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整套和八下)主要修订情况.docx
12页冀教版数学教科书修订情况一、 关于整套教科书的修订(一)修订理念好的数学教材的根本特征,应该是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把学科形态的数学做成较好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形态”,是我们这次教材修订的核心理念1. 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形态”为出发点,选择教材内容,安排知识结构与体系首先,素材选择的着眼点应是学生的“现实性”,在相对严谨的情况下,知识的组织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其次,努力使教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数学模型、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等核心概念逐步生成的过程2. 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形态”为出发点,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好“抽象与具体”、“特殊与一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正向与逆向”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一个“再创造”的过程3. 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形态”为出发点,设置课堂活动过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引领、合作之下,使学生能体验到努力后的成功和问题解决后的喜悦,使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落在实处。
4. 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形态”为出发点,把“数学基本思想”渗透到数学内容中,增强数学知识的生命力坚持从现实开始,经过探索达到抽象,构建数学模型,进而验证、推广和应用二)修订主旨1.通过知识结构和呈现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提升本套教材的质量2.把数学本身的知识特征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智特征,紧密地结合起来,按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实现主动发展的方向,组织教材的教学活动和展开环节,从而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3.密切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围绕数学知识,组织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便于组织教学,努力实现“教材”与“学材”的互相统一,更好地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4.坚持优点,弥补不足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往好的立意和做法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有待改进的问题认真加以修订将本套教材中原有的某些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大、练习量过多的部分,予以适当调整,作出合理的安排,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三)修订依据1.党的教育方针和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我们这次教材修订工作的第一重要依据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这次教材修订工作的又一重要方向和着力点。
3.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时俱进,使教材及时更新4.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和本套实验教材使用实验报告,也是我们这次教材修订工作的重要参考四)修订目标本次教材修订有两个着力点,一是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减知识内容,调整整体结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二是发扬优良的做法,克服缺陷与不足,努力突出特色,打造更多的亮点1. 整合知识内容,提高整体结构的科学性(1)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了解和结构,恰当调整知识展现的先后顺序如:命题与证明调整为两个部分:命题与说理、命题与证明命题与说理和相交线、平行线整合在一起,命题与证明和全等三角形整合在一起;图形的旋转和角的形成、图形的平移和平行线分别整合在一起;大数的估计、近似数与实数的运算整合在一起;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整合在一起,等等2)教材结构的科学性还体现能较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为此,我们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模型及其推理能力相对应的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原则,以“提前反映渗透,适时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了整合2. 紧密围绕修订理念,努力渗透“数学基本思想”(1)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是我们本次修订的目标之一。
在有理数、代数式、不等式、函数以及几何图形等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加强了“抽象”的活动与环节2)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我们本次修订的另一目标具体做法:一是在有关运算的学习中,渗透推理;二是在猜想形成的过程中强化“合情推理”;三是以“引导说理、体验说理、试着说理”这样的递推环节,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3)突出反映数学模型思想,是我们本次修订的第三个目标如: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过程、随机想象等方面,大都采取了“逐步渗透、明确揭示用中深化”的做法3. 关注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致力于改进学生的活动方式(1)注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设置较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的“探究性活动”来实现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诸如:一起探究、试着做做、大家谈谈等栏目下的思维活动一般都是按此思路体现的,其具体展开方式有:获得猜想、对比辨析、讨论式拓展、反思性总结,等等2)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我们在修订后的每册中都设计了一些“数学活动”和“综合与实践”五)修订内容1. 知识结构(1)数与代数进一步突出和强化“数与式——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共性和内在了解,进一步突出它们对数量及其数量关系的表达和刻划的功能,更为明晰地展现“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删去了原“估算与近似数”一章,有关内容精简后,放在修订后的第十四章实数中将原“数量与数量关系”一章的内容精简后,调整为“代数式”.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大多数教师的要求,将原“多项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分拆成了两章:第八章多项式的乘法和第十一章因式分解增加了第十五章 二次根式2)图形与几何①关于推理不再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分成两个明显的学习阶段,而是进行了有机整合.删去了原教材设置的“命题与证明一”和“命题与证明二”两个独立篇章,调整为“命题与说理”和“命题与证明”两部分,将“命题与说理”的内容前移至“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突出“说理”,渗透“演绎推理”;将“命题与证明”前移至“全等三角形”中,开始“演绎推理”,兼顾“合情推理”对于几何推理的学习,设计为:引导说理(第二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试着说理和渗透演绎推理(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九章,三角形)——演绎推理(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及其以后各章几何),这样三个逐步上升的阶段反证法”在“第十七章特殊三角形” 的最后一节中给予适度展现,以便让学生全面认识证明的意义与方式但体现“反证法”的说理出现的较早,目的是“提前简单渗透”,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第九章三角形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最多有一个是直角.因为假设它的内角有两个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大于180°了,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矛盾,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最多有一个是直角)。
②关于变换进一步渗透与体现图形变换(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作为一种认识图形和图形关系新视角的作用图形的旋转”安排在“第二章角”的进一步学习中;“图形的平移”安排在“第七章平行线”的学习中图形的轴对称”独立成章,并稍后安排在第十六章③关于篇章的调整原“第一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和“第四章 线段、角”,精练整合为修订后的第二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把基本的图形——三角形,分设为三个篇章:第九章三角形、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和第十七章特殊三角形原“勾股定理”不再独立成章,相关内容整合到修订后的第十七章特殊三角形中3)统计与概率对教材中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由原实验教材中的五章内容,精简后调整为三章:第十八章统计初步,第二十三章数据分析,第31章概率初步4)综合与实践全套书拟安排11个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上册各2个,九年级下册1个从“课题学习”修订为“综合与实践”,内容变化较大,思维空间更广,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更加明显修订后的教材中,适当增加了一些“数学活动”的内容,一般每册2—3个2. 呈现方式(1)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学习,最重要的特征是“水平数学化”的过程,即由“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到“数学模型”,其思维形式主要是“抽象”。
而“数学模型”、“抽象”能力的培养,一是需要典型和适当的“具体”,二是需要恰当的“螺旋上升”修订中,“数与代数”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以创设这种螺旋上升的由“具体”到“抽象”的生成情境和过程为基本思想和基本模式的2)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是认识和把握图形的性质和图形间的关系,其思维形式是以“观察”为基础的本套教材的修订,“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呈现方式,便是把观察、操作、猜想到归纳、概括并说理证明,作为最主要的模式3)统计与概率统计内容的学习,结合大量有价值的实际问题,经历收集数据——整理和表示数据——数据分析——作出判断这样完整的过程,渗透统计思想,逐步培养学生数理统计分析观念概率内容的学习,设置学生比较熟悉、趣味性较强问题情境,经历凭经验或直觉猜想——实验验证——理性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概率的意义,通过进行重复实验,认识频率的稳定性4)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展开方式,一般为:情境(问题)——解决方案——启发与引导——问题解决——反思与交流数学活动”一般按:“问题——活动”两个环节展开3. 练习题、习题和复习题修订后的题目也有一些新变化练习题不分组习题一般分为A、B两组,A组为基础,B组为选作。
复习题一般分为A、B、C三组,其相应的层次是:基础、适中、较难,以供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选择二、关于八年级下册的修订(一)整册书的内容调整原 书修 订 后第二十章 平移与旋转第十八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二十一章 函数第十九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十二章 四边形第二十章 函数第二十三章 分式方程第二十一章 一次函数第二十四章 命题与证明(一)第二十二章 四边形第二十五章 一次函数数学活动一:匀速变化和一次函数数学活动二:在四边形上构造特殊四边形综合与实践一: 近似计算湖面的面积综合与实践二: 数据变化趋势的刻画第二十六章 数据的代表值与离散程度课题学习:利用图形的分割与拼接设计图案课题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与图形面积的等分课题学习:近似计算湖面的面积说明:1. 将原教材的“第二十章平移与旋转”、“第二十三章分式方程”以及“第二十四章命题与证明(一)”分别并入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十六章、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中2. 将原教材中“第12章统计的初步认识”和“第36章抽样调查与估计”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现在的“第十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总体上实现了统计知识与思想的整体化与系统化,避免了原教材知识过于分散的不足。
3. 将原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十八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原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十一章函数以及第二十五章一次函数,连续安排在新教材的八年级下册,形成了现在的第十九章直角坐标系、第二十章函数、第二十一章一次函数4. 适当修改了原教材的第二十二章四边形成为新教材的第二十二章四边形,删除了有关梯形和镶嵌的有关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二)章节内容与呈现方式的修订第十八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知识内容的设置与调整本章是将原教材中“第12章统计的初步认识”和“第36章抽样调查与估计”的大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更改章名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突出了“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表示→数据描述”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 (1)将抽样调查的内容精简后调整到“18.2 抽样调查”中,突出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通过抽样调查估计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估计学生视力不良率等,渗透总体和样本的关系 (2) 将扇形图和折线图融合到“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