 上传时间:2024-07-2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02.47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 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 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 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1 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 ,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 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 1974 年出版后, 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 18 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据说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精彩章节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现在,同学们先仔细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当然,在阅读时首先要疏通生字:1、字词注音:鳟(zūn)鱼蚁冢(zhǒng)苜蓿(mùxu)鲱(fēi)鱼蹩(béi)脚2、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握本文写作思路: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论文,那说明文一般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再运用各种方法、事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升华主题吧,那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说明什么呢?请同学们紧跟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学生:(医学家举行年会的情景)教师:他是怎样描述的呢?他把他们比喻成了什么?学生:(群居性昆虫大聚会。

      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2 教师:作者开篇把人类比作是蚂蚁,由人类社会的的活动情景联想到了生物社会的活动,引出了所要探讨的话题再看一下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学生:(传统生物学界的看法: “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物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是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教师:那他们为什么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呢?学生:(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教师:那作者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的呢?我们可以从哪一句话看出?学生:(“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以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 ,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到“使用童工” “交换信息” ,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 作者这里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 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正好形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3、现在,请同学们总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完成,教师明确)第一部分(第 1 至 3 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第二部分(第 4 至 10 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第三部分(第 11 至 13 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四、全文主体部分探究:1、接下来快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3 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2、安排趣味性讨论:根据课文,分小组讨论,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学们可以尽量的发挥想象。

      设置预案如下:(①蚂蚁组: 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 是个大家庭 我们培植真菌, 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 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 我们会闻令赶来, 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五、拓展探究:1、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还举了几个例子,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4 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2、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特点?(“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 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 依据这种情形, 在建造蚁穴的时候,它们可以做到先筑墙,然后再盖顶,碰到障碍时,会自己用智慧解决问题;白蚁更是奇特,它们在建造美丽的拱券的时候,往往利用群体力量,像艺术家一样地完成任务蜜蜂觅食跳舞)(“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

      ” “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实人类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我们人类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 “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也就是说,我们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 但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联合起来, 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5、最后,作者以科研为例,引用了人士的观点,再一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希望科学研究能有多一点的交流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 2一、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5 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3.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三、教学方法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还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回答)嗯,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都很丰富!提到陶渊明我们都会想到他向往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归去来兮辞》 ,正是陶渊明与官场诀别、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二)初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1)关于朗读,继续强调注意以下几点:①断句读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 2/2 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 1/2/1/2 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②注意语调6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教师指名学生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2)关于文言常识,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实词:四个重点实词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②虚词: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③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三)深入研读(1)引导学生自由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朗读第二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结合古代与当下的不同社会情况,谈谈对归隐的看法五)小结作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学习了他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隐士情怀,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与想法,请以“我眼中7 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五、板书设计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 3一、印度、甘地与泰戈尔20 世纪初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和经济上受着双重的压迫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个伟人应运而生一个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圣雄”甘地他提倡与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另一个就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他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1913 年, 他成为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亚洲作家 颁奖词这样写到:“由于他那之为敏锐、 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 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的一部分 ”悲哀的是,泰戈尔是以“成为西方思想的一部分”而获奖,而并不是以一个完全的“印度人”的身份而获奖的二、泰戈尔的作品主要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主要小说:《摩诃摩耶》《沉船》《戈拉》三、素芭——一个永恒沉默的主人公(小说倒数第二节语)1、出生、命名、父母心田上的大石当素芭出生的时候,她已经被规定了一个名字。

      而她永远没有机会向人们说明自己是谁她是一个被父母“规定”的角色她被“规定”必须像姐姐和常人们一样生活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成为“担忧” 、被“诅咒”的人、 “残疾” 、“奇耻大辱” 、 “胚胎的污点” 8 她是父母心田上的大石,一个沉默的物体2、素芭的眼睛素芭不能说话,她所有的言语都只能通过眼神来表达就像盲人的听觉特别灵敏;通过素芭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立体(立体形象或圆形人物,在他们的身上,由我们不能直接看见的一面,那就是含蓄和深藏的东西,人物形象的魅力也由此而来)而丰富的的内心世界, 同样我们也可以想象盲人的听觉也可以感受到常人不能具有的立体感3、素芭与自然第二部分:素芭与自然的对比与类比白天, 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凸显了素芭的沉默;而夜晚的自然界 “停止了一切的活动,蓦然间变成一座可怖且孤寂的塑像 ” “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个无言的女孩子”相互类比张力,造成美感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素芭的沉默是——永恒的第三部分:牛栏里的两头牛“比人更能理解那些话语的含义”(联系契诃夫的《苦恼》),而在第五部分中被素芭彻底和这些无言的动物等同起来“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畜生” 第五部分: 月亮的圆缺和素芭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联系起来。

      她开始有了 “自我”(儿童在镜子中找到自己,而素芭在月亮——象征了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女性特质)与“女性”的意识然而就在这个自己我意识潮的时候,她的命运再次被安排4、素芭与的朋友素芭的朋友是一位“沉默”的朋友同时他也是因为素芭的沉默才愿意和她接近(有一位不会说话的朋友,那是再也好不过的)素芭希望通过他而感受到别人的承认,然而她没有成功5、素芭的结局自然美的丧失殆尽(从小村子琼迪普尔到大城市加尔各答, 象征着素芭离开理解她的“自然” ,去到一个无限压抑她的地方城市代表着文明,而文明的基础是语言)祭祀牲品——考官,素芭成为一个任人摆布捉弄的物品而她的父母则“保9 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四、人物形象描写的艺术1、眼睛是人物心灵的窗户2、直接心里描写为沉默加上语言3、一个无声和朦胧的形象为人们带来无穷的联想4、一个开放式的结尾链接材料:一、泰戈尔与徐志摩泰戈尔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到北京,一路上会见各界人士,发表演讲,由诗人徐志摩翻译泰戈尔在上海、北京等地用英语发表演讲,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要把他的讲话精确地译成中文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英语有很深的造诣、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翻译起来却显得游刃有余。

      他以华丽的辞藻,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对诗歌艺术同样的热爱,对心灵自由同样执着的追求,敞开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泰戈尔为他的中国知音起了一个印度名字———苏萨玛在孟加拉语中, “苏萨玛”意谓雅士,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来说,这是个贴切的名字泰戈尔访华结束,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一直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到印度, 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 《在中国的讲话》 , 此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泰戈尔把疏通蔓生着忘却的荒草的印中两国文化交往的古道,当作他访华的使命,此题词是对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徐志摩热诚相助的充分肯定频繁的越洋鸿书,不断加深着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 年,泰戈尔结束在国外的讲学,回国途经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妇早为他布置了一间富于印度情趣的房间,可泰戈尔偏偏喜欢摆着古色古香家具的徐志摩的卧室,徐志摩当即作了调整,让泰戈尔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临别前,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写了一首赠诗:亲爱的,我羁留旅途,10 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显现你慰藉的笑容。

      原来, 泰戈尔在加拿大访问不慎丢失护照;应邀去美国访问, 在移民局办公室受到非礼,竟有人问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否识字,诗人为此异常气愤回国途中访问日本,他因提醒日本人民警惕不要被帝国野心的歇斯底里所毒化,受到冷遇,心情郁闷可一到上海,徐志摩夫妇嘘寒问暖,极为热情在徐志摩家中,泰戈尔仿佛置身于盛开的映山红花丛之中这首小诗中营构的反差强烈的意象,真切地表露了泰戈尔不同的心境二、吉檀迦利两则在那儿,心灵是无畏的,头是昂的高高的;在那儿,知识是自由自在的;在那儿,世界是不曾被狭小家宅的墙垣分割成一块快的;在那儿,语言文字来自真理深处;在那儿,不倦的努力让手臂伸向完美;在那儿,理智的清流不曾迷失在积习的荒凉沙漠里;在那儿,心灵受你指引,走向日益开阔的思想和行动;我的主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进入那自由的天堂吧!灯火,啊,灯火在哪儿?用熊熊的欲望之火把灯点亮吧!这儿有灯,却从来没有火焰摇曳,难道这就是你的命运,我的心!悲痛在扣你的门,她传来的消息是你的主失眠了,她叫你穿过夜的黑暗奔赴爱的幽会.天空布满云霾,雨无休无止地下着,我不知道在我心里激荡的究竟是什麽,但我无须懂得它的意义.刹那的闪电,在我的视域里投下一道更深的幽暗,我的心摸索着道路,向黑夜的音乐呼唤我的地方走去.灯火,啊,灯火在哪儿?用熊熊的欲望之火把灯点亮吧!雷声隆隆,大风呼啸着冲过虚空,夜,黑得象黑色岩石,别让时间在黑暗中流逝.用你的生命,把爱的灯火点亮吧!11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1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