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法自然的道家德育思想(论文).doc
14页试论“法自然”的道家德育思想张世欣一部《道徳经》,洋洋五千言,具精神蕴含之丰富,思想空间之开阔,堪称 盖世杰作,足可以使老子赢得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登上华夏道家祖师的宝座 老子思想经过庄子们洋洋洒洒的一番哲学弘扬,经过一批政治家们认认真真的几 番社会实践,经过儒道等几大家是是非非的长期思想较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史书,耐人寻味的是研究历代兴亡、具有真知灼见的伟大 历史学家司马谈父子,对道家情有独钟,称赞道家思想“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1)汉初、唐初的政治家们都渴力推行道家思想, 并因此形成了标志强汉的“文景之治”和标志盛唐的“贞观之治”,显示了道学 的超越生命力的存在司马谈称赞道家“因阴阳Z大顺,采儒墨Z善,撮名法Z 要”,(2)说明道学涵化了儒墨名法各家的思想,这不是史学家的曲笔誉词, 而是道学家本身的理论勇气儒道朝野之分十分明显,但殊途同归,都对中国社 会道徳影响很深如果说儒家是教人以礼,释家是劝人以善,那么道家乂是如何 呢?今尝试论Z一、物之自性即德的道德观道徳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或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总是以善恶、公私、诚伪等概念去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的关系的。
老子的《道徳经》既讲道,又讲徳(其中有16章41处讲徳),虽然老子“道徳”思想难以用今天的“道德”两字的含义完全涵盖,但《道德经》实实在在是一部论述道德的真经,其道德观口成一个体系,内涵很深首先,德是道之用在道家看來,德是人们对道的理解,依道而行即德可 以说,徳即道之本性道是宇宙本体,对宇宙本体所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的口觉, 即是徳徳者,得也”,(3)徳、得,音义相近,外得于人,内得于心,即 徳韩非子对老子的思想解释是:“道有积而徳有功,徳者,道之功 (4)《管子》又说:“德者,道之舍可见,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道德即体 用合一其次,德是物之自性,人之常性庄子把道徳与仁义对立起来,“毁道徳以 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5),认为违背自然而屈于仁义是不道徳的老子说:“道生Z,德畜Z,物形Z,势成Z,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Z尊,德Z 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6)用庄子的话说,即“物得以生谓之徳” (7),可见德即口然因此,道家认为人Z常性,就是人们共同的德性《庄了 •马蹄 篇》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徳《淮南子•齐俗训》还 说:“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天性即道,得道即德。
出此可见,物各自长,人各自化道徳即尊重和顺应自然,不受外力干扰,不受外物诱惑,第三,德即修身老子说:“修Z以身,其德乃真8)德真在于修身,修身才不为物动儒、释也都讲究修身,但道家和他们不同庄子说:“德者, 成和之修也”,(9)道家讲修身养性,是要保全人的天然秉赋和气,保持内心的极端平静,这就是徳庄子说:“虚者,心斋也10)心守虚寂即徳庄子认为:心安即徳,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最高道徳道家讲修身,不 是运用外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而是以“虚无为本”,守静,还其木性,任 其自然总之,在道家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口然”,归根结底, 人法口然才是徳老子所说的常徳、上徳、玄徳,还有广徳、健徳、实徳,都是 说,人应保持然木性,顺应客观规律,才是徳二、人本自然的人生观任何道德教育思想都基于对人生的基木看法,道家又是怎样看待人呢?儒学、佛学都以人为中心,道家尽管以道为木体,但其注意点仍然是人,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中焉11)道、天、地、 人,把“人”放在“居中”位子上,可以说,道家哲学思想也还是以人为中心, 道家研究的是人的现有与应有,所不同的是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天 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2)无论《庄子》、《淮南子》都持“物我 一体”观,把宇宙精神与人的精神合而为一,“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13) 如果说释家讲人性本善,要推行佛理,是为了依靠自力,发明本心,去迷去 染,道家则是讲人性本真,主张返朴归真,冋归口然,去伪去饰老子主张“复 归于朴”,(14)很推崇赤子的赤诚和婴儿的纯洁常徳不离,复归于婴儿”,(15) “含德Z厚,比于赤子”,(16)把婴儿与赤子作为其人格理想,强调为 人要朴要真庄子更明确地主张“贵真”,做“真人”,无论老子、庄子,道家 都注重人的纯真,追求无欲无情,“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徳也”,(17) 把“见索抱朴,少私寡欲”(18)这种自然纯朴当作人的本性,人格美,要求人 们“反其性情复为初”,(19)以为“素朴而民性得矣”20)可见道家非常 重视人的木然性,自然性,注重人的自然存在所以道家主张绝圣弃智,反对社 会道德规范,一口人有太多的社会属性,人就失真了庄子认为,天下有常然, 人为地立规矩、制礼乐、扬仁义,用以匡正人心,结杲会“削其性”,“侵其德”,“失其常”21)同时,道家与儒家不一样,儒家较注重人的群体性存在,所追求的是人际的 和谐与社会的协调,道家注重的是人的个体性的存在,所追求的是人的个性的解 放与自由。
所以道家主张人榕独立,尊重个性,反对对人的木性的强制与压抑, 个性纯朴了,自由了,才是完美的人生,完美的卅界道家的尊重个性的思想是 对压抑人们创造力的封建禁锢的批判与否定,反映了朦胧的反封建意识,企图以 强调人的个性來简化复杂而尖锐的社会矛盾,是道家开出的一剂治世的药方诚 然,在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所注意的只是生物个体儒家认为世界生生不己,人应自强不息,有一种进取精神,但道家不然,所 注重的是人的负面存在他们往往以忧伤的眼光看世界,以怜悯的心态想人生, 较多地看到社会的灾荒与动乱,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在道家著作中,一方面,“民 饥”、“民贫”、“山芜”、“仓虚”,一方面“盗贼多有”、“嗜欲”、“好 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有多少悲哀,多少牢骚,多少怨愤,引发道家 的极度感伤这种感伤与同情心理成为道家人生观中难以解脱的情结,成为道家 自化化人思想的岀发点在人的个性方面,道家也不是努力创导强、冈IJ、先、上 等方面,而是注重人的贵柔,用弱、居后、谦下等的积极意义如果说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十分重视对人的潜意识的研究,那么道家十分重视 人的深层意识,但道家所注意的不是人的本能冲动对人的影响,而是认为人的深 层意识才是明澈的,与世俗脱离的。
而忖道家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存在,强调了精、 气的作用注重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是德育思想题中应有之义,后來道教“追 求长生久视Z道”(22),致力于人的内能内功的研究,热衷于超凡脱俗、仙风 道骨这种新的道徳意境的追求,并演变为气功学,那乂是另一回事三、“无为” “不争”的道德理想道家多出于史官,对历代兴亡多有研究,因此,对社会盛衰十分敏感,其社 会伦理观念和社会德育H标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和哲学意蕴,内涵丰富,不妨分层 析之社会之德——不争和认为生存竞争是宇宙发展的根本法则的观点相反,道 家竭力推崇的是“不争之德”(23),道家最理想的社会道德风尚就是“不争” 老子研究了自然界,认为“天Z道,不争而善胜”(24),还举例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25),还讲到“天之道,利而不害”(26)可见,要“善利万 物”、“利而不害”,就要“不争”,即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不妄动,不强横, 不人为地强力干扰,这是一条重要的自然进化的法则同时也研究了人,认为“人 之道,为而不争” (27), “不争”,即不武不怒,不逞强,不暴戾;不口是,无争于人;不争利,无争于民;不争战,无争于世,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发展所 以在老子看来,天道,利物;人道,施为。
人道与天道一样,利物,利民,不害, 不争,才是最高道徳老子还认为,为人“不争”,善于涵容万物,才能成为强 者,“夫唯不争,故天卜漠能与之争J (28)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9) ; “不争”是取胜之道主张以曲求全,以退求进,“曲则全,枉则直”(30) ,这都是很有哲理深度的道家的社会道徳理想反映了社会安定的要求, “邻国和望,鸡犬之声和闻,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1),恬淡平静,安居乐业,相安无事也反映了社会平等的愿望,“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32),社会不分君子、小人,一律平等为政之德——无为和儒家主张“事必恭亲”相反,道家主张垂拱无为,以 之为行政之美徳无为即任口然,任物之性而辅助之,老子说:“辅万物之口然 而不敢为 (33) “不敢为”即不“乱其常”,“不先物为”庄子竭力阐发 无为思想,认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生,万物 职职,皆从无为殖,天地无为是万物繁衍发展的最佳条件治国治民也一样,“大 圣无事而千官尽能”(34)道家无为,不是不参予,不是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 而是指不以私情临物,不妄伸意欲,不以私心入公道,不以嗜欲枉正术,循理举 事,因资立功,权自然之势,非谓感而不应,攻而不动,(35)这是道家无为思 想的重要内涵。
同时,道家无为还指因势导物,“安时而处顺”,(36) “适动 静之节,省思虑之费”,(37)所以无为,也即不妄为,禁止一切反自然的行为 无为的反面是有为,用刘安的话说:“用己而背口然,故谓之有为38)所 以无为即不用私心,不逆物理,给人以自由度,给人以发展空间,与民休息唐 朝政治家魏征就十分崇尚无为的政德,说:“无为而治,德之上也39)他 身体力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国能臣应世之德——宽容人应如何面世,几乎是所有道德论者都要回答的问题, 宽容大度是儒、道、释共同推崇的道徳理想儒家讲恕,释家讲忍,都是讲要待 人以仁慈和宽厚,同情弱者,宽容人过老子标榜他以“慈”为宝,主张对人以 徳以善,不计恩怨,“报怨以徳”,(40)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41)反映 了道家对调和社会矛盾的主动精神老子主张以百姓之心为心,要尊重别人,“圣 人不伤人”,(42)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43)为人处卅,不宜 构怨于人,而且要以德解怨道家认为有容乃大,“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 国不祥,是为天下王”,(44)能容人容物,能忍辱忍垢,才能为主为王要人 心若谷,能包容一切,才是美徳修身之德——谦卑。
教育家都主张修身,以为人范,道家也菲常强调自修, 把谦卑作为自身修养目标卑让,徳之基也”,(45)《易•谦》说:“谦谦 君子,卑以自牧也君子以谦卑养德,是儒家道家的共识,都主张自谦,谦逊 自处,谦容万物儒家讲“克己”,自觉约束自己,道家更进一步,讲“无己”, 即自然超越自己,无私无欲,才能“无己”,才能超越道家主张谦下居后,含 藏内敛,不显山霜水,不为天下先,临事不骄不躁,为而不恃,功成则“弗居”、“身退”、“不有”,“勿矜”、“勿伐”、“勿骄”46)《道德经》中往 往以低谷、江海来譬喻谦容之美徳,江河能汇集百川,“以其善下也”圣人 之欲上民也,则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Z”,(47)要“言下”、“身后”,才能“上民”、“先民”可见道家的道徳实践的重要原则是谦卑 老子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要求尊重人,特别是尊重下层人,这一点班 固曾有所称道,说它“合于尧Z克攘(让),易Z嚥嚥,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 也” o (48)四、任物自然的德育方法道家直接论及教育问题的并不多见,但就如何来达到道家理想的社会道徳教 化日标,1有其独特的思路主张“不言之教”老子很推崇的是“不言之教”,他说:“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
(49)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50) “不 言而善应”,(51) “不言”而能“教化”,很不容易,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老 子所说的。
