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doc
8页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鲧禹治水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鯀②(gǔn)治水,鲧用壅(yōng)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④治水,禹开九州⑤,通九道⑥,陂(bēi)九泽⑦,度(duó)九山⑧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注释:①尧舜:尧和舜据说都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②鲧:人名禹的父亲③壅堵:堵塞④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理洪水⑤开九州:开通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词⑥通九道:疏通九州的河道⑦陂九泽:修建九州的湖泊陂,水边、岸这里是修筑河岸的意思泽,湖泊⑧度九山:测量九州的大山度,计算,测量[1]“十三年终克水患”中“克”的意思是( )A.能够 B.制服,压制 C.攻下,战胜 D.限定,约定[2]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是( )A.开九州 B.通九道 C.陂九泽 D.度九山[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的意思[4]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
2. 阅读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2]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惠:①受到的好处 ②智慧 ③敬词 甚聪惠(________)[3]读下面的句子,停顿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4]“为设果,果有杨梅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为孩子带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B.孩子给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3. 阅读与理解嫦娥奔月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⑤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注释:①羿(yì):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后羿射日的记载②请:求③西王母:仙人名④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⑤斫: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羿请不死之药(______) (2)谪令伐树(______)(3)蟾蜍(______)(______) (4)常斫之(______)[2]“嫦娥奔月”的“奔”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再查音节____;“奔”在这个词当中应念(bēn bèn),意思是____(①奔走,急跑;②直向目的地走去)。
[3]翻译下面的句子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4]请你写出四个带“月”字的成语[5]“嫦娥奔月”是神话,可人类登月却已经变成了现实,2003年,我国航天员____进入了太空,2005年我国航天员____和____又进入了太空,对此,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其舟曰:“是④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⑤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涉:渡②遽:急忙,立刻③契:刻④是:这儿⑤求:寻找[1]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杨氏之子[3]这篇古文的内容可用成语“__________”概括从修辞手法上看,最后一句是______句[4]对这篇古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B.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不能墨守成规。
C.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流太急,把剑冲走了5. 阅读理解孟母三迁邹①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②近墓孟子之少时,嬉③游为墓间之事④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⑤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⑥炫卖⑦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⑧,揖让进退⑨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注释)①邹:周朝国名,在今山东邹城一带②舍:房屋,住宅③嬉:游戏,玩耍④墓间之事:指祭扫坟墓一类的事情⑤居处子:安置儿子的地方⑥贾人:商人⑦炫卖:沿街叫卖⑧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⑨揖让进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1]结合注释,写出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2)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2]孟母两次认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故事,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课内阅读我最棒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父不在,② 为设果,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写出所填句子的意思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古文阅读含生取义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孟子与_______合称为“孔孟”[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欲:A.欲望 B.想要,希望 C.需要 D.将要①鱼,我所欲也 ②王林有强烈的求知欲③胆欲大而心欲细 ④山雨欲来风满楼[3]给下列句子选择一项最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A.鱼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就只要鱼B.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时,我不要鱼要熊掌8. 课外阅读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毕,令间谍问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魏王雅望非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课内阅读我最棒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吾盾之坚(_____) 吾矛之利(______) 或曰(______) 弗能应也(______)[2]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10.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1]1.文中所写之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对他的______描写来体现的[2]2.写出你对加点字的理解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________欲言恐君性急:_________[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我道君性急,果然11. 阅读短文不能与不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敬重C.为不用明焉 明:明亮 D.天下可运于掌 运:转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为长者折枝/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D.孟子借此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12.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1]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文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