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公材料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模板(共7篇).doc
27页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模板(共7篇) 第1篇:初中物理试讲教案初中物理试讲教案初中物理试讲教案【篇1:初中物理优秀教案】篇1: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1.作为老师;信心和职责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干相信你;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欠缺;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尺度一点;致辞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致辞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究竟教师这次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示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7.不必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次环节就可以了;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次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2.了解骨传导;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次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会关心他人’特殊是关心残疾人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二、着重和难点着重: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难点:骨传声;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次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 在整次过程中;任何局部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 “要要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四、作业安排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五、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索过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维护的意识;2.过程和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着重: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四、教法和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五、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干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发生和或者削弱它呢?(一)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维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发生干扰的声音;(环境维护角度)(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发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仔细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三)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发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拟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现实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四)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五)安排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用哪些合理的措施?六、教学后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未几;在 强调了一两次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部署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索过程;有初步的探索意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5.认识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三)教学着重通过实验;探索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四)教学难点探索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二)进行新课1.光源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需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思考、讨论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篇2:初二物理下优秀教案初二物理下优秀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开民族中学:张齐彪篇3: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岚城中学崔永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着重的科学探索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插;每一局部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再和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发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发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发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局部;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和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 强调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索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索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相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二、学情分析对于声音发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和振动相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和自然科学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加强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在探索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四、着重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着重;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着重;五、教学准备:(1)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和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谋而合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次问题比解决一次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发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新课教学(1)声音是怎么发生的?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第一次问题:声音是怎么发生的?①进行料想: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可能和什么相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料想:物体的发声似乎和振动相关;” ②进行试验和收集证据: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要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料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④学生活动: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发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