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脏神经系统.ppt
55页内脏神经系统 一、概述一、概述二、内脏运动神经二、内脏运动神经三、内脏感觉神经三、内脏感觉神经四、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特征四、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特征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概述:①①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是指分布于是指分布于内脏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心血管平滑肌和和腺体腺体的神经系,它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的神经系,它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②②内脏神经系含有内脏神经系含有感觉感觉和和运动运动两种纤维成分两种纤维成分③③运动神经又称为运动神经又称为“自主神经系自主神经系” 、、“植物神经植物神经系系” 内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周周围围部部脊神经节脊神经节脑神经节脑神经节脊髓脊髓:交感和副交感低级中枢:交感和副交感低级中枢 脑干脑干:孤束核,副交感核,心血管、呼吸中枢:孤束核,副交感核,心血管、呼吸中枢间脑间脑:情绪、体温、摄食、水平衡、生物节律调节中枢:情绪、体温、摄食、水平衡、生物节律调节中枢大脑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中中枢枢部部内内脏脏神神经经系系统统内脏神经系统副副交交感感神神经经系系统统L3S2S4交交感感神神经经系系统统二、内脏运动神经(一)交感神经(一)交感神经(二)副交感神经(二)副交感神经1.低级中枢:.低级中枢:脊髓脊髓T1~L3的中间外侧核(的中间外侧核(侧角侧角)。
一)交感神经(一)交感神经交感干交感干椎旁神经节椎旁神经节节间支节间支椎前神经节椎前神经节::腹腔节、肠系膜上节、腹腔节、肠系膜上节、神经丛神经丛交通支交通支白交通支白交通支灰交通支灰交通支肠系膜下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下节、主动脉肾节2.周围部.周围部第三腰神经第三腰神经中间外侧核中间外侧核(侧角)(侧角)脊髓剖面图脊髓剖面图后角后角前角前角节前神经元节前神经元节前神经元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前纤维节前纤维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节后神经元 节后纤维节后纤维效应器效应器 低级中枢低级中枢 ((T1 — L3))神经节神经节皮肤、血管、立毛肌皮肤、血管、立毛肌((1))椎旁节椎旁节位于脊柱两旁位于脊柱两旁每侧每侧19~24个颈部颈部3个个胸部胸部10~12个个腰部腰部4个个骶部骶部2~3个个尾部:奇神经节尾部:奇神经节交感干交感干((2)交感干)交感干 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构成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构成 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上至颅底,下至尾骨 ((3))椎前节椎前节 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
有四个:腹腔神经节(最大)有四个:腹腔神经节(最大) 主动脉肾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椎前神经节椎前神经节椎旁神经节椎旁神经节白交通支白交通支灰交通支灰交通支脊髓侧角脊髓侧角交感干交感干节间支节间支((4)交通支:)交通支:交感干与脊神经的联系交感干与脊神经的联系白交通支:白交通支:起自脊髓侧角细胞起自脊髓侧角细胞 节前纤维节前纤维 只存在于只存在于T1~L3共共15对脊神经对脊神经灰交通支:灰交通支:起自交感神经节起自交感神经节 节后纤维节后纤维 脊神经中均有脊神经中均有椎椎旁旁节节节前纤维节前纤维节前纤维的三种去向:节前纤维的三种去向:脊髓侧角脊髓侧角脊髓前根脊髓前根椎前节椎前节椎旁节椎旁节白交通支白交通支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 动脉丛再分支到动脉丛再分支到 脏器脏器血血管管、、汗汗腺腺、、竖竖毛毛肌肌分分支支到到脏脏器器3.交感神经的分布((1)颈部交感神经)颈部交感神经颈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位第位第2-3颈椎横突前方,颈椎横突前方,最大最大。
颈中神经节:颈中神经节:最小最小,有无不恒定位于第,有无不恒定位于第6颈椎颈椎横突水平,紧靠甲状腺下动脉横突水平,紧靠甲状腺下动脉颈下神经节:颈下神经节:常和第一胸神经节合称常和第一胸神经节合称星状神经星状神经节节,位于第一肋椎关节前方节的前下方与,位于第一肋椎关节前方节的前下方与胸胸膜膜顶毗邻故做颈下顶毗邻故做颈下神经节封闭手术神经节封闭手术时,要注时,要注意其周围的重要结构,特别是防止刺破胸膜顶意其周围的重要结构,特别是防止刺破胸膜顶而发生气胸而发生气胸 颈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 颈下神经节颈下神经节交通支交通支动脉丛动脉丛咽丛咽丛心上、中、下神经心上、中、下神经颈颈中中神神经经节节节后纤维分布节后纤维分布1))经经灰交灰交通支通支连至连至1-8对颈神对颈神经,并随经,并随其分布至其分布至头颈上肢头颈上肢的血管、的血管、汗腺、竖汗腺、竖毛肌2))伴邻近伴邻近动脉行走,动脉行走,形成形成动脉动脉丛,丛,伴随伴随动脉的分动脉的分支至头颈支至头颈部的腺体、部的腺体、平滑肌3))由神经由神经节发出节发出器器官支官支,如,如咽支,心咽支,心上、中下上、中下神经等位于胸椎两侧,位于胸椎两侧,10~12对神经节。
对神经节 胸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胸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1))灰交通支灰交通支 → 12对胸神经对胸神经 → 胸壁、腹壁的血管、胸壁、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汗腺、竖毛肌2))上上5对胸交感神经节对胸交感神经节 → 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肺丛、心丛 → 相应器官相应器官3)组成)组成内脏大神经内脏大神经4)组成)组成内脏小神经内脏小神经((2)胸部交感神经:)胸部交感神经:第第6~9椎旁节椎旁节的节前纤维的节前纤维第第10~11椎旁椎旁节的节前纤维节的节前纤维腹腔神经节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主动脉肾节((3)腰部交感神经:)腰部交感神经: 4~5对神经节对神经节 位于腰椎体的前外侧、腰大肌内缘位于腰椎体的前外侧、腰大肌内缘 腰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腰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 1)灰交通支)灰交通支 → 腰脊神经腰脊神经 → 腰部、腹壁的腰部、腹壁的血管、汗血管、汗腺、竖毛肌腺、竖毛肌 2))腰内脏神经腰内脏神经消化管消化管盆腔脏器盆腔脏器((4)盆部交感神经:)盆部交感神经: 4对骶交感神经节对骶交感神经节 1个尾交感神经节(奇神经节)。
个尾交感神经节(奇神经节)盆部交感神经分支:盆部交感神经分支: 1))灰灰通通支支 → 骶骶神神经经和和尾尾神神经经 → 下下肢肢和和会阴部血管、汗腺、立毛肌会阴部血管、汗腺、立毛肌 2))骶骶神神经经节节 →盆盆丛丛((下下腹腹下下丛丛)) → 盆盆腔脏器腔脏器 (三) 副交感神经1.1.组成组成((1)低级中枢)低级中枢脑干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副交感神经核: 动动眼眼神神经经副副核核,,上上、、下下泌泌涎涎核核,,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背核脊髓骶部脊髓骶部::2~4节段的节段的骶副交感核骶副交感核((2)周围部)周围部神经节:神经节: 器官旁节、器官内节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节前纤维节前纤维脑神经、脑神经、 盆内脏神经盆内脏神经节后纤维节后纤维器官器官2.脑干副交感神经来源、行程、分布((1))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副核 → 动眼神经动眼神经 → 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 →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2))上泌涎核上泌涎核 → 面神经面神经 → 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神经节 →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3))下泌涎核下泌涎核 → 舌咽神经舌咽神经 → 耳神经节耳神经节 →腮腺腮腺((4))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背核 →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 神经节神经节 → 颈颈胸脏器、腹腔的肝、胰、脾、肾、胃、结肠左曲以胸脏器、腹腔的肝、胰、脾、肾、胃、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上的肠管动眼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盆内脏神经盆内脏神经3.骶部副交感神经来源、行程、分布骶骶2~4副交感核副交感核盆内脏神经盆内脏神经盆丛盆丛 结肠左曲以下肠结肠左曲以下肠管和盆腔脏器管和盆腔脏器盆内脏神经盆内脏神经盆丛盆丛骶交感干骶交感干S2S3S4三、内脏感觉神经1. 1. 初级神经元:初级神经元:位于脑神经节、脊神经节内位于脑神经节、脊神经节内2. 2. 外周突起:外周突起: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骶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3. 3. 内脏感觉在中枢内传导:内脏感觉在中枢内传导: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中枢支一部分随舌咽神经、迷走神内脏感觉神经元的中枢支一部分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入延髓,止于孤束核。
一部分随交感神经、盆内脏经入延髓,止于孤束核一部分随交感神经、盆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进入脊髓后角神经(副交感神经)进入脊髓后角 孤束核或脊髓后角孤束核或脊髓后角丘脑丘脑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内脏感觉内脏感觉侧角侧角的交感神经元和的交感神经元和前角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的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内脏内脏-内脏反射内脏反射和和内脏内脏-躯体反射躯体反射脊髓后角脊髓后角侧角的交侧角的交感神经元感神经元前角的运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动神经元内脏内脏-内脏反射内脏反射内脏内脏-躯体反射躯体反射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症状(一)立毛反射(一)立毛反射(二)皮肤血管反射(二)皮肤血管反射(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一)立毛反射n立毛反射为立毛反射为躯体内脏反射躯体内脏反射n反射弧:反射弧:皮肤受寒冷刺激皮肤受寒冷刺激 → 脊神经、脊神经节脊神经、脊神经节 → 脊脊髓髓 → 脊髓中间神经元脊髓中间神经元 → 同侧脊髓同侧脊髓侧角侧角 → 节前纤维节前纤维经经前根前根入脊神经入脊神经 → 白交通支白交通支 → 交感干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节节后纤维后纤维经灰交通支经灰交通支 → 脊神经脊神经 → 立毛肌立毛肌n病变:病变: ((1)当脊髓侧角、前根、交感神经节或节后纤维有)当脊髓侧角、前根、交感神经节或节后纤维有破坏性病变时,由于反射弧中断,病变所支配的区域破坏性病变时,由于反射弧中断,病变所支配的区域立毛反射消失。
立毛反射消失 ((2)脊髓的急性横断性病变,横断以下脊髓所支配)脊髓的急性横断性病变,横断以下脊髓所支配的区域,在脊髓休克阶段可出现暂时的立毛反射消失,的区域,在脊髓休克阶段可出现暂时的立毛反射消失,休克后可有休克后可有立毛反射亢进现象立毛反射亢进现象这是由于脊髓内交感这是由于脊髓内交感神经中枢失去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释放现象神经中枢失去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释放现象当脊髓横断性病变时:当脊髓横断性病变时: ① ① 刺激刺激病灶以下病灶以下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射向上只扩散到射向上只扩散到病变阶段以下病变阶段以下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病灶的病灶的下界下界;; ② ② 刺激刺激病灶以上病灶以上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射向下只延伸到射向下只延伸到病变阶段以上病变阶段以上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病灶的病灶的上界上界 病灶阶段内立毛反射消失病灶阶段内立毛反射消失 ((3)由于一个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可与不同的)由于一个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可与不同的交感神经节的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因此,交感神经节的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因此,在正常时局部的刺激可引起同侧广泛的多段的立在正常时局部的刺激可引起同侧广泛的多段的立毛反应。
毛反应(二)皮肤血管反射n皮肤血管反射:皮肤血管反射:皮肤小血管对皮肤刺激的反射(出现皮肤小血管对皮肤刺激的反射(出现白色或红色划纹等),由于出现皮肤划纹,所以也称白色或红色划纹等),由于出现皮肤划纹,所以也称皮肤划纹症皮肤划纹症n即以尖锐的刺激物刺划皮肤时,可使局部皮肤发生三即以尖锐的刺激物刺划皮肤时,可使局部皮肤发生三个连续过程的反应:个连续过程的反应:首先首先,划过部位的皮肤发红,,划过部位的皮肤发红,继继之之,在刺划部的周围也发红,,在刺划部的周围也发红,最后最后,受刺激发红的部,受刺激发红的部位肿胀隆起位肿胀隆起 发红发红为血管扩张所致;为血管扩张所致;肿胀肿胀为血浆渗出的缘故为血浆渗出的缘故n根据根据反射原理反射原理分为两类:分为两类:((1))局部性局部性皮肤血管反射:轴突反射当皮肤受刺激时,冲皮肤血管反射:轴突反射当皮肤受刺激时,冲动一方面沿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传向中枢,另一方面又可沿动一方面沿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传向中枢,另一方面又可沿同一感觉纤维的分子传向皮肤血管,引起皮肤小血管舒张同一感觉纤维的分子传向皮肤血管,引起皮肤小血管舒张由于这种反射由于这种反射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所以称为轴突反射。
所以称为轴突反射但这不是真正的反射,它不因后根损伤而消失但这不是真正的反射,它不因后根损伤而消失118图图((2))反射性反射性皮肤血管反射:皮肤血管反射: 反射弧反射弧:皮肤感觉神经纤维:皮肤感觉神经纤维 → 脊神经节脊神经节 → 后根后根 → 脊髓后脊髓后角根部内侧的副交感神经角根部内侧的副交感神经 → 后根后根 → 脊神经和血管周围神脊神经和血管周围神经丛 功能功能:使血管扩张,皮肤出现红纹当这一反射弧被中断:使血管扩张,皮肤出现红纹当这一反射弧被中断时,反射消失,在脊髓横断性病灶以下区域的皮肤血管反时,反射消失,在脊髓横断性病灶以下区域的皮肤血管反射往往亢进因而在做皮肤划纹症检查时,刺划区域应跨射往往亢进因而在做皮肤划纹症检查时,刺划区域应跨越病灶阶段的上下,以便对照越病灶阶段的上下,以便对照(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1、组成:、组成: n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感觉神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n肌肉:肌肉:逼尿肌逼尿肌——构成膀胱壁,平滑肌构成膀胱壁,平滑肌尿道内括约肌尿道内括约肌——在尿道内口周围,平滑肌在尿道内口周围,平滑肌 尿道外括约肌在尿道外括约肌在——尿道膜部,横纹肌尿道膜部,横纹肌2、作用:、作用:1)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L1-2腰髓侧角的腰髓侧角的交感核,经交感核,经L1-2前根、由交通支和交感干前根、由交通支和交感干神经节,至腹主动脉丛、(上)腹下丛神经节,至腹主动脉丛、(上)腹下丛(骶前丛)腹下神经和下腹丛(盆神经丛)(骶前丛)腹下神经和下腹丛(盆神经丛),在丛内形成突触,其节后纤维达膀胱,,在丛内形成突触,其节后纤维达膀胱,使逼尿肌弛缓,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将尿使逼尿肌弛缓,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将尿液储存膀胱内。
液储存膀胱内2)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S2、、3、、4骶骶髓侧角副交感核、经髓侧角副交感核、经S2、、3、、4神经前根和神经前根和盆内脏神经,通过盆神经丛入膀胱壁内的盆内脏神经,通过盆神经丛入膀胱壁内的神经节内形成突触后,节后纤维分布于副神经节内形成突触后,节后纤维分布于副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开放,引起排尿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开放,引起排尿3)躯体运动神经,起源于第二、三、四骶髓)躯体运动神经,起源于第二、三、四骶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可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可随意控制外括约肌的舒缩随意控制外括约肌的舒缩4)感受觉神经,起自膀胱的内脏感觉神经纤维,一部分随盆内脏神经进入骶髓相应节段的后角,主要传导膀胱的膨胀感和部分痛觉;另一部分维纤维则随交感神经进入腰髓,主要传导痛觉可见,传导尿道感受纤维主要经盆内脏神经(二)膀胱(排尿)反射由于膀胱副尿肌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使膀胱内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但当尿量增加到300-400毫升时,膀胱内压就显著升高,从而刺激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冲动沿盆内脏神经的感觉盆内脏神经的感觉纤维传达入骶髓后,一方面兴奋骶髓的副交感兴奋骶髓的副交感排尿中枢,使其发放冲动经盆内脏神经的传出纤维,达膀胱后,引起副尿肌收缩和尿道内括维肌开放开放;另一方面抑制腰髓的交感中枢抑制腰髓的交感中枢和骶髓前角和骶髓前角的阴部神经中枢,使尿道外括约肌也开放外括约肌也开放,尿液就排出体外。
脊髓的排尿低级中枢是受大脑皮质控制膀胱感觉冲动入脊髓后,能至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还能经脊髓后索(膨胀感觉)和脊髓丘脑侧束(痛觉)上传,最后达大脑皮质的最高排尿中枢(旁中央小叶),再由旁中央小叶发出下行纤维(经锥体束)至脊髓的两侧排尿中枢 正常情况,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抑制脊髓低级排尿中枢,当膀胱内尿量增多,引起尿意,情况不允许,大脑皮质发出冲动,经下行纤维至脊髓低级中枢,抑制骶髓的副交感中枢,并兴奋骶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和腰髓的交感中枢,使副尿肌松弛,情况允许,皮质对低级中枢作用相反,即能引起排尿尽管排尿是反射性的,常受到大脑皮质的影响,完全可经随意控制排尿而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发育还不完全,对脊髓的低级中枢的控制力弱,有尿时,即通过脊髓排尿中枢反射性地排尿,因此不能随意排尿以后随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完善,皮质中枢对脊髓中枢的控制力也增强,就能做到了随意排尿, (三)神经性膀胱机能障碍1)无抑制性膀胱机能障碍 (无抑制膀胱)n病变部位病变部位:旁中央小叶旁中央小叶或下行锥体束锥体束n常见病变常见病变:矢状窦附近脑膜瘤,上矢状窦血栓,脑出血、脑栓塞和多发性硬化等n特点特点:大脑此质与脊髓中枢的联系是双侧性 ,一侧皮质的病变膀胱仍维持正常机能 n作用作用: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对脊髓的低级高级排尿中枢对脊髓的低级中枢有兴奋抑制两方面的作用,以抑制抑制为主 .n原因原因:病变时失去抑制失去抑制,少量也能引起排尿.n表现表现:尿急、不能随意控制排尿,排尿突然而失禁;量少而次数多; 排尿的力量和尿线都正常,无残余尿 。
n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不健全,缺乏对脊髓抑制力,因而也有无抑制性膀胱的排尿特点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抑制力未能达到正常程度,在睡眠中即可发生遗尿 2)感觉缺失性膀胱机能障碍(无张力性膀胱) (感觉缺失型)n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在后根和后索,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痨等n病因:病因:1))膀胱感觉消失:因中断中断了排尿反射的传入传入径路,尿量增多,膀胱膀胱已很膨胀膨胀,但膀胱的感觉冲动仍不能传到大脑皮质而引不能传到大脑皮质而引起尿意起尿意,但发自皮质高级中枢的抑制性冲动仍能到达脊髓,2)膀胱副尿肌副尿肌过度伸长伸长而丧失收缩力丧失收缩力,致使膀胱副尿肌失去张力失去张力,发生尿潴留尿潴留,膀胱容量增大(可达1000毫升)而有大量残余尿大量残余尿 n表现:表现:排尿极度无力,只能慢慢溢出,即溢出性尿失禁或假性尿失禁,又由于大量残余尿的存在,常可发生继发感染 3)运动麻痹性膀胱机能障碍: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在排尿反射的传出径路上,见于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神经根炎等 由于支配逼尿肌的传出神经麻痹传出神经麻痹,逼尿肌缺乏收缩力逼尿肌缺乏收缩力,虽然感觉冲动仍能传入中枢引起尿意,但不能将尿排净。
所以,这类病人的症状除膀胱感到正常(能感到膨胀感)外其余症状基本和感觉缺失性膀胱机能障碍相同,即尿潴留和溢出性尿失禁,膀胱容量大,有有大量残余尿,排尿无力大量残余尿,排尿无力,因而也是无张力性膀胱,但属运动麻痹型 4)反射性膀胱机能障碍(反射膀胱 ) n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在骶髓以上,如脊髓颈、胸、腰段的横断性外伤,感染或肿瘤等 n病因病因:骶髓以上的病变中断了脊髓胝级中枢与大脑高级中枢间的联系,膀胱的排尿机能只受脊髓反射弧的影响,因而称为反射性膀胱 表现表现:病变初期,由于脊髓处于休克期,一切反射都消失,排尿反射也消失,出现尿溢留休克期以后,脊髓反射由于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而亢进、并出现周期性排尿,即尿蓄积至一定量时(比正常时容量少),引起一次反射性排尿,排尿突然而不可控制这是因为感觉冲动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因此膀胱感觉模糊,无明显尿意,只有当膀胱充失盈时,腹部可能有一种极含糊的排尿预感,但这种预感往往不一定出现,所以排尿突然而失禁(间歇性尿失禁)5)自动性膀胱机能障碍(自动膀胱)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在骶髓或马尾常见于脊髓圆锥部的外伤,感染或肿瘤以及脊髓膜膨出和马尾肿瘤等 原因原因:膀胱失去了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因而膀胱即没有任何感觉,又不受运动神经的支配,但在膀胱周围膀胱周围的膀胱神经丛神经丛或膀胱壁内的节后神经元仍能使副尿收缩,以完成排尿动作仍能使副尿收缩,以完成排尿动作,此即所谓自动反射,因而称为自动膀胱。
表现表现:逼尿肌的收缩力仍很不足,排尿无力,需用腹肌或以手压腹,帮助排尿,但自动膀胱的张力仍比无张力性膀胱要强些,膀胱容量也小于无张力性膀胱,残余尿多于反射性膀胱而少于无张力性膀胱(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n1、直肠和肛门的神经支配n神经神经:1、胝髓副交感、胝髓副交感核发出的盆内脏盆内脏神经; 2、腰腰髓髓发出的腹下神经(交感神经)通过(上)腹下丛和盆神经丛;支配直肠肌层和肛门内括约肌n3、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外括约肌n4、直肠的感觉神经纤维也分别随盆内脏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入脊髓n功能功能:胝髓胝髓兴奋使直肠肌层收缩,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引起排便;腰髓腰髓也支配直肠的肌层和肛门内括约肌,其作用与副交感神经相反;躯体运动神经受抑制,则外括约肌松驰,即能排便;2、直肠(排便)反射在平时,粪便储存在乙状结肠内,当结肠作集团运动(一种强烈的蠕动)时,粪便推入直肠入直肠直肠壁内的感受器感受器因受粪便的刺激刺激,其冲动沿着感觉神经纤维传感觉神经纤维传入入脊髓后,一方面传至脊髓骶段的低级排便中枢低级排便中枢,引引起便意起便意如果环境不允许环境不允许排便,侧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出发冲动,使直肠肌层松弛直肠肌层松弛,肛门内、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收缩,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排便反射受到抑制。
若环境允许允许排便,则由盆内脏神经传出冲动,使直肠收缩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松弛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并且阴部神经受到抑制,肛门外括约肌开放肛门外括约肌开放,粪便即补排出3、神经性直肠机能障碍此症状基本上与膀胱相似,可出现粪便潴留和粪便失禁当骶髓以上骶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病变病变时,可使来自直肠的感觉冲动不能上传感觉冲动不能上传至大脑皮质而无便意,肛门括约肌的随意性随意性控制丧失控制丧失,处于反射性紧缩状态,因而使粪便潴留粪便潴留有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能发生不随意排便,此为反射性间歇性排便当脊髓圆锥脊髓圆锥(低3-5)病变病变时,因破坏破坏了排便中枢了排便中枢,肛门括约肌麻痹括约肌麻痹,所以粪便失禁,但硬粪块仍可存留于直肠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