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齐桓晋文之事几个虚词用法.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41796856
  • 上传时间:2023-1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其(1)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如果,连词)(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加强语气)(6)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还是)(7)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表选择,还是)(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一定) 之一、 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0、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代王道1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代王道12、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

      1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代指推行王道却没有统一天下的人(事)15、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指示代词,译为“这(类)”16、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指示代词,译为“这(类)” 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个)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4、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6、故民之从之也轻三、宾语前置的标志(3个)1、夫子之谓也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四、往,到……去,向(2个) 1、牛何之? 2、然后驱而之善五、君子之于禽兽: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实义相类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国也”六、结构助词“的”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语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属于这种用法 以 一、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或“因为这”,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二、同“已”,止 无以,则王乎? 三、“所以……者”的固定格式,译为“……的原因” 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四、用作连词,用法同“而” (一)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然后驱而之善…… (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从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从而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五、以为,认为,有时和“为”一起用,但有时以为连用时又是“以之为”的省略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以王为爱”,即认为王吝啬,“以为”连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认为;后面的“为”是做之意可译为百姓认为大王做事吝啬 3、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六、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以”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译为希望你辅助我(完成)我的愿望明白的把这教给我,“之”指王道,即上文所说的具体做法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此句可译为重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嘱给他们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的倒置,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之宅内外树,种植之意,动词二)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1、“以”可译为“用,用来”的有(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此句可译为德行怎么样能用来推行王道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能或能够之意,“以”译为用(来)3)对曰:‘将以衅钟以”后省略了之(牛),此句可译为将用它来祭钟4)以羊易之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文中出现两次)译为用这样的行为…… 2、可译为“凭借,凭,依据”的有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区别),形:具体表现异:动词,区分,区别 (2)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以”后省略之凭借的手段(兴甲兵……) 于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通“毋”,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对于 3、君子之于禽兽也……于,对于 4、有复于王者曰:……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 下文“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于”用法同,不译。

      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于,到文中出现两次) 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第一个为“给”;第二个 为“到”;第三个引出动词“御”(治理)涉及的对象“家邦”,不译;另外,加点的“诸”是文言兼词“之于”的合音之,到;于的用法同第三个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8、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第一个是“跟”“同”,第二个是“在” 9、否,吾何快于是?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对 10、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跟”“同” 1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个是“在”,第五个为“给” 12、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1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于,“在……中” 14、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于,“在……方面” 1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3、犹缘木而求鱼也二)表示修饰关系,一般不译 1、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2、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三)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才”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但是”“却”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文中出现两次)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而,但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此句可译为那里有仁义道德之人处于上位却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为,即而可为罔民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可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而,却五)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王笑而不言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而且”或“尚且”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若 一、像(……一样),如,好像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是其甚与?像这样严重吗?此句可译为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是,这样,指孟子所说缘木求鱼之事;其,句中语气词,表测度;另外,其,有人认为是指霸道,有待商榷 3、其若是,孰能御之?其,句首语气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此句可译为如果像这样…… 二、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1、若无罪而就死地 若,这样,作“无”的状语;就,走向文中出现两次)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文中出现两次) 三、连词假如,如果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四、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