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道视角下的慢速交通理念与步道系统提升-基于增强城市空间活力的5D交通模式.docx
14页街道视角下的慢速交通理念与步道系统提升基于增强城市空间活力的“5D交通模式” 文 \ 潘海啸 \ Pan Haixiao \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轶楠 \ Zhang Yi’nan \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导读:在城市空间结构正快速调整的时期,为解决城市交通日益暴露出的矛盾,建立绿色低碳的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而交通领域提出了中国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5D模式然而这一模式所提倡的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街道空间建设,因此从街道的视角而非传统城市机动车道路建设的视角看待城市交通,是个有必要进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有助于梳理与探讨街道对5D交通中绿色出行相关部分的关系Keys:创造街道;绿色出行;5D交通模式;可持续发展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10中国经历了以快速道路、大马路、单一功能大街坊为特征的大规模扩展性城市建设后,如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城市空间结构正快速调整的时期,为解决城市交通日益暴露出的矛盾,建立绿色低碳的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而交通领域提出了中国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5D模式,即包括POD、BOD、TOD、XOD、COD这5种交通模式,并且强调其中POD>BOD>TOD>XOD>COD。
而从街道的视角而非传统城市机动车道路建设的视角看待城市交通,是个有必要进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有助于梳理与探讨街道对5D交通中绿色出行相关部分的关系一、关于5D交通模式(一)绿色交通与5D模式的提出中国城市交通的建设曾经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过低的城市道路建设水平和高等级的城市道路缺乏,导致人们坚信必须进行大规模和高强度的道路建设实际上,源于英国人AlkerTripp发表于1942年的《城市计划与道路交通》提出的将城市道路按照车行交通量分级设置的理论,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建设中,但这些都是“以车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交通建设思想显然这一建设思想导致小汽车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1]中国城市汽车拥有量逐年快速上升,自2000年以来,汽车拥有量年均增幅在14.3%左右,道路拥挤、交通污染、非机动环境恶劣等问题都极大地降低了城市人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小汽车的过度使用使得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越来越严重,[2]如此快速的机动化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能源问题的制约和对当地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绿色交通这一理念被提出与重视如2006年11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向全国城市发出倡议,共同举办“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设定每年9月16~22日为城市交通周及9月22日作为无车日,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同时还通过政策和技术措施将绿色交通理念落实到实践,如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公交系统等。
[2]然而交通问题本身涉及范围广且错综复杂,在解决交通问题时需要从全局考虑交通的畅通是指人们在城市中能否及时到达目的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规划设计所能够提供的交通出行方式只有减少和控制小汽车的出行,才能保持人们交通出行的畅通某种意义上,交通问题就是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布局、区域经济布局的结果为了综合协调小汽车、公交优先、人行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了5D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式二)5D交通模式的具体内涵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开发建设对交通需求的产生强度和分布作用毋庸置疑北美地区提出的T O 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我国城市交通和城市规划界取得了高度认可,人们对以T O D模式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也寄予了极高期望然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并没有标准的发展模式,不同城市采取的方法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当年在伦敦采取拥挤收费政策时,巴黎正推行自行车租赁系统一些城市为解决我国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效率而突出T O D模式,但还是要针对非机动交通比例依然很大、城市交通建设具有社会经济发展多目标的特点,在T O D发展模式之前考虑其他层次的内容,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提出5D模式,即包括P O D、B O D、T O D、X O D、C OD这5种交通模式,并且强调其中POD>BOD>TOD>XOD>COD。
在规划中,作为步行以及慢速交通的前提与基础是以提倡小街区、小路网的尺度而进行规划设计的,重点进行街道设计,以步行活动目的和选择的多样性为重点考虑,才能更好地发挥5D交通模式带来的正效益在此,本文重点解释其中的慢行系统POD”,“P”代表People/Pedestrian,包含两层要求首先是城市建设和城市交通的改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提供当下以及后代可以享受的健康城市生活环境,[来自www.lW5u.Com]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以及行动不便者都能从中受益交通出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充分考虑人们在出行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像可以移动的物品一样被运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我们需要充分、透明的信息以了解出行过程,掌握交通出行的主动权,而不是在交通的黑盒子中永远焦虑地等待另外一层要求是城市开发和交通建设要以方便人们步行出行为导向城市原本是我们能够方便步行的地方,而实际上许多城市建设已使人们在城市中步行变得越来越困难[3]“B O D”,“B”代表B i c y c l e关于自行车发展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自行车是过时的交通工具或只适用于短距离出行等等,但“远”与“近”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高峰拥挤时,自行车行驶速度反而会超越小汽车。
与公共交通相比,自行车交通系统并不需要政府过多的财政支持在一个安全、清洁的环境中骑车可以锻炼身体、减少政府的医疗负担在轨道交通网络密集的巴黎,自行车租赁系统受到普遍欢迎丹麦的一个计划中希望将自行车平均出行距离提高至10k m以上哥本哈根夏天约50%的人骑自行车到城区内上班可见,放弃自行车就是放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自行车系统规划不仅仅在于交通规划中自行车网络的设计,还要注意在城市规划中强调用地功能的混合、小街区的设计,使人们在自行车活动范围内可以找到服务设施到达就业场所自行车租赁系统与轨道交通和B R T相结合,可以大大扩大这些骨干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范围另外,如果人们在城市中心地区可以选择自行车,就可以减少轨道交通和B R T的近距离乘客,留出更多空间为长距离出行的乘客服务,而这些乘客恰恰更易于选择小汽车出行[3]由此可见5D模式中,对人行与非机动交通的重视与鼓励是很明显的,这也是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必由之路,在规划城市用地和交通的时候,应当予以优先考虑然而土地利用与多模式交通是一个整体,并非表示最上层次的步行城市是唯一选择,而是要考虑出行方式以及城市开发的优先顺序三)5D交通模式对街道的需求在过去,许多交通活动发生在街道空间中而不是如今大量建设的机动性道路上。
与以往我们所认知的以通行能力为衡量准则的道路不同,街道的内涵包括城市道路本身,但其所涵盖的内容更多是指由城市道路两侧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这一空间内承载城市多种活动需求[4]因此街道空间不仅仅承载交通功能,也包含道路、建筑以及其围合的活动空间在内,因而具有公共活动的属性,与单纯交通性的道路有所区别,这些界面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的场所,而这一场所对其中的流动与各种活动密切相关一个地区的多样化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街道的这一属性,而其中的这些活动正是构成城市魅力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城市交通的目的是促进城市繁荣、激发城市活动,其采取的方法应当是提高城市的机动性(mobility)而不是提高机动交通的基础条件5D模式提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与用地规划模式,其中P O D、B O D等绿色出行为主方式,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良好的街道建设无论是人行环境还是非机动车出行,均需要线性的公共空间来容纳,需要依赖于良好的慢速空间,一定程度上与充斥着污染的机动车交通环境分离,而这正是传统街道空间所能提供的,且其出行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街道空间所承载的活动相耦合于是通过良好的街道环境,使得街道公共空间活动能吸引人群到达,并且在其中采取绿色交通方式活动,而且这种到达与其中的绿色交通,也为街道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反馈,使得两者相互促进。
此外,T O D代表的公共交通也同时在街道中存在,街道空间可以鼓励更多的步行出行由于街道作为步行的目的地、吸引点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步行空间条件,因而能鼓励到达轨道交通或公交车站更长的步行距离,从而保证人们在一定距离内更多采用公共交通,以减少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性同时这一现象反过来也为街道中的活动以及P O D、B O D注入了人群到达的可能性,同时也不会带来过大的交通量破坏该地区街道空间活动环境的品质,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了街道空间的活力,并且使得街道与多种交通形式、与更广域的交通网络相衔接事实上, 传统自发形成的公共空间都是围绕各种类型的街道形成的,其所具有的通道功能与城市公共空间属性,使其成为城市不同职能、不同区域空间之间重要的过渡区,同时也是重要的公共活动承载场所当人们游览一个城市,或是提起对某一城市印象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城市街道,街道的形象与其中的体验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城市印象的把握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因而X O D这种以人的尺度,而不是天际线或汽车尺度的城市形象为导向的道路建设同时也与街道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街道空间的建设,是整个城市交通建设与土地使用规划中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公共空间,也是5D交通中提倡绿色出行与以人为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其中无论是P O D、B O D、T O D,甚至是X O D这种体现城市形象的道路建设也是以良好的街道建设为基础的二、创造街道与绿色出行(一)重获重视的街道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处在较高速的发展阶段,由于人口高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使得政府在道路规划建设中把通行效率这一因素过度重视,因而道路的通行能力被无序地扩大,忽视了道路空间本身承载的城市社会作用,街道空间逐渐消失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对人行道进行整顿和改进,但从中国的城市道路状况看,保障步行品质的街道整治仍非常欠缺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心区的密度随着开发强度的增加而加大,城市道路以机动车为依据进行规划设计[来自www.L],无论尺度还是功能都是为机动车而设计,人的活动空间被挤压到了室内和道路的边缘地带,失去了对街道、城市传统活动空间的控制权,于是城市空间的主角由人转为机动车辆与此同时,快速交通威胁到人的行路权的同时,街道的活动反馈也阻碍了车辆的通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欧洲在1 9 8 8年会议通过了《欧洲步行者权力宪章》,第一次明确提出注重赋予孩子、老人、残疾人等步行者在街道中的活动权力而美国这种以私人小汽车为主宰的国家,也逐渐意识到应创造更加完善的步行系统,充分利用更多更舒适的城市街道公共空间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此制定了完整的规划和建设导则,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相应配套政策的出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美国洛杉矶等这些城市,通过编制街道设计导则,将城市街道设计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予以重视,充分照顾到地方文化背景和机动化程度的差异,在契合当地城市道路特征的同时建设鼓励步行、非机动车的街道空间,包括对设计目标、设计方法论、设计主要参数、设计流程、设计元素、材质铺装以及维护管理等若干方面,从设计理念到实际操作的有效贯彻提升了城市街道步行空间品质[5]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