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原始人的衣着.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38767815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习辅助网 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第一章 上古时期第一节 原始人的衣着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四五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地劳动着,创造着,和大自然斗争着,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广阔的肥沃土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的祖先,开始生活在这块大地上,从最初的采集、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农业、手工业经济阶段,是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的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生产不断活跃,人们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不断丰富 衣服是当时人民实际生活的产物最初,人类还不知道如何穿戴,只是靠自己身上所长的毛来蔽体保暖他们穴居深山密林,过着非常原始的野生生活后来,才慢慢懂得用树叶和兽皮来遮掩自己光赤的肉体,所谓“搴木茹皮以御风霜,綯发冒首以去灵雨”,就说明他们已逐渐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了《礼记·王制》说: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当时人们用以蔽体的,只不过鸟羽兽皮或是树叶茅草而已北京周口店是我国古代人类发源地之一,山顶洞人的生活、活动的遗迹就在这里发现1930年因清理山顶洞人化石产地顶部的堆积,而发现了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遗迹1933年进行发掘,在第一文化层中发现了一枚骨针,保存完好,只是针孔地方破断了。

      骨针全长82毫米,直径3.1~3.3毫米,针尖圆锐,针身略弯而圆滑,是刮削和磨制成功的针的穿孔很小,是用尖状器挖制而成的同时,在山西朔县峙峪人和河北阳原虎头梁人等遗穴里,也发掘出用各种兽骨制成的骨针骨针的发现,证明早在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初步掌握缝纫技术了从骨针的尺寸、针眼的大小,以及其他出土的文物看,这时期的衣服材料,还没有超出兽皮范围人们将猎取到的野兽皮毛剥下,然后根据需要,拼合缝制成各种衣服,以掩蔽自己的身体和防御严寒的侵袭在周口店山顶洞穴里,还发现有穿孔的砾石、兽齿、鱼骨、介壳和蚶壳等装饰物,还有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可见当时人们已有审美的观念了在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器上,出现过穿衣服的人物图案,但由于材料很少,关于这时期的服装式样,还不能作出详细的说明在以后的长期采集、渔猎中,他们又逐渐掌握了利用树皮、草茎等植物纤维搓制绳索的技术再后一些,又从结绳发展到利用韧性纤维制作渔猎用的网罟,这就是《周易·系辞下》所说的“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作为衣着材料最原始的纺织品,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第二节 我国最早的纺织印染业 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候起掌握了纺织技术?根据考古研究,可以上溯到距今五干年左右,即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时期。

      这时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达到了繁荣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开始了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已发明了用纺轮捻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麻布,用骨针缝制衣服,用竹、苇编织席子近几十年来,在今黄河流域中下游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多次发掘出石、陶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原始的纺织和缝纫工具当时用来纺纱织布的原料,一是麻,一是葛,都是韧皮类植物纤维在陕西半坡等遗址的陶器上面,并曾发现过印成布纹的痕迹和画有布纹的彩绘另外,在陶器的底部还发现过席子一类的编织物痕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确已用手工编织粗糙的纺织品当时的长江流域纺织比较发达,各式陶纺轮的大量出现反映了这一事实东北地区这时期的墓葬中,发现随葬品有一定的位置陶纺轮置于体侧随葬品的组合也有一定的规律,凡用纺轮随葬的墓,没有石镞;用石镞随葬的墓,没有纺轮这种区别,显然是因为墓主人性别不同的缘故它反映了男女分工的情况,即女子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纺织,男子主要从事农耕和狩猎《商君书·画策》所说的,“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就是这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写照那时的织布机估计是一种水平式的,一端固定经线,另一端系在人的腰际,来回穿梭编织。

      这种织布机织出的平纹麻布,幅面很窄,比较稀疏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在陶器上曾发现布纹痕迹,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十根甘肃临夏大何庄和秦魏家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发现的布纹痕迹,在一平方厘米的布纹上有经纬各十一根,线条很粗《淮南子·泛论训》云:我们的祖先,最早就是用手经指挂,织成原始的布帛,这种描述大体上符合远古纺织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有了麻布和兽皮,妇女们就用精巧的骨针、骨锥和角锥,缝制成种种服装用麻布和兽皮来缝制衣服,标志着人类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庄子·盗跖篇》说:如果这个传说可信的话,那么就可证明神农时代人们身上,再也不是披着原始的兽皮了,他们穿的是经过缝制的皮衣和粗制的织物过着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的朴素农家生活 到了四千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纺织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线各二十四根,有的经三十一根,纬二十根每根麻线的直径不及半毫米,可见纺捻水平之高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饲养家蚕和纺织丝绸的国家,起源于有史以前传说最早发明推广育蚕技术的就是黄帝的元妃嫘祖,但在汉代和汉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中,都找不到这种传说的痕迹。

      实际上,养蚕缫丝和历史上其他重大发明一样,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仰韶遗存中,曾发现有半个人工割裂的蚕壳(详见李济著《西阴村史前的遗存》),这说明当时人们已懂得养蚕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的丝织品,包括绢片、丝带和丝线等,经过鉴定,原料是家蚕丝这些实物证明,我们的祖先约在五千年前,就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 《禹贡》里说到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划为九州,各州都把当地的物产作为贡赋上缴,其中用竹器盛放着丝和丝织品上缴的就有兖、青、徐、扬、豫、荆六州扬州地区上贡的丝织品称为“织贝”,根据汉代郑玄的解释,“贝”是一种锦的名称,是在织成之前先染成色丝,再按“贝”的色彩花纹织成美丽的锦帛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还相当低下的情况下,已有“锦”这种需要复杂纺织技术生产的织物是很难令人相信的,但从文献和出土文物可以证实,当时人们确已能利用自然染料印染织物了,这是我国印染技术萌芽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漫长时期中,人们的衣着由“衣皮韦”进化到染五彩织成锦帛做衣裳他们不仅已经穿上衣服,而且已经注意到衣服的式样、质地和文采了。

      到了殷商时代,人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丝织的技术,并且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织出了许多精美瑰丽的丝绸,为我国以后几千年丝织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节 我国最早的冠服制度 我国古代人民的衣着,随着麻丝织品的相继发明而不断改善至于最早的冠服制度究竟在哪一个时期建立,现在还难于确定宋人罗泌《路史》云:《周易·系辞下》云:《通鉴·外纪》云:《尚书·益稷》云:根据这些史籍的记载,在伏羲、黄帝、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一套冠服制度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于出现仰韶文化时期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人们刚刚摆脱兽皮裹身的生活习俗,衣冠服饰尚未完备,在这种情况下,要制定出一套服制体系,似乎不大可能 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的初步建立,大约在夏商以后,到周代才逐步完善从《诗经》、《周礼》记载看,周朝不仅有服饰制度,而且还专门设“司服”一职,掌管服制的实施,安排统治者的穿着,自天子以至卿士,服制各有等差到了周代后期,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度日趋崩溃,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冠服制度被纳入“礼治”的范畴,成了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此以后,王公卿士、后妃百官、庶民百姓的衣冠服制,就更加详备,等级制度也随之更加森严了。

      学习辅助网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