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如何走出丧亲之痛.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49427523
  • 上传时间:2023-03-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5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在时下热映的电影《观音山》中,老牌戏骨张艾嘉饰演的京剧演员常月琴很是悲情,人到中年丈夫离她而去,儿子又遭遇车祸身亡而3个年轻租房者的加入,为她的生活注入了一抹亮色但几经挣扎的她始终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并在“孤独不是永恒的,在一起才是永恒的” “觉醒”中选择了跳崖自杀  面对丧亲之痛,无法排遣的人该如何解脱?是让他/她长留心中,还是同赴极乐?在《观音山》想要探讨的有关“残酷青春”和“生死感悟”的东方禅意中,如何面对“丧亲之痛”令人深思  1.电影里的故事  常月琴的哀愁与“醒悟”  电影《观音山》中,常月琴(张艾嘉饰)是一名京剧演员,她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先生、有儿子,可是人到中年却遭遇一连串打击:先是丈夫离她而去,之后儿子因为给女朋友过“浪漫”的生日而遭遇车祸身亡电影浓墨重彩地讲述了常月琴在儿子离开后亲情缺失的孤独与寂寞:儿子去世一年多了,她始终无法承认儿子已经离开的事实,不愿意注销户口,她将儿子车祸中所开的那辆已破败不堪的轿车停回车库,每天都要在车中以泪洗面面对身心的双重折磨,她像个绝望主妇一样,把自己关在家里,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  这种挥之不去、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直到南风(范冰冰饰)等3个年轻人闯入她压抑、死寂的生活,才开始慢慢改变。

      从最初的互不相干、水火不容,到后来常月琴成了他们的“代母亲”她有了缺失已久的情感寄托,她将自己对于儿子深深的思念,转化为对于3个年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她和他们一起去酒吧high;她把儿子出车祸的车子修好,和他们四处兜风;她和他们一同前往观音山重修观音庙……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常月琴貌似逐渐走出了心灵困境,可实际上在她内心深处仍放不下丧子之痛于是,在与和尚夜谈之后,她走向了另一种选择她问和尚自己的未来是什么?和尚告诉她:“无论生死别离,无论前途明晦,人总应该在一起人,生来应该相爱而无生无死,便是最好的未来听完之后,常月琴幡然“醒悟”,并从中意识到“孤独不是永恒的,在一起才是永恒的”最终她选择了放下人世间的牵绊,在一个清晨,独自爬上观音山,纵身跳下悬崖……  2.电影外的探讨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  看完电影,常月琴的悲剧让许多人唏嘘不已,也由此引发了许多影迷关于“生和死”的讨论剧中和尚“无论生死别离,无论前途明晦,人总应该在一起”和常月琴“孤独不是永恒的,在一起才是永恒的”哲理式言论让许多人困惑  面对丧亲之痛,无法排遣的人该做出如何选择?如何才能实现“在一起才是永恒的”?就此,记者采访了市太和医院资深心理诊疗师冯金彩。

        丧亲之痛是一种可怕的生命“杀手”,要给予足够重视  冯金彩:人世间有许多的惨剧,而丧亲之痛常常令人无法承受,其中“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被我们视为人生最大的痛苦在某种意义上,人对自我的死亡还能面对,因为它毕竟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结局;而突遇至亲的非正常死亡,人往往是无法接受的,会在心理和生理上受到严重的创伤通常来说,与逝者的关系越亲密、越重要,人的痛苦就会越大意料之外的去世,会比可预期的死亡更令人难以承受,也会使哀恸反应更强烈、更持久  心理学上认为,亲人去世,人们遭受的是一个重大的失落事件,情感方面会出现悲哀、焦虑、孤独、无助、惊吓、思念甚至愧疚与自责等感觉;生理上则会出现疲乏不振、叹息、失眠、坐立不安、哭泣、食欲障碍、胸闷甚至窒息等症状;在认知方面则会有不相信、困惑、沉浸于对亡者的思念等思维总之,丧亲引发的悲伤会导致人身心上出现诸多不良的反应,它不仅使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还可能由此造成新的人生悲剧,如自杀或心如死灰状态的发生 可以说,丧亲之痛是一种可怕的生命“杀手”但通常人都会在某个时刻遭遇到丧亲的事情,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情感特别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丧亲所导致的悲痛又会显得格外深重因此,对人生中必然会出现的这种人生危机,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理性认知丧亲之痛是解脱痛苦的第一步  冯金彩:为了从丧亲之痛中摆脱出来,我们可以求助于理性,从生命的本质来理解亲人之死的不可避免性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规律大千世界,凡为生命皆逃不脱这一规律的制约正如我们离世时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悲伤一样,我们去世的亲人固然也是不希望我们太过于悲伤的  我们常说,死者已矣,生者还是得面对生活勇敢而坚强地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更愉快,这才是告慰死者最好的方式,这才是“永恒地在一起”  不妨我们也将生死说得富有哲理些:所谓“生”是人在世间的奔波,“死”则是永远的安息;“生”是生命存在的过程,“死”则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只有“生”而无“死”,或者只有“死”而无“生”,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能存在的人只有从理性上真正理解了丧亲事件的必然性,才有可能从丧亲之痛中解脱出来  借助时间的流逝将丧亲之痛渐渐化为乌有  冯金彩:我们说但凡有情者,即使对生死、对生命的本质认识得再透彻,大多数人面对亲人的离去,都是会有伤痛的  丧亲的人,要经历一个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心理过程,这个时候,丧亲之痛不能硬性的压抑,而应该将哀伤情绪尽量地发泄出来泪水终有流干之时,悲伤终有化解之日,而时光老人就是最好的消解剂,我们要让时光老人来抚平伤者的心理创伤,冲走哀痛的忧愁。

        在此,我们要设法将注意力从专注于亡者身上转移出来,去关心其他的人和事,逐渐地弥补生活中的失落人们只有在生活中渐渐地淡化丧亲之痛,才能重新迈开人生的步伐,去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何在生活中淡化丧亲之痛,重新面对生活呢?对此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居丧干预:亲人去世前后尽量陪在其身旁,并处理好丧事,少留遗憾,让自己得到一些心理安慰,这对于走出丧亲之痛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社会)支持:丧亲之初,伤者多处于情感休克期,会有悲哀、焦虑、孤独、无助、惊吓等诸多不良的反应,此时他们迫切需要提供心理支持所以,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好人际关系;然后鼓励其表达情感,给予安慰、关心,最好能有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  情绪宣泄:人的心理空间就如同一个容器,容量是有限的,过量就会感到压力特大对于遭受丧亲之痛的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亲友或者心理咨询师适度的倾诉,清除这些心理垃圾,从而减轻痛苦感  重建生活:通常,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却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面对丧亲之痛,人很难很快不痛苦,但却可以带着痛苦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而在活动中冲淡自己的痛苦体验,减轻痛苦对自己的伤害具体做法是:想想自己当前有哪些事必须要做,然后按轻重缓急安排好时间,再一一地去完成。

      另外,可出去旅游、发展新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对于丧亲者重建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提供帮助的人既要能“通情达理”,分担他们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与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避免使他们产生绝望或过分依赖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其正视失去亲人的困境和问题时,不能说空话、套话,应避免不现实地要求对方“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