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概述山水画透视美术研究论文.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2680797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概述山水画透视_美术研究论文   【 论文 关键词】 中国 山水画透视原理 传统山水画几种透视法 透视山水画作用及演变   【论文摘要】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 历史 ,历代画伦均有论述,使山水画的透视法更加充实、完善、 科学 ,随着山水画 艺术 的不断 发展 ,适当借鉴西画透视法及其他艺术形式,来增强山水画的表现力、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   透视是绘画术语画家在做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的表现出来,使之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客观存在的物象,即使是同样大小、高低,在一定的视域范围内也会产生这些视觉变化,是有它一定法则和 规律 的西画多采用焦点透视如同相机,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收人镜头的物象如实的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物象就不能摄人了中国绘画在透视上有它独特的处理方法它遵循透视的基本法则与规律,又不拘泥于一般的法则、规律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地一个地方,也不受一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内容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进画面上来,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这种透视方法叫着“散点透视”,也叫“动点透视”。

      山水画能够表现出“咫尺千里”的开阔画面,便是中国山水画对透视运用的要求绘画的透视法在中国传统上称它为“远近法”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 文献 上很早就有出现战国时荀况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段记载:“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从山下望木者,千初之木若著,而求著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长也”,这就把透视上“近大远小”的法则讲出来而直接论述到与绘画创作有关系的透视法,在画论中较早谈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其中有一段提到:“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近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间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坚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把透视上的远近大小、长短、高低的基本法规都阐述到唐代王维所著《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陷如眉(,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是重视并运用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由于绘画的发展,画家在实践中不断 总结 绘画技法上的各种经验,对透视也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并给山水画家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具体方法。

      如北宋郭熙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后来韩拙又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的三远论从宋代不少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在透视表现上的确花了不少的精力,作了认真的探索与尝试因此,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在宋代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从古代的绘画作品来看,隋唐以前,对透视上产生的一般变化,还未能达到表现的水平,如汉代的作品,我们不但在画像上,即从壁画上看对远近、前后的关系,尚不能很恰当的表达本来是前后关系,在有的画像石中却把它表现为上下的感觉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隋唐以前的山水画,往往是“人大于山”,现存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的壁画中,确实存在这个不合透视法的情况由于不断的实践,古代画家逐渐提高了对透视的理解与表现的水平隋代展子虔所作《游春图》已能够把平远、深远的透视法结合起来表现宋元时期对透视法的表现,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在传统上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   以下仅就中国山水画常用的几种透视法作以略述:   现象不那么明显平远”所看到的对象,一般不是很高,象山林蔽泽,林霏云烟之类平远的透视法在生活当中最为常见,所见大地多在平夷的土地上,所以古今的绘画作品中采用平远透视表现出的作品最为常见,如宋董源的《寒林重汀》、郭熙的《案石平远图》等。

      古人平远法应用最多的尚属元四家中的倪珊,因其长期生活在太湖一带,所以作品多以平远形式出现   一、高远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清代费汉源在《山水画式》中说“高远”是:“本山绝顶处,染出不效者是也”以上两种说法,其共同观点都说高是自下向上看,是一种仰视宋代范宽等大家用此法表现的很多,如《溪山行旅图》等,主要突出雄伟、高大、气势磅礴的景物,仰视的高远,应该是远而高,达到高山仰止的艺术效果,突出“高”的形式感   二、深远   郭熙称“深远”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绕过前面近山,才能见到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落到画面上就出现山重水复,使人望之莫穷其迹、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 艺术 效果深远法所表现出的景物既有深度又有远的感觉,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既是“境深要能曲”,又能“境深尤贵明”   三、平远   《林泉高致》中提到:“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又说:“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清费汉源从水墨渲染方面论平远:“于空阔处、木末处、隔水处染出皆是”,也有人认为要画平远,当以“云烟平之”平远”就是在平视中所获得的远近关系。

      正因为视线的平,致使近大远小的差距比深远要突出得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平远接近于焦点透视只是由于 中国 山水画在表现上具有特殊的处理方法,取近少取远,或取远少取近又如在画面上将视平线放得很高(或在画外面)等等,才使画面上的透视   四、迷远   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迷远”他说“迷远”是:“烟雾膜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迷远的特点就在“仿佛不见者”所谓不见,即不能用一般的透视法中所说“灭点”去校对绘画上的一般透视法很难概括“迷远”在山水画里,迷远之妙,可以有数里远的感觉,甚至仿佛有数百里之遥只要内容题材需要它把景物表现得无穷远,则运用迷远的方法就可达到这种视觉效果绘画作品中,米友仁的《潇湘奇观》、石涛的《罗浮山色》均是迷远透视法的体现上例画面,如果只靠近大远小,或近低远高来表现很难出现“仿佛不见者”的妙境   五、阔远与幽远   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近岸旷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元代黄公望所说的“阔远”是“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其二者所说的意思是相同的宋人、元人所说“阔远与幽远”,均无特别的道理如所说“幽远”,完全可以在前面的“迷远”中包括因为“幽远”是“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这与: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没有根本的区别。

        六、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可使画面变化无穷散点透视根据内容与形式的需要,可以不受视域的限制,根据主观意图,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几个不同视域的景物,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移动视点透视”这种透视法是中国山水画表现上的传统特点,其中包括步步看、面面看、近推远一以大观小、远推近一以小观大、专一看、取透视、六合远这些都是中国古今画家经过长期观察、反复实践得出的一整套传统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透视法,它使中国画家在写生创作上获得了极大自由,丰富提高了山水画的表现力,这些宝贵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然而随着时代 发展 、 科学 进步,为了使中国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适当吸取西画透视方法中能为我所用部分,也是必要的所以我们要在绘画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新的表现方法,使作品以新的风貌出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