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心到互动:新颖师生关系的建构.doc
5页从“中心”到“互动”:新颖师生关系的构建1.杜威与其“儿童中心论”: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M·怀特评论他是“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如果说皮尔士和詹姆士分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其教育哲学如“儿童中心论”等观点至今还在影响着东西方课程改革1.1:“儿童中心论”的背景:“儿童中心论”是美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巨大进步其思想渊源可上溯到儒家伦理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中庸》开篇语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郑玄注释说,“性者生之质朱熹也认为“性即礼也”,“率,循也;循性行至是谓道率性,即尊重儿童的天性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痛斥“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18世纪卢梭呼吁教师要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反对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戕害;19世纪福禄贝尔提出幼儿教育理论,倡导自由发展学说;1883年,如果说霍尔发表的《儿童心理的内容》一文拉开了美国儿童研究运动的序幕,那么具有“儿童主义”倾向的帕克则是这场运动的第一人杜威所处的年代,正是美国大变革的年代:南北战争爆发促发了各领域的革命,政治上废除黑奴制度,产业上由农业生产转向工业生产,在国际影响上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世界强国跃居为超级大国。
社会转型,社会工业化,城市边缘化,人口城市化当时的美国,大批进城的农民沦为城市贫民,其生存状态和子女教育与当时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形式极不适应已成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学校,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灌输、重说教,与社会要求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相去甚远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对赫尔巴特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抨击,认为传统教育的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是重心在儿童以外、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的、具有强制的、非民主的、有抽象主义倾向的教育,它忽略了儿童的存在,甚至剥夺了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天赋1.2:“儿童中心论”的基本内容:1897年,杜威发表《我的教育信条》:“我相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主要手段”(这句话至今还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墙上)杜威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杜威《儿童与课程》)“儿童中心论”要求教师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阐述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时杜威强调了两个观点:一、“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是将教材与儿童的生活连接起来让其直接体验,将二者连接起来就是帮助儿童(起点)走向课程(终点);二、“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就形成了杜威的“做中学”和“活动教学”的教学理论基础1.3:“儿童中心论”的影响: “儿童中心论”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而又独具一格杜威认为:教育不是叫儿童静坐听讲而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赋,并能根据活动结果来调整、控制其活动,从而适应环境的需要,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天赋有人这样描述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教学生态:“每个地方都表现出自由和不受拘束在各个课堂里,到处看到成群的小孩,由一个大人集中起来,大家在谈论似乎很有趣的事情访问者)最初以为自己迷失在一个大家庭里在那里,每个人都有着很愉快的时间学生们在课堂或任何其他地方可相互交谈,而且常常兴致勃勃地讨论困难的问题那里有免于受束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允许流于放任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译者前言P9)杜威的实用主义于上世纪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而传入我国,受其影响,大批仁人志士针对旧中国的落后教育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革鲁迅先生看到学童们“整天只看见围墙四周的天空”的惨象便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杜威的弟子胡适、陶行知、陈鹤琴等人不但在文化领域推波助澜,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掀起了狂潮,“生活即教育”、“活教育”等在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中风生水起。
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了无情的批判,“杜威是美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和文化走狗,是现代帝国主义的侍卫和辩护人, 也是现代资产阶级最富盛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杨继本《关于杜威反动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刊载于《湖南师院学报》1956年第1期)一夜之间,杜威思想在中国大地成为了毒草被批倒批臭,就连其弟子们也无一幸免时隔五十年之后,中国的新一轮课改又自觉不自觉地推行杜威的教育哲学,尤以“儿童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影响最深1.4:杜威“儿童中心论”的缺陷和局限性:“儿童中心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但是从“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走到以“儿童为中心”,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矫枉过正之感要知道“过”与“不及”都不是中庸之道违背中庸之道,就不能达到“中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儿童为中心很明显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至少有两点必不可少:其一是教师在传授间接经验时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如果将杜威的“直接体验”和“做中学”放大那就是要事必亲躬,每一知识点都要经过体验才能获得而将前人经无数次验证的间接经验束之高阁,那这样的课堂效率是低下的,甚至是无效的,也是不必要的;其二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
将知识拉近学生,让教育紧贴社会(“教育即生活”),遇物而诲,因势利导,这背后需要强大的推手,而担当这个角色的无疑就是教师了杜威也曾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是领导者”,是“社会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智的研究者”,甚至还提到了“交互原则”( “传统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它着重控制经验的发展条件,而在于对它能决定有什么样的经验的内在因素太少注意这从另一方面违反了交互作用的原则”—— 褚洪启著《杜威教育思想引论》P187)但这毕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他自己指出:进步教育的偏激在于它提供的外部条件不加约束的、无目的、无计划的自由活动,使儿童放纵不羁,所以它与儿童的内在条件也难以有效地交互作用以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因此,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既不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也不仅仅是“儿童中心”,而是一种新颖的、动态的交互关系2.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动态的交互关系: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且是交替发展的、螺旋上升的、共生共长的交互关系,是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形成新的平衡的动态平衡系统这种交互关系没有厚此薄彼,在强调儿童的同时,还重视了教师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2.1:中国传统文化是交互关系的渊源阴阳互动,互为其根”,“因失而得”,“此消彼长”,中国的阴阳学说揭示了现代教育的这种交互关系太极图圆圈代表统一的、和谐的世界,两只阴阳鱼黑白相间、首尾纠合阐述了阴阳平衡、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的一种理念两鱼的交合是一种圆润的吻合,而不是生硬的叠加,此消彼长,既得又失,因舍而得尤其是阴鱼的白眼睛和阳鱼的黑眼睛更加鲜明的显示了和谐世界里的你我共存、你我共赢、相互依恋的平衡态势,也正因为基于此,大千世界才得以和谐和美,大千世界中所有的生灵才能够共生共长教师的教因学生的学而发展,不断完善教学,逐步提高教学素养;学生的学因教师的教而生长,不断体验和习得,使之人格和心智诸方面长进教与学这对阴阳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又相互转换:就教师的教而言,教师是信源,为阳,学生是信宿,为阴;就学生的学而言,学生是中心,为阳,教师是边缘,为阴2.2:胡塞尔的主体间性论是交互关系的哲学基础现象学代表人物胡塞尔所创立的主体间性论描述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认为世界万物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论更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是意义、智慧和价值的源泉,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传统哲学所阐释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不管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儿童中心论”,都是将二者割裂开来,是孤立的世界观,不是唯物辩证法教师与学生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相互渗透)教与学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因为一定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果一方失去,另一方则不复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既有教师中心又有儿童中心,甚至连双方的角色也会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老师可见,教师与学生是互为主体的2.3: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交互关系的载体:美国社会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类型如果说后喻文化中的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反逆活动或称“反哺”行为,那么,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瞬息万变的今天,互喻文化已经再次刷新教育的人际关系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都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信息富有者”夺取了教育的话语权,“权威信息拥有者”产生了教育的影响力如此使得父代与父代、父代与子代、子代与父代、子代与子代相互学习成为可能和自觉,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互喻”文化现象如果说网络时代的交互性带给我们的是互喻文化,那么在近些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师生的交互关系、互为主体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互动中,有生师互动,有师师互动,有生生互动,更有师生互动2.4:“第四堵墙位移说”和互喻文化是交互关系的发展在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阿尔托为代表的世界三大戏剧理论中,观众、演员与角色三者的审美距离以及彼此构成的审美空间,其间有着“第四堵墙”的位移学说所谓的“第四堵墙”,其根本就是在于观演之间是否互动、如何互动随着文化传递方式的变迁,互喻文化时代的特征愈来愈鲜明,受众越来越表现出参与的欲望,因为只有参与才有兴趣,只有参与才能得到满足所以“第四堵墙”的倒塌是受众参与互动的需要,是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从“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师生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第四堵墙”的位移,教师的“教”从最早的斯氏“当众孤独”,教师是“生活”于“第四堵墙”内的“逼真”世界而非在学生面前表演,而学生“看的不是戏,是生活”;再到布氏的“间离说”,教师的第一自我监督第二自我,主张间离和陌生感,使学生深入思考;再到阿尔托式的“超现实魔法说”,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形成了超现实的教育场景当前,网络文化以“空前的风暴”席卷整个人类,其凭借强势文化表达形态而衍生的网络文化反映了民众对参与和互动的需要。
网民们借助互联网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终端设备,运用多媒体传媒符号来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已形成新的文化景观其全球同步性、全民参与性、信息集成性、方式互动性的特点正是人们的着迷所在那么,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师与生不再是谁为中心谁为边缘了,而是一种网状的交互关系,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中心人3.新文化背景下新颖互动的人际关系的建立:3.1新文化背景下新颖人际关系以交互、平等、开放、多元等为其特征,这是由于互喻文化的衍生性决定了它很强的继承性,互喻文化的人际传播性决定了它的非中心性和交互性一句话,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而且又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3.2新颖人际关系中师生角色将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策划人、主持人,是将教育和知识拉近学生的推手,是学生心智开发和健康成长的“助产士”,同时又是儿童发展的研究者,是教育生产力自我完善者,其专业化发展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而成长;学生既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又是教师的研究对象,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其行为模式和学习效率是教师调控教学策略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