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把栏杆拍遍教案(1).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34178332
  • 上传时间:2024-0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4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杨浦区第八届“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 执教者:上海理工附中 何 莺一、教学目标:1、 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2、认读文本,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二、教学设计:1、重点 体会“把栏杆拍遍”的内含,引起学生对辛弃疾其人的认识2、 难点 学习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辛词代表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演示稿1)2、词人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已八、九年了,却被南宋王朝闲置一旁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这位江南游子,因为“无人会”,“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演示稿2)把栏杆拍遍二)解读文本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第15段)(三)问题设计阅读时,学生的思想受到文本内容的强烈震憾:真没有想到辛弃疾原来是武人出身,还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文章的内容很深,写辛弃疾让我看到了当时宏大的历史视野,作者写辛弃疾,选一些词来写,很新颖;还将辛弃疾和苏轼等人比较,视野宽,有文化气;老师,我不理解为什么题目叫做“把栏杆拍遍”,很特别的……有了,我不是也被题目吸引的吗?于是,我顺势带出: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演示稿3)学生进入研读、思考、讨论、再研读、再思考、再交流的氛围中要求:1、结合文本内容,认读理解表达,提倡见解独到2、启发点拨,肯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补提高落实: 1、介绍《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演示稿4)2、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注:演示稿(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朗读、感悟)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板书:悲愤)所以,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3、作者花了六年时间解读辛弃疾,还原出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辛弃疾让我们感受到辛弃疾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其悲愤的血肉之躯中震颤,跳动、呐喊……作者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板书)(演示稿6)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4、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的人间愁绪出示《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演示稿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四)解读时代背景,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内含1、示“辛弃疾生平经历”(演示稿8)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2、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2)在南宋生活了40年,近20年被闲置一旁,在20多年被断断续续使用的过程中,又遇37次频繁调动每当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

      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3)40年间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职,甚至赋用,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明确:1、辛弃疾这个耿介的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2、弃疾这个精忠报国的武人,这个亡国浪子,实在太爱国,怨愤“生于所爱”呀!3、词人甚至自我解嘲自己的姓氏: ( 演示稿9) 永遇乐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弃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词人戏赋辛家门这个“辛”字,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辛弃疾天生具有耿介正直的家族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忠心不二,火辣辣的个性就是不招南宋小朝廷的喜爱、赏识四、归纳:1、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演示稿10)2、朗读课文第17段作结五、布置作业:1、认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精神内涵2、拓展比较阅读1)辛弃疾与岳飞(2)辛弃疾与陶渊明(3)辛弃疾与苏轼3、另举一例,请你阐述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体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雁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本词作于乾道4年~6年(1168~1170)作者南归已8、9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所以,气象阔大,笔力遒劲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败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原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词人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本指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用作杀敌的税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栏杆拍遍”--宣泄已郁结心中已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下片:直接言志11句,分4层意思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典故,晋人能翰见西风起,想起家乡鲈鱼的美味,便弃官回乡现在已是深秋时分,连大雁都知道南飞,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A、有家难回的乡思B、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求田问舍”--买地置房典故:三国时许汜去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谈,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将此告之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记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州那样的英雄人物?(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典故《世说新话》: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人怎么能不衰老呢?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难酬而流下的热泪?可是,时无知已,得不到同情得不到激励,只能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