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PPT课件.ppt
91页ppt课件1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ppt课件2【概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破坏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胃黏膜亦有不同程度的变薄本病十分常见,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ppt课件3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化学、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病变,根据萎缩程度分为轻、中、重度ppt课件4【中医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为中医的“胃痛”、“痞满”、“胃痞”等范畴ppt课件5【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1、从瘀论治2、从湿论治3、从阴虚论治4、从“浊”、“毒”论治5、从肾论治6、从肝论治7、从脾论治(“治痿独取阳明”)8、从肺论治9、从心论治10、以痈论治 11、运用对药治疗萎缩性胃炎12、传统方治疗萎缩性胃炎13、我院治疗萎缩性胃炎 ppt课件6一、从瘀论治一、从瘀论治(一)在辨证基础上加入化瘀之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提高疗效。
1、 气滞血瘀宜理气化瘀 本病初起多无明显疼痛,或偶发刺痛,上腹痞满,脘胀嗳气,食欲减退,大便不爽,每因情志因素加重或复发,舌质暗淡,脉弦细, ppt课件7 用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之法, 常选柴柴胡胡疏疏肝肝散散合合金金铃铃子子散散加减: 柴胡、枳壳、赤芍、川芎、川朴、元胡、川楝子、三七等ppt课件82、气虚血瘀宜益气活血 本病呈慢性过程表现为胃脘隐痛或刺痛,消瘦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涩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常选用四君子汤合失笑散四君子汤合失笑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制半夏、白扁豆、丹参、黄芪、干姜、厚朴、蒲黄、五灵脂等ppt课件93、阳虚血瘀宜温中活血 病人表现为胃脘隐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神疲乏力,甚则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涩 温中健脾,活血止痛 方选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加减: 黄芪、赤芍、甘草、桂枝、干姜、乳香、没药、丹参、川芎、白术、砂仁等 ppt课件104、阴虚血瘀宜滋阴活血 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或刺痛,嘈杂不适,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涩 养阴益胃,化瘀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沙参、麦冬、生地、当归、石斛、川楝、赤芍、甘草、丹参、红花、香橼、佛手等。
但应指出,滋阴药用之不当,宜呆脾胃,故加入健脾理气之品,使之滋而不腻,补而不滞ppt课件115、湿热血瘀宜化湿活血 主症:胸脘堵闷,灼热疼痛,痛势较甚,口苦口粘,身重乏力,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或滑数 清热化湿,益气活血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温胆汤加味, 药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茵陈、竹茹、白术、枳壳、藿梗、丹参、赤芍、蒲公英等ppt课件12 (二)活血化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依据: 1 引用古人的论述: ppt课件13(1)清代叶天士说:“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之阻,血亦应病 “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血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久有胃痛,更加劳力,致络中血瘀,经气逆,其患总在络脉中痹窒耳 (2)金匮要略载有“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3)金元时代李杲谓“脾无积血不痞”鉴此古代医家对瘀血致痞早有认识 ppt课件142、病机分析: (1)病理可归纳为三个字,滞、虚、瘀滞、虚、瘀 (2)在临床上非三者单独存在,而常相互参杂出现 但不论肝郁、湿热或脾胃虚肝郁、湿热或脾胃虚弱证都夹有血瘀证弱证都夹有血瘀证,在临床治疗时不可忽略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ppt课件15 (2)在临床上非三者单独存在,而常相互参杂出现但不论肝肝郁郁、湿湿热热或或脾脾胃胃虚虚弱弱证证都都夹夹有有血血瘀瘀证证,在临床治疗时不可忽略活血化瘀药的使用ppt课件163、现代医学: (1)对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检查为中医诊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失去正常的桔红色,初期以红白相间为主,逐渐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胃粘膜变薄,血管显露,细静脉曲张并有出血点,局部供血较差若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时,常见粘膜粗糙或呈颗粒状ppt课件17 病理检查:胃粘膜腺体减少,腺体排列紊乱,固有膜结缔组织增多,粘膜肌层增厚,胃粘膜不典型增生与肠上皮化生 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粘稠度提示高粘血症ppt课件18 ()现代药理研究:活血祛瘀药物具有行血、散瘀、通络、消肿、定痛等功效,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血流变状态,改善循环,使扩张的细静脉恢复,细胞凝集现象减轻,促进血液流速,改善组织营养ppt课件19 具有抗感染,抑制幽门螺杆菌产生、繁殖及炎症反应等作用从而促进创伤愈合, 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与吸收,改善机体的免疫反应,使萎缩、增生等病理改变得以修复。
ppt课件20二、从湿论治:二、从湿论治:(一)分证治疗1、祛湿理气,健脾和胃法 脘痞腹胀,食后加重,呃逆不畅,口黏不爽,食欲不振,不思饮水,大便溏薄,舌质胖大,苔白根厚,脉象沉细缓 方以二二陈陈汤汤、平平胃胃散散加加减减:茯苓、半夏、陈皮、苍术或白术、厚朴、枳壳、木香、白豆蔻、生姜、大枣、甘草等 ppt课件212、温中和胃,健脾化湿法 胃脘冷痛,喜暖喜按,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淡乏味,纳呆不饥,肠鸣泄泻,舌胖淡有齿痕,舌苔白厚腻,脉象沉细弦 方以二二陈陈汤汤合合苓苓桂桂术术甘甘汤汤加加减减:茯苓、苍术、半夏、陈皮、桂枝、高良姜、香附、厚朴、苏梗、砂仁、白豆蔻、谷芽、麦芽、生姜、大枣、甘草 ppt课件223、疏肝和胃,理脾化湿法 脘腹、胸胁胀痛痞闷,口苦呃逆,烧心反酸,食欲不振,口干不思饮水,腹痛肠鸣,大便稀溏,脉象沉弦滑者 方以柴柴胡胡疏疏肝肝散散合合二二陈陈汤汤加减: 茯苓、柴胡、枳壳、厚朴、香附、白术、延胡索、川楝子、黄连、半夏、陈皮、甘草等ppt课件234、滋阴养胃,健脾渗湿法 胃脘痞满,食后加重,腹胀肠鸣,不敢多食,口干思饮,泄泻频作,疲乏无力,面黄消瘦,舌质嫩红,舌苔少,脉象沉细。
方以香香砂砂六六君君子子汤汤加加减减:砂仁、香附、茯苓、白术、太子参、陈皮、半夏、阿胶、石斛、枳壳、甘草等ppt课件245、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法 脘腹痞闷,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呕恶厌食,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方以连连朴朴饮饮加加减减:黄连、厚朴、茵陈、石菖蒲、木通、藿香、连翘、白豆蔻、黄芩、滑石、甘草等ppt课件25(二)从湿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依据: 1、引用古人的论述: 温病条辨湿谓:“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症最多 ppt课件26 2、病机、证候、治疗分析:(1)病机:脾胃在生理病理上与水湿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故水水湿湿内内停停最最易侵犯脾胃易侵犯脾胃 无无论论湿湿邪邪困困阻阻脾脾胃胃,或或脾脾胃胃功功能能失失调调湿湿邪邪内内生生,作作为为病病理理产产物物的的湿湿邪邪是是慢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ppt课件27(2)证候:脾胃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胃病则生湿,无论虚实寒热诸证,均可出现湿的见证 如寒证的寒湿困阻脾胃,热证的脾胃湿热,实证的湿邪困阻脾胃,虚证的脾胃虚弱生湿等,故治脾胃病,以祛湿立论 ppt课件28(3)治疗:祛湿健脾和胃,调畅气机。
湿邪作为脾胃病的重要病因,治疗当以祛湿为中心 ppt课件29三、从阴虚论治:三、从阴虚论治:(一)临床表现: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胃部饱闷、消瘦,舌干苔少无津,脉细或弦,无力 治法:酸甘凉润、和胃调气 药物:养阴益胃汤(基本方) 方药组成:石斛、丹参、太子参、麦门冬、生地黄、胡黄连、金银花、山药、半夏、白芍、栀子、陈皮、枳壳、甘草、乌梅ppt课件30 辨证用药时辨证用药时,可随证参入理气而不辛燥可随证参入理气而不辛燥的玫瑰花、佛手、川楝子、橘皮、竹茹、谷芽、麦芽等和胃调肝之品,以防单纯阴柔之品导致的呆滞之弊ppt课件31(二)从阴虚论治的依据: 1、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多与肝有关如肝经气火久郁,横逆犯胃,灼伤胃阴;或因肝旺肝气乘客于胃而致胃弱,使胃虚津伤,甚则肝阴胃液俱伤 2、由于胃之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 这与中医胃 阴不足,津液缺乏类似 ppt课件32四、从四、从“浊浊”“毒毒”论治:论治: 1、从临临床床表表现现看,CAG患者舌舌质质多红或紫暗,舌舌苔苔黄燥或黄腻,脉脉多弦滑或滑数,均为浊毒中阻之明征 2、从胃胃镜镜表表现现看,CAG患者胃粘膜水肿,呈乳白色或苍灰色,伴有点片状粘附性渗出物,与与“浊浊”性性质质相相似似,而粘膜充血,糜烂,变薄,干燥,透见红色血管纹,与与热热“毒毒”伤伤阴性质相似。
阴性质相似ppt课件33 3、从治治疗疗看:临床上常以半枝莲、苡仁、紫蔻解热毒,化湿浊为主,加入百合、当归、白芍、青皮、川朴、姜黄滋阴养血、理气和络、降通和胃,标本兼治从而湿浊化,热毒清,阴血充,肝疏如常,脾运复健,胃复和降 ppt课件34五、从肾论治:五、从肾论治:(一)证候: 1、肾气(阳)虚:胃脘胀满疼痛,饮食减少,困倦,少气懒言,腰腿酸软,畏寒肢冷,面色白,大便溏或晨起泄泻,舌质淡或胖,苔白或腻,脉沉细 2、肾阴虚:胃脘胀满,饮食减退,体质消瘦,口干、口苦,或大便秘结,伴烦躁易怒,潮热失眠,耳鸣,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3、气阴双亏:胃痞满隐痛,饮食减退,困倦,少气懒气,畏寒肢冷,失眠耳鸣,腰腿酸软,舌质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数ppt课件35(二)治疗方法:益肾养阴、健脾和胃1、基本方:菟丝子15g、黄精10g、吴茱萸10g、云苓15g、杜仲10g、丁香6g、石斛15g、白芍15g、党参15g、2、基本方加减: 偏肾气(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干姜 偏肾阴虚者加沙参、麦冬、枸杞、生地、山药 ppt课件36(三)从肾论治的依据: 1、萎缩性胃炎因粘膜与腺体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从而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病变的慢性过程,易易导导致致全全身身虚虚弱弱现象现象。
ppt课件37 2、本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病变在脾脾胃胃,但与与肾肾关关系系极极为为密密切切,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运化纳谷须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清代张志聪对肾与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明确指出“肾为胃关内经亦指出“哕之标在胃,哕之本在肾”也就是说: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与激化,肾阴又有濡润脾胃阴液的功能 3、临床中观察,患患病病日日久久,多多数数患患者者有有肾虚见症肾虚见症ppt课件38六、从肝论治:六、从肝论治: (一)疏肝和胃法:多用于本症初起,肝胃不和者 1、主要症状:胃脘胀痛,嗳气,嘈杂,口苦,泛酸,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大便不畅,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缓 2、方用柴柴胡胡疏疏肝肝散散合合左左金金丸丸、金金铃铃子子散散加减加减: 柴胡、香附、枳壳、白芍、川芎、青陈皮、黄连、吴萸、元胡、川楝子、甘草ppt课件39 (二)疏肝健脾法:多用于病程较短,脾虚气滞者 1、主要症见:胃脘隐痛,痞闷或胀痛,食后痛重,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大便稀或不畅,伴嗳气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2、方用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甘草。
ppt课件40 (三)补益肝脾法:多用于病程较长,肝血不足,心脾两虚者 1、主要症见:胃脘隐痛,纳呆食少,神疲懒言,心悸易惊,夜寐多梦,大便稀软,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2、方用四物汤合归脾汤加减四物汤合归脾汤加减: 当归、白芍、川芎、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炒枣仁、木香、元肉、枳壳、生姜、大枣、炙草ppt课件41 (四)清肝养阴法:多用于久病不愈,肝郁化热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