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书与“書”字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哲学问题【哲学专业论文】.doc
10页1书与“書”字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哲学问题内容提要:本文尝试通过文字的演化和沿革研究,还原同源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华夏文明文字和现代概念意义的哲学之间的关系,探索文字结构和释意中的哲学内涵和意义,阐发和描述文字的概念与逻辑属性本文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和探讨,来揭示文明史演化和沿革中所形成的典藉文献在释意和解读、评价和鉴别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社会实践操作的配置和继承问题在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中,本文还通过比较华夏文明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和以古希腊哲学为传统特征的西方哲学基本问题,摸索两者在基本问题界定和研究取向(方法论)上的差异,并寻求对二者进行衔接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书 文字 哲学 对象 概念 逻辑从文明史的演化和沿革视角来考察, “书”是文明史演化和沿革中的知识和精神积淀的载体从文明延续和文明继承的角度考察,对传统典籍文献的解读和阐发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文明的演化、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但是在文明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表述知识和精神积淀载体的文字结构和语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造成了传统典籍文献解读和阐发的歧义,因此文字字型结构及其语义的还原、回复和澄清,对于传统文献的解读、阐发和文明的继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书”字的文字结构和语义的演化关系为例,阐述文字结构和语义的演化过程,进行范例性的说明 一、 “书”的现代释意 在现代通行的初级文字工具书《新华字典》中,给“书”作出的解释是:(1) 、成本的著作⑵、 信,家书,书札⑶、文件,证明书,申请书 (4) 、 写字,书法 [1]在这些释义中,[1][2][3]中的释意可归为文字书写的特定载体,并和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表达有关;其中⑷的释意表示书写的行为及书写的字体 在高级的文字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中,书的的释意比较复杂,已经涉及到文字的演化史和部分“书”字的文字释意及释意演化的过程,如“书”字的字形结构演化部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书”字的字形)[2] 《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书”的释意,从许慎的《说文解字》破题,给出的释意依次是:⑴书写、记载 《广雅·释文》:“书,记也 ” ⑵书藉、装订成册的著作 《正字通·曰部》 :“书,凡载藉谓之书 ” ,清《说文句读·聿部》:“自《易传》 ‘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 ,始为典藉之通称 ”[3]特指历2书、占书、刑书 《书·金滕》:“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孔传:“开籥见占兆书 ”, 《汉书·刑法志》: “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
”,颜师古注:“取证于刑书⑷《尚书》简称清王筠《说文句读·聿部》:“书,书写其本意也因而所写之字谓之书 ”,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 ”⑹字体、字形 《隋书·阎毗传》:“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⑺指六书即我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⑼簿牒文件等 《周礼·天官·冢宰》:“司书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郑玄注:“司书,主计会之簿也⑾古代帝王的诏书或臣下的奏记⑿文体名⒀某些曲艺的通称如说书、书场⒁姓[3] 从以上《新华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给出的“书”的释意可以看出,高级的文字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中的“书”的释意,包括了初级工具书《新华字典》中的内容,并且《汉语大词典》中对“书”字的释意从《说文解字》破题,已经涉及到了文字“书”的字形结构和释意的演化和沿革史 二、 “书”字结构的演化 现代称之为汉字的文字,在起源上源自于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4]”的路径设定,文字的结构和字形的确定也以此为基础,推衍相因,因此形成了文字的字型结构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哲学基础的关联,创造了以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为其构造理论的复杂的文字符号记录系统。
在这一复杂的文字符号记录系统中,每一个文字的结构构造及其取意,都有其内在的取象、会意和沿革史本文将要展开分析的“书”字的字型结构,也在这一范式之内 现代通行的“书”字的写法(限中国大陆) ,是繁体“書”字的简化字 “書”作为“书”的繁体字,定形于汉,是秦小篆“” 从“聿” 从“者”的省改[5]从此次省改至建国后文字改革的两千余年间,“書”字的字型结构(正体)都没有变化 如果再向前追索,在现代可解读的甲骨文献中,还没有看到与汉隶“書”字的字型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字但甲骨文字中有“肀”和“■”两个字形[6],在文字的字源上这两个字形演化、衍生出了“聿”部首结构的汉语言的文字[7]在甲骨文字“肀”和“■”的字型结构里,这两个字的字型为手(■)里拿了一个树条(“■” 、 “■” ,树条初始的取意相当于现代概念意义的“笔”),去写或画想要表达的对象[8] 周之代商,始见字型结构与“書”的字型结构有直接缘起关系的字[9]许慎作《说文解字》解“書”字的字型结构“从聿,者声 ”[10]在许慎的这一字型结构解析中,甲骨文字字型结构的“肀”和“” 已经演化成为周秦文字的“聿” 而“書”字周秦构字字型的“者声”形成的形声兼会意字“■” ,已经有异于现代概念意义的“书”的解析。
3在文字的演化、沿革过程中,秦汉之际的文字隶化, “■”省改作“書” ,作为现代简化字“书”的源起文字结构,已经从周秦文字的“从聿,从者”隶化为“从聿,从日” 在这一演化、沿革过程中,简化字“书”字的概念内涵,一方面在字意上与甲骨文字“肀”和“■”仍具有渐次相因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字意渐次扩展的过程 三、 “书”的字型结构与“书”字释意的关系 文字的字型结构与其取象、取意具有内在的关系 “书” (書)字的字型结构及概念内涵和释意演化沿革,涵盖在整个“书”字取象的演化沿革史中 在文字的演化、沿革史中, “書”的字型结构源自甲骨文字“肀”和“■” ,从而形成了现代释意中与书写的动作、书写的行为、书写的结果、书写的风格等相关的字意如《新华字典》中“书”字的释意⑷、 《汉语大词典》中“书”字的释意⑴、⑸、⑹、⑻ 甲骨文字“肀”与“■”在周秦之际演化为“聿” ,是“书” ( 書)字字型结构沿革及字意转化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书” (書)字字意的扩展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的“聿”字的释意是:“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聿,燕谓之弗从 ,一声 ”[11]许慎的这一释意——“所以书也” ,从字型结构及释意的渊源两方面对“聿”字进行了考察,认定“聿”字仍是延续了甲骨文字“肀” 、 “■”的字意(从手里拿着笔书写取意) 。
在文字的沿革中,甲骨文字“” 和许慎释作形声内涵的“一”结合,形成的形声兼会意的“聿”的转换,这一转换完成了书写动作的“” 与源自“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哲学理念的“一”的衔接[12]于是“肀” 、 “■”字意的“写”与“画”的动作,在转换成“聿”的字形结构后,有了“一” (道)的约束和制约[13],从而在字意上限定了“肀” 、 “■”的取意在传统文明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分析和考察对象的取象演化、发展路径下, “聿”为有意义的书写,而不是胡乱地涂鸦由此相应形成了《说文解字》中的“聿”部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書”字:“箸也从聿,者声 ”[14]许慎这一“書”字的释意“从聿” ,已经认定了“書”和“聿”之间的渊源关系至于“書”字结构中另一个形声兼会意的部分“者” ,在“書”字结构中的意义则为其后的历代学者所忽视[15],并造成了“書”字的歧义和相关语义的缺失 “者” ,许慎在《说文解字》的释义中释作:“者,别事词也 ” [16]许慎的这一释义在传统文明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考察对象的演化、发展路径下, “者”是一个具有特定与以内涵的文字结构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研究方法论范式下, “者”的释意——“别事词” ,是针对观察、思考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象”和“现象”而言的。
在具体的考察和分析过程中,考察和分析的“物象”和“现象”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分析和考察取向下,是在特定气候(日月变换、雷电、湿度、温度) 、物候(地形、地貌、土质)约束条件下,生态演化分布和生态均衡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种群及内部结构、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及其相应的政治、军事、文化互4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这一结果作为特定的“书”的记述、表述、思考、归纳、推衍的对象,因为涉及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众多的“物象”和“现象”领域,记述和描述起来自然是千头万绪,难以入手,从而使内涵有限的甲骨文字“肀”和“■”产生了记述和描述的困难,对考察对象(物象、现象)的事情、事理、事道的整理也产生了障碍,从而不能在概念上完整地界定考察和分析对象在探索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将考察的对象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的“物象”和“现象”中分离出来,方能对其进行记述和描述所以在周秦之际,在完成了甲骨文字“肀”和“■”的字形向“聿”转化后,加“别事词”的“者” ,来进一步明确甲骨文字“肀” 、 “■”的动作行为和结果 至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的“書”字的释意“箸也” ,从逻辑上看似乎是“聿”——书写过程的“别事” (者) ,象吃饭的筷子(饭)在盛饭的容器(豆、鼎、罐等)中夹取食物一样,将考察和分析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物象”和“现象”中分离出来,以便于记述、描述的形象过程。
这样,将考察和分析的对象分离出来,进行“一” (道)的记述和描述,就衍生出了《汉语大词典》 “书” (書)字释意中的⑵(将考察对象记述于某种载体)、⑶(日月、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卜筮 、制度) 、⑷(治国的方略、策略)、⑺(造字的规则和原则) 、⑼(社会运行控制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⑾(治国的政令和建议措施) 至于“书” (書)释意中的文体名,则保留了“書”字结构中“从聿,者声”会意构字的考察和分析对象的描述与表达,如司马迁《史记》中的《律书》 、 《平准书》等 “书” (書)字释意中的“书信”条,是将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范围扩展到记述和描述者自身对于人和事及其情感的表达, “书” (書)的动作行为已是表达者对于人和事的态度与情感的记述和描述了 《汉语大词典》 “书” (書)的释意中的⒀、⒁在缘起上与“書”的字形结构关联不大,笔者在此不做考察 四、 “书”字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这样界定文字的概念:“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17]这一文字概念的界定表明,文字的产生同源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和分析对象的分离和界定过程,并在文明史的演化、沿革中应用于具体的物象和现象的界定及其考察与分析。
这样就形成了华夏文明相关概念内 涵的唯物论性质和方法论问题这一唯物论性质,来源于对“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研究对象的考察与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研究对象的分离和界定这一分离和界定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方法论取向下,是具体的客观条件约束下演化、衍生的问题——宏观的日月星辰与气候变化和微观的地形、地貌、物候的变化,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中这些变化决定了社会问题的人与事的联系和关系在这一逻5辑关系的范式下,华夏文明天人一体的唯物论哲学也就产生了 华夏文明这一唯物论哲学与以古希腊哲学为源泉的西方哲学(包括同属于西方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唯物论的属性上有不同的探讨角度从西方哲学演化、发展的路径考察,古希腊哲学在其产生时就探讨了唯物论属性,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 (1.3)引述:“在第一批作哲学思考的人中,大多数人只把质料之类的东西当作万物的本原(arkhe),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之后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人们说,这就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元素和本源 ”[18]由此可见,古希腊哲学在源头上把“万物的本源”归为“质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