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6.doc
10页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②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 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 ②会征促织《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促织》)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 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 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
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4.反诘:岂、宁、庸、其译为“难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五、频率副词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假道》) ②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在意义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如: ①岁征( )民间(《促织》) ②成妻纳钱( )案上 (《促织》)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 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察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则有时省略 ⑧令以( )责之里正《促织》) ⑨折藏之,归以 ( )示成《促织》) 6.介词“以”也可省略如: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促织》) 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五蠹》) 2.层进关系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以”,同“而,而且。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况……”译成“还…何况… 3.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或”,或者 4.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而”,接着 ②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同“而”,不译 5.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②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 6,因果目的关系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齐桓晋文之事》) 7.假设关系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 ①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论积贮疏》) 8.修饰关系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
译成“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之 1.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补语标志译成“得” ②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6,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⑥顷之烟炎张天 者 “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可译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