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张志扬]道:秩序与句式——读道经二十八章.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6447735
  • 上传时间:2018-06-2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24.6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哲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研究这里, 先将要作解读参照的 《帛书老子》 第二十八章录下:甲本: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 复归婴儿知其日( 荣) , 守其辱, 为天下浴( 谷) 为天下浴( 谷) , 恒德乃( 足) 恒德乃( 足, 复归于朴) 知其( 白) , 守其黑, 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恒德不贷( 忒) , 恒德不贷( 忒) , 复归于无极朴散( 则为器, 圣) 人用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乙本: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 复( 归于婴儿) 知其白( 日) , 守其辱, 为天下浴( 谷) 为天下浴( 谷) , 恒德乃足恒德乃足, 复归于朴知其( 白) , 守其黑, 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恒德不贷( 忒) , 恒德不贷( 忒) , 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 ( 圣) 人用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一、 直观印象1 9 7 3年冬湖南 《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 出土之前, 据说流行的 《老子》 主要有四种: 晋严遵 《老子指归》 、 隋 《河上公本》 、 魏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 唐傅奕校订 《古本老子》 。

      其中以 “王本” 、“河上公本” 为盛此处仍以 “王本”[1 ]为主要参读本手头关于老子 《道德经》 的书有四部半 (按建道 :秩 序 与 句 式———读 道 经 二 十 八 章张志扬内容提要《 道德经》 二十八章可看作五千文的拱心石, 因为其秩序含盖了人的生命———“ 知雄守雌” 复归于“ 婴儿” 、 社会生活———“ 知荣守辱” 复归于“ 朴” 、 以及最高的自然境界———“ 知白守黑” 复归于“ 无极” , 由此求得的是圣人之用———“ 大制不割” 其句式也包括了“ 取舍式” 、 “ 回旋式” 、 “ 中和式” , 其中尤以“ 中和式” 最具道德经的“ 道法自然大化于无极” 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秩序与句式, 两者相得益彰关键词秩序句式知白守黑张志扬,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教授5 7 0 0 2 81江苏社会科学2 0 0 7年第期江苏社会科学2 0 0 7年第期江苏社会科学2 0 0 7年第期江苏社会科学2 0 0 7年第期江苏社会科学2 0 0 7年第期江苏社会科学2 0 0 7年第期江苏社会科学2 0 0 7年第期江苏社会科学2 0 0 7年第6期J i a n s u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国后出版年代序) :1、《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中华书局1 9 8 4年———(Z );2、《老子新译》 任继愈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年———(R );3、《帛书老子校注》 高明撰, 中华书局1 9 9 6年———(G) ;4、《简帛老子研究》(美) 韩禄伯著邢文改编余瑾翻译学苑出版社2 0 0 2年———(H) ;5、《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美) 艾兰、(英) 魏克彬原编, 邢文编译, 学苑出版社2 0 0 2年———(A )。

      初学,只能就这四部半书在此小范围读之、并主要就 《老子》 第二十八章讨论之[2 ]但读它们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好象大家的精力全部倾注到版本、 字句的考证校注上, 对其中的 “意义存在”并不上心, 仿佛那是字句考证校注中自明的事或许也是像清人易顺鼎仅依庄子 《天下篇》 就断定:“后人不知 ‘辱’ 与 ‘白’ 对, 以为必 ‘黑’ 始可对 ‘白’ , 必 ‘荣’ 始可对 ‘辱’ , 如是, 加 ‘守其黑’ 一句于 ‘知其白’ 之下, 加 ‘知其荣’ 一句于 ‘守其辱’之上” , 又加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四句, 以叶 ‘黑’ 韵, 而篡改之迹显然矣⋯⋯王弼已为 ‘式’ 字等句作注, 则篡改即在魏、 晋之初, 幸赖庄子所引, 可以考见原文, 亟当订正, 以存真面Z 1 1 3 - 1 1 4 )按这位注家的考证,“王本” 中第二段 “知其白” 后到第三段 “守其辱” 前的 “守其黑, 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 ,全都是后人因不懂 “辱” 可与 “白” 对而妄为杜撰窜入的于是, 至为关键的一段 “知其白, 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就被这个考证一笔勾销了。

      此种有根有据的武断,只有经过新的考据,如 《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 出土问世, 才能不攻自破, 以正视听, 至少其 “魏晋之初篡改之迹显然矣” 的断言失效了足见考据以订正原本真迹毕竟是第一位的, 特别是像 《道德经》 这样远古的残篇断简式的文本难怪古人读书重字句考证注疏, 小学工夫不到, 大学岂能悟得的同样道理,1 9 9 3年秋湖北荆门 《郭店竹简老子》 出土问世,时间上推至公元前4 - 6世纪, 比《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 更早, 于是又有多处重大修订, 仅以两例为证一是道本非物通行本 《老子》 二十五章:(1)“有物混成”(R 1 1 3 )郭店竹简本:“有状混成” A 1 5 8 )由此排除“道是物” 的解释; 道若是物, 就有形可见, 与 “道可道非常道” 的无名无形不通郭店竹简本的 “有状混成” 似可提供合理解释,“状” 言卦象、 象数,于是有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的解说, 得 “道有象而无形” 2)“独立不改”(R 1 1 3 )郭店竹简本:“独立不亥” A 1 6 1 )按 《说文》 ,“亥” 以之为 “兼” , 相比相匹之意那么 “独立不亥” 可理解为 “独立无匹” , 即 “道外无物” 唯道而已的意思。

      二是道不反儒(1) 通行本 《老子》 十八章:“大道 废, 有仁义R 9 8 )郭店竹简本丙组:“故大道废,焉有仁义 (A 1 6 5 )“焉” , 在帛书中甲本作 “案” , 乙本作 “安” 校注者多迁就通行本将 “道” 与 “仁义” 对立起来的主旨, 使叛逆者反儒, 保守者贬道, 故将 “焉” 或“安” 解释成肯定的 “于是” , 或干脆放到句尾做语气词只有郭店竹简能提供合理地解释, 即还原为 “道” 与 “仁义” 的正当关系, 将 “焉” 或 “安” 解释成疑问或反问词:“如果大道被废弃, 怎么会有仁和义?” 虽然,“道” 不反 “仁义” , 但在时序上或哲理上,“道” 似比 “仁义” 更原始、 更本色2) 通行本 《老子》 十九章:“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R 9 9 )郭店竹简本:“绝知弃辩, 民利百倍绝巧弃利, 盗贼亡有绝伪弃诈, 民复孝慈A 1 6 4 )绝弃的分明是 “辩” 、“巧” 、“诈” , 不是 “仁” 、“义” 、“圣” 如果 《郭简老子》 中甲组第一节“绝———弃”句式中的“绝” ,(H 4 7) 有的人读作“继” ,则变成典型的“取舍句” :“继———弃” 。

      继———“ 智 ” 、“ 巧 ” 、“ 化 ” ; 弃———“ 辨 ” 、“ 利 ” 、“虑” 则当另解[3 ]此处存疑由此可见, 考据原初, 辨别真伪, 才能确立元典正当的解释效力然而眼下, 距离仍如咫尺天涯, 任何解释都难免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的危险一个初学者, 岂能幸免二、 校、 注、 释“ 传统”上述四种 《老子》 , 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校、 注、释方式帛书前的 《老子》 ,“二十八章” 可谓 “大同小异” 所谓 “大同” , 主要指 “秩序” :雄—雌———————婴儿白—黑———————无极荣—辱———————朴2哲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研究即秩序指归于 “朴” , 为了落脚于 “器” , 直显圣人之 “用”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朱谦之 《老子校释》“序文” 言:“即取景龙碑本为底本,以与敦煌本、遂州碑本、旧钞卷子本、 御注本、 严遵本、 河上本、 王弼本、 傅奕本、范应元本互相参校, 并加考订Z 5) 不可谓不全了, 即便如此,“大同” 亦如上述 “小异” 则在字句校注上 不同的校注支撑不同的释义。

      摘其要如下知雄守雌” 句王弼注:“雄, 先之属雌, 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者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蹊不求物, 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 而合自然之智 或 “圣人则去尊显而守卑微” 高明据此解说:“因成水所归趋之溪, 故真常之德永存不逝因常德永存不逝, 故复若无欲无智之婴儿, 即复真常自然之德也G 2 7 0)朱谦之在自己的校释本中说: 若作 “溪” , 虽可 “表卑下之德” , 但 “与下文 ‘为天下谷’ 义重” 因而 “作 ‘奚’ 是也” ,“奚乃古奴仆之称” , 并引申为 “犹今言公仆, 与知雄守雌之旨正合Z 1 1 2)愚读不得不按: 朱先生真的相信古代的 “奴仆” 就像今天说的 “公仆” 吗?这是怎么考证的呢?“知白守黑” 句据 《庄子天下篇》 , 此句真伪历来受猜疑前引清人易顺鼎的 “考证” 至今还被注家作为把 “知白守黑” 句列为莫须有 “黑户” 的明证高明据 《帛书》 为此句正名, 但在释义上, 仍依王弼本 “反终” 之说:“婴儿纯真无欲, 乃为人之本原; 无雕无凿之朴, 乃为木之本原” 又据宋儒周敦颐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 , 将 “无极” 解释为 “宇宙本体” 。

      最后总结此句的义理为 “不可有为, 不可身先, 不可求仁、 义、 礼之功, 常守无为之道, 如此尚可全足”(G 3 7 5)“知荣守辱” 句, 大体如上或者更准确地说,其他两句的校、 注、 释, 都不过在此句的 “仁、 义、礼” 层面上附会一番任继愈先生的 《老子新释》 , 二十八章的按语把 “新译” 点得一目了然:“老子用柔弱、 退守的原则来对待生活, 进行政治活动他认为这样做就不会吃亏愚按: 为什么要这样解释老子?非要把老子解释到中国人的 “劣根性” 中去, 动辄捉摸 “吃不吃亏” , 不如此解释便不得 “民心” 似的, 如此一来, 老子倒成了为 “计较得失” 而 “攻于心计” 之“劣根性” 的总根源如果中国的元典都这样做拉下来的低俗解释, 同西方将元典提上去做崇高的解释比较起来, 中华民族现状的 “委琐” 真算得“活该” 地渊远流长了呜呼!三、 “ 秩序” 疑问帛书甲乙本另有共同的秩序, 且与传统各本迥异:雄———雌———————婴儿荣———辱———————朴白———黑———————无极帛书甲乙本的秩序, 指归于 “无极” 由此显示其 “朴” 的中间位置: 从 “婴儿” 经由 “朴” 终达“无极” , 完成自然之道的周期, 圣人才懂得 “器”何去何从, 如何 “用之” 才能达到 “大制无割” 。

      此种原本不同的 “秩序” 意味着什么?值不值得深究一番呢?“婴儿” ———指 “生命的诞生起始” 朴” —————“朴” 、“素” , 不是低级、 初级的未成熟之意, 而是所依托的本, 如诗经中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中的 “素” , 即绚烂依托的本色无极” ———无端、无形,“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 它正是无可道、 无可名的 “大而化之” ( “无极” 就是 “无极” , 不是 “有极” , 不是什么 “太一” 、“太极” 、“终极” 的实体开端)三者的层级或秩序表示:生命之本———生活之本———自然之本生命” 即人之始, 尤其是可直观着人之始的自然状态,即阴阳合和或天人合一结胎成形的“婴儿”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从此开启了 “生命” 的自然,“天、 地、 人、 道” 四极才得以全足, 于是 “道” 才可以 “德” 没有生命,“德” 何之有?所以,《道德经》 必须以 “生命” 为真正的开始,故正名正序为 《德道经》 生活”应指从伦常到政治的社会生活, 如“社稷”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