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十三行衰落的原因分析.docx
7页广州十三行衰落的原因分析 王新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Reference:广州十三行自创建之日起,历经170年历史沧桑就其陨落的原因,笔者认为由其官商性质和行商体制决定影响十三行具有官商性质的商业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官方,即清政府,包括地方官员;二是行商本身,包括行商的经营能力等;三是保商制度,无尽的连累;四是来自外界的冲击力,即世界经济趋势的影响Keys:广州十三行;衰落;原因K2 :A:1673-2111(2012)02-0227-021.广州十三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以“严华夷之大防”为指导思想,以“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粤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份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1]为目的,设立粤海关开海贸易于粤海设关同年,广州十三行就已经存在据梁嘉彬先生考证:“粤海设关之年,可确定以有十三行,第当时行数实不过数家,而名曰十三行者,则或诚如《粤海关志》所云‘沿明之习’耳[2]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继而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开放了除广州以外的厦门、宁波、福建、上海等四口岸为自由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失去其对外贸易垄断地位。
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纵火焚烧夷馆,洋行亦被殃及,尽成焦土矣!”[3]自此,广东十三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十三行衰落的原因广州十三行自创建之日起,历经170年历史沧桑就其陨落的原因,笔者认为由其官商性质和行商体制决定影响十三行具有官商性质的商业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官方,即清政府,包括地方官员;二是行商本身,包括行商的经营能力等;三是保商制度,无尽的连累;四是来自外界的冲击力,即世界经济趋势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分析十三行衰落的原因2.1官方--朝堂苛税索贡,贪官层层勒索1、苛税清政府设关通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加政府税收,粤海关的税收数目惊人,而十三行则是粤海关征税的主要纽[来自Www.lw5U.com]带粤海关所征税收的税饷,有百分之九十是经行商承保输纳的[4]粤海关税银解报,要按例解报户部关于解报数额历朝不一,但数量都十分庞大乾隆十四年(1749年),征收正额羡余等银216000余两,此后历年实际征收数目随贸易发展逐年递增除此之外,行商每年还须报解名目众多的杂税,杂税税额常常高于正额2)索贡行商每年要向皇室贡物、贡银“以示孝心”。
清代之‘措办官物’,系供御用,向由行商共同购办进呈[5]3)贪官层层勒索广东地方政府每年要向清廷进端贡、万寿贡、年贡、灯贡,行商在广东巡抚、粤海关监督的命令下采办洋货之奇巧物品作为贡物,如钟表、镶嵌挂屏、日规等而这些贡品货款除极少部分由政府以“官价”支付外,绝大部分由行商垫付2.2行商本身--生活奢靡、行欠缠身、经营不善1)生活奢靡行商本为身家殷实之人,生活极其奢华据外国资料记载:“(同孚行潘氏)每年消费三百万佛郎,……,有妻妾五十,婢仆八十,园丁役夫三十,……,家园内穷奢极侈,以云石(大理石)为地,以金、银、珠、玉、檀香为壁……,其余珍禽宝木,美不胜收[6]2)行欠缠身商欠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发生:“通过买卖货物的普通贸易过程以及由于外商贪图高利而作的放款[7]康熙至乾隆时期(1716-1795)是商欠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嘉庆时期(1796-1820)是商欠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道光时期(1821--1843)商欠恶性发展最终行商走向毁灭在以上三个时期的任何一段时间都有行商因欠外商巨款而终结其行商生涯仅在1779年的商欠危机中,泰和行颜时瑛、裕源行张天球、义奉行蔡昭复和陈姓广顺行求官四家洋行就欠英商总额达4347300元。
由于行商无力偿还,清政府以颜时瑛、张天球违禁欠款,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定例发往伊犁充军3)经营不善首先,行商在经营上没有统一的策略,各自独立,各谋其利,致使行商同外商集团的竞争力严重削弱正如格林堡所说,公行 不是“不是一个同东印度公司旗鼓相当的严格的垄断公司它的组织是很散漫的,它并没有合股的资本:每一个行商都自己经营他自己的行或商号,用他自己的资本,争取他自己的利润[8]其次,行商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到位据《两广总督百龄等奏审拟拖欠夷商货价之行商折》内载云:“(嘉庆)十三年六月内沐士方揭买港脚夷商可罗之等棉花、沙藤、鱼翅、点铜等货,该价番银三十五万一千零八十三元,折实九八市银二十四万七千六百九十二两四钱一分三厘,嗣因市价平减,价银亏欠,沐士方又经理不善,将货价用缺[9]此外,行商还存在对外商货物估价不慎、任意估价争揽生意等情况,也是造成行商衰落的原因由于行商只图外人多交货物,于临时定价任意高下,致有亏本借货之弊[10]据许地山之《达衷集》载:“(公司船运来檀香木),打探公行卖于外人,极细的都取价十两,今大条好的,要他七两……止出三两六钱” [11]可见行商估价之悬殊2.3保商制度保商制度实际上是清政府“保甲制”和“连坐制”在管理行商和外商制度中的应用。
保商制度即行商个人要保证外商按照清政府制度进行贸易同时行商之间也要互保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行商承充者个人须保外商在粤经商期间的纳税、衣食住行、买卖货物、遵纪守法等,一旦外商在华期间偷税漏税、私自外出、私购货物、违法乱纪等行商都要受到惩罚和连累据美国商人亨特记载:“洋船或其代理商如违犯通商章程,均由行商负责官方认为行商能够并应当管理驻广州商馆的洋人与泊在黄埔的船只行商有‘保证’他们守法的责任因此,和每只洋船一样,每一外侨自登岸之时起,必须有其‘保护人’,于是行商变成‘保商’了我们的保商是(伍)浩官,当然他还担保了别人由于这种关系,我们戏称他为我们的‘教父’ [12]二是行商之间互保:“在支付能力方面而言:各商应连带担负对于外人债务及政府课税之职责;对于各国船只应纳之税额,固须负连带支付之责任,即船员水手之犯罪案件,亦须负责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14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行商因行欠等原因破产,剩下少数新承充的小行商更是被分摊商欠压地喘不过气来,等待他们的也只有充军发配,家破人亡2.4世界经济形式改变,外界冲击力增强资本主义要发展经济必须具备四大要素:原始资本积累、科学技术、自由劳动力和巨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
18世纪欧洲老牌殖民国家积极角逐,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厮杀,最终英国取得霸权地位,开始踏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征程在原始资本积累方面,英国积极扩展孩外殖民掠夺通过出口贸易、贩卖奴隶、开垦种植园等获得大量金银硬币,并通过发行国债国债把财富不断聚集起来英国在1717-1782年,国债从5000万磅激增至2.3亿磅;在1740-1800年,流动资本增加了14倍[13]但是,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英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使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他们势必会以某种方式来改变这个居面在扭转贸易逆差和挖掘消费市场双重动力的趋势下,英国开始对中国贸易体制的瓦解行动在与行商贸易中夹带鸦片,开始罪恶的鸦片贸易最终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行商制度结束,行商解散综上所述,广东十三行衰落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注释:①.《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六,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②.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6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③.同上,第219页④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上册,第6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⑤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9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⑥同上,第266页)⑦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卷一,第183页,三联书店,1957⑧格林堡著,康成译:《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47页⑨《嘉庆外交史料》第三册,页二八⑩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15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輥?輯?訛许地山:《达衷集》,第147页?輥?輰?訛W. Chunter , The“Fan- Kwae “at canton. 转引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第190页,192页?輥?輱?訛章文钦:《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Reference:[1]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2]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卷一,三联书店,1957[3]章文钦:《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六,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